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更多信息
编号:12126597
痛苦分成三种(心理医生手记) 等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5日 生命时报 2011.11.15
     痛苦分成三种(心理医生手记)

    张新紧锁眉头、一脸愁容地走进咨询室,还没来得及坐下就开始抱怨“我实在太痛苦了,感受不到一点快乐……”的确,他的父亲最近生了重病,为照顾父亲耽误了几个重要客户,收入大受影响。

    我平静地告诉他:“痛苦是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不如先看看你碰到的是什么痛苦。”其实,生活的痛苦不外乎有三种,找到根源,也许就能帮自己解脱。

    第一种,身体病痛、遭遇不幸等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这种痛苦不能忽略,它往往是在向你发出求救的信号,告诉你自己该休息或者“减负”了。最好找医生求助、找朋友倾诉、甚至哭一场,调整一下再重新开始。

    第二种,快乐结束后的痛苦。很多人在快乐之后觉得痛苦、失落,感叹“好日子再长久一点就好了”。此时,要相信生活,让自己学会在生活中创造快乐和幸福。比如回忆以前的快乐时光、看看路边的花花草草等,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快乐依然还会再次到来。
, http://www.100md.com
    第三种,对生活无法控制或难以改变带来的痛苦。比如前面张新遇到的情况。这种痛苦往往会让人精疲力尽、感到力不从心。此时,不妨暂时接纳它,告诉自己这是成长的机会、也是获得改变的机会。在生活中,找一些其他的事情转移注意力,给自己带来快乐感受。▲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蓝燕平)

    

    狼爸奶爸,孩子都怕(心理医生手记)

    最近,一位名叫萧百佑的父亲,因为“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教育口号一举成名,被网友们称为“中国狼爸”。他的铁腕教育把四个孩子中的三个均“打”进北大,萧百佑甚至表示:孩子们是民,家长是主,这才是“民主”的真正涵义。
, 百拇医药
    无独有偶,在“狼爸”风靡的同时,与之完全相反的“奶爸”又悄然诞生。深圳一名13岁男孩饶家鼎的父亲在发现孩子的数学天赋后,不惜辞掉令人羡慕的金融投资工作,从加拿大回国做“全职奶爸”,全力辅导儿子,孩子也拿下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广东赛区一等奖。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们为了孩子什么方法都愿意试、什么代价都舍得付出。面对如此大相径庭的教育方式,究竟怎样才是正确的选择?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上面的两种方法都不适合孩子。“狼爸”的一味责打,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督促孩子成长,可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因为此时孩子内心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痛苦和伤害。孩子迫于压力“敢怒不敢言”,即使将来取得了成功,其目的恐怕也是为了避免疼痛与责罚,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上北大”。而“奶爸”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孩子,同样有害无益,因为这样做其实是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让他失去了通过自我锻炼而掌握应有生存技能的机会。
, 百拇医药
    对于孩子来说,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比未来获得怎样的成就与地位更为重要。无论以何种方式教育孩子,适度和适合都是最重要的原则。在责打孩子的时候要记住,“打”只是手段,重要的是沟通和教育;在给予关爱的时候也要想到,让孩子经历适当的痛苦也是一种有利于其成长的爱。事实上,家长要做的不过是让孩子自然、快乐地成长,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 (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 杨凤池)

    

    一句话也会毁了孩子(心理医生手记)

    10月17日,西安一所小学放学后,发生了难以想象的一幕:有一些孩子,胸前戴着绿色的领巾,在人群中格外扎眼。“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两个孩子嬉闹起来,孩子一脸愧疚、赶紧把“绿领巾”藏进书包,家长的脸上也满是尴尬。
, 百拇医药
    对此,学校解释说,给这些孩子佩戴绿领巾的理由是希望“激励差生上进,争取早日戴上红领巾。”

    可作为儿童青少年门诊的心理工作者,这样的做法简直让我们震惊。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建立成熟的认知模式,处在学习、模仿的阶段,他们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你对着他笑,他就对着你笑;你告诉他“你不是好孩子”,他渐渐就会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真的不是“好孩子”,甚至自暴自弃。曾经有一个优秀的中学生,因为开学时老师对他说“你太内向了,交不到朋友”,结果孩子变得越来越敏感、脆弱,生怕同学不喜欢自己,最后差点得了抑郁症。

    贴负面标签,是培养孩子的大忌。“优秀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有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有自信;问题孩子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没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有问题。”“绿领巾”哪怕不是差生的标识,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级,很容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丧失信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一个孩子很容易、塑造一个孩子不容易,我们不能轻视孩子的情感。在生活中,首先应该尽量发现孩子的长处,并给予鼓励和称赞;此外,对孩子的进步先肯定、再提要求,强化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而不是把他的“成果”放在一边,只说“再接再厉”;此外,即使对孩子不满意,也要适当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情绪,不可因为过分苛求或打骂,毁了孩子的将来。▲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李岳玲)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