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125650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溯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609期
     编者按:近日,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五届学术年会在陕西中医学院举行。与会专家围绕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总结了近年来中医基础理论学术交流、学科发展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和成绩。本版将会议专家发言摘要如下。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历代医家在继承《内经》的学术思想并结合古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形成历史悠久,应用广泛,为众多医家所重视。几千年来,中医基础理论在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治中不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内经》至近代医家的多种论著,不论是经络学说还是脏腑学说都强调了这种脏腑表里相合关系。

    秦汉时期:初现雏形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首见于《内经》,主要是对于肺与大肠经络之间络属关系的描述。同时,也认识到肺与大肠病理上的传变。《伤寒杂病论》创立肺肠相关疾病的方药。张氏把《内经》的理论应用于临床,《伤寒论》中所描述的阳明病实热、燥屎结于胃肠,出现腹满而喘、脉沉而喘满、喘冒不能卧等肺脏症情,使用承气辈咸苦寒凉沉降之品,为实热开一下泄之路,腑通气利,肺热随之而泻。《中藏经》脏腑辨证,描述肺病及肠机理;对脏腑辨证的论述对后世易水学派有较大影响,其中亦有关于肺与大肠的论述。

    隋唐时期:渐进发展

    此时期,中医学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其学术体系也基本达到了全面和详尽的程度。“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

    宋金元时期:趋于完善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长期实践的丰富,不少医家深入研究古代的医学经典,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自成一说,来解释前人的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也趋于完善。如《仁斋直指方论》:立桔梗枳壳方治疗便秘,《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阐述肺病及肠的病变关系,金元四大家丰富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法方药。

    明清时期:日臻成熟

    医家更加重视理论和临床的结合,在诸多疾病的描述上体现了该理论的灵活应用。此后,又经许多医家补充和发挥,使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及应用日臻丰富。

    今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研究,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着重阐明肺和大肠的功能,发掘其治法规律,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研究提高到新的层次。, http://www.100md.com(王键 郜峦 邓勇 安徽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