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新书评介
编号:12217294
千年药事一卷书 ——品评《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27日 中国医药报 2011.10.27
千年药事一卷书 ——品评《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

     ——品评《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

    □ 温长路

    “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说,是极言樟树中药材品种之全、生长环境之好、品质之优的。事实如何?笔者早有对这一问题弄个究竟的想法。说来也巧,10月中旬到樟树参加第42届药交会,笔者就收到了该市中医医院院长孙国如教授送上的他和另一位药学专家黄文鸿研究员主编的《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书。书中不仅对笔者的问题给了圆满的答复,而且还带来了许多有关樟树中医药发展史的新资料。

    《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中一条线串历史,源远流长,绵延不断。这条线就是樟树的中医和中药,特别是樟药的特点。该书通过渊源、初创、形成、发展、鼎盛、衰落、振兴7个阶段,勾勒出自东晋至今的1800多年间樟树中医药有文字记录的历史:葛玄炼丹行医对樟树中药的启蒙、三国时期原始交易性质的药摊、唐代肇端的初具规模的药墟、宋代兴起的规模盛大的药市、明代出现的辐射四方的药码头、清代形成的联络四海的“樟帮”、民国时期保持的独霸“江西全省药材总市场”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培育成的国内知名“南国药都”等,就像一颗颗明珠,构成了一条多彩的链条,完成了樟树中医药发展史上的无缝链接,不愧为“我国地方医药史料整理研究中的一项创举”(张世臣《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序》)。面对时空漫长、史料匮乏、缺少范例等问题,该书组织者、参与者经历的困难和考验是可想而知的。20年心血的凝集,无数人智慧的结晶,写史难、写实难、写好难,抱着对历史负责的使命感、对中医药事业的无限深情,《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得以“破难”而出了。
, 百拇医药
    《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中一架山连文化,儒、释、道、医,积淀深厚。这架山就是樟树的阁皂山和围绕它而兴的樟树多元文化。中医学的形成,自始至终与儒家、释家、道家的关系胶结难分,特别是与中医学具有共同哲学基础的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文化,更是如影随形。从书中记载的张道陵、葛玄、葛洪、陶弘景等布道采药于阁皂山,朱熹、聂尚恒、王显达等讲学于阁皂山的大量史料,到迄今可见到的保留在阁皂山系中的天师坛、磨剑池、丹井、洗药池、药师院、药王庙等文化古迹,中医学与儒家、释家、道家在不少问题上的共同认识都或明或暗、或隐或现地表现出来。传道与医学知识的传播、采药与新药种的发现、炼丹与治疗方法的革新,都有直接关联性的实例。以阁皂山为标志的宗教文化的品牌、民族文化的品格、医药文化的品质,构架了樟树历史文化的总格调,成就了樟树南国药都的大名气。如果没有丰厚的文史哲知识和综合表述能力,要掌握如此繁杂的知识体系,驾驭如此复杂的学科关系,表现如此壮观的宏大场面,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完成的。这本书,从头至尾都透发出作者的聪明思维和不懈努力。

    《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中一群人显才艺,妙招绝技,异彩纷呈。这群人就是活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樟树名医师、名药师、名药农、名药商。他们是樟树中医药的耕耘者、发明者、管理者、经营者,是樟树中医药独立风格的血和脉、精与神。特别需要说的是,该书对与樟树“药都”名声确立密不可分的历代制药名匠们的记录。13岁起就当药工的余寿祥,一生练就了一身好刀工,能将一寸长的白芍细枝条均匀地切成356片,“抓起一把轻轻一吹,白芍片就像透明的花瓣,纷纷扬扬漫天飞舞”,被传为“樟帮”中药炮制史上“白芍飞上天”的神话。樟树的中药炮制和鉴别方法自成体系,其“精湛的加工炮制技艺,在全国中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遐迩闻名”。正是有像余寿祥这样绝技在身的一支品德淳朴、吃苦耐劳、功底扎实的队伍薪火相传,才能最终打造出诚信无欺、品质道地、制备精良的樟药名片。为了塑造这组群像,该书的作者们激情满怀、精刻细雕,用如歌如诉的情,将这些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普通人推向历史的前台,为樟树中医药的荣耀增添了闪光的元素。

    “更喜仙山近,庭前药自生。”(《杭州官舍即事》)把五代文人姚合的诗句用在对药都樟树内涵的阐释上着实贴切:那以“仙山”著称的阁皂山,雨露滋润、满目苍翠,承载着樟药的精华——中国中医药的精华,风尘仆仆,一路走来;那庭前屋后、漫山遍野的中药材,根深叶茂、含芳吐蕊,飘洒着樟药的神韵——中国中医药的神韵,流芳溢彩,巍然屹立。《樟树中医药发展简史》一书,告诉人们的不仅是樟树中医药厚重的过去、闪光的今世和光明的未来,也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过去、今世和未来。这本书,看了振奋,读了给力,些须感受,一吐为快。

    (作者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