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健康新生活
编号:12125964
快节奏,日常生活中隐藏的笑面虎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7日 新浪博客
快节奏,日常生活中隐藏的笑面虎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悠闲生活。万物也按照着一种自然的韵律运动着。春种秋收,有忙有闲。那种惬意与洒脱真让现代人羡慕不已。

    《管子》有云:“起居不时……则形累而寿命损。”意思是说长期生活不规律,往往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虽然让人们享受了物质生活,却让健康慢慢离我们远去。别的不说,就拿饮食来说吧!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吃饭仅仅是为了满足于单纯的填饱肚子。也许一瓶矿泉水、一份快餐,一个汉堡、一杯可乐就骗过了我们的肠胃,但我们却忘了健康的含义。

    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工薪阶层,工作那么忙,也许早上在路上买几根油条就解决问题了,中午更是随便来点快餐凑合凑合,晚上再大鱼大肉地猛吃一顿。更有甚者今天中午不忙,12点准时吃了午饭;明天忙,下午2点午饭还没有着落。其实这种饮食习惯是不健康的,很容易让脾胃受损。我国古代的《尚书》中早就有“食哉为时”的说法,也就是说吃饭要有固定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脾胃正常地上班、下班。中医学上说,胃、胆、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六腑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通道,六腑共同作用才会“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顺”,胃工作结束以后,其他五腑才会按照正常的顺序工作。如果吃饭的时间混乱了,那么自然六腑的工作也会打乱,从而引起六腑壅塞不通。
, 百拇医药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果因为工作忙熬了一宿,第二天白天怎么补也感觉浑身不舒服。脾胃也是一样的,如果本来该工作的时候不工作,本来应该休息的时候却加大工作强度,是很容易造成脾胃损伤的。

    我们都知道,手机是通过转接塔把信号转化成语言或者文字以便于使用者接收的。同样的道理,脾胃就像身体的转接塔一样,把食物中的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但当脾胃这个转接塔出现故障时,信号在传递过程中自然也就有可能会出现乱码,本来要打给心脏的“电话”却接通到了肝上,这样乱套了,自然也就出现问题了。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经常感觉胃痛、胃胀、食欲减退,甚至呃逆、烧心的原因了。

    当然,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像薏米、山药)也是不错的选择。如山药粥可以健脾。做法很简单:把山药100克洗干净,切成片,然后连同洗好的约100克大米共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煮成粥就可以了。山药既是一味补益性中药,又是日常蔬菜,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将其列为“上品”药材。《本草纲目》说它“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痰涎,润皮毛”。
, 百拇医药
    如果您不喜欢吃山药也没有关系,在这里再教您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按摩腿上的足三里穴。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或者闲来无事的时候您不妨花几分钟的时间按摩按摩足三里。足三里的位置很容易找,当我们把腿屈曲时,可以看到在膝关节外侧有一处凹陷,这就是外膝眼。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就是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经常按摩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功效。

    摘自:化学工业出版社《健康长寿靠自己》

     思虑伤脾,精神压力大是伤脾胃的凶手

    饮食不当会损伤脾胃,精神高度紧张照样会“伤”脾。中医认为,思虑伤脾,也就是说想得太多、精神压力大则会伤害脾胃。如今,有些人整天给自己定一些过高甚至不容易实现的目标,非但不能成为成功的动力,反而因为精神高度紧张而引起肠胃疾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特别忙或者情绪不高的时候,往往会没有食欲,其实这与思虑伤脾有关。
, 百拇医药
    以前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用两只羊,把其中一只羊独自放在一个羊圈中,另外一只与一只狼圈在一起,结果没过多久,那只与狼在一起的羊就因为胃病而死。因为那只羊时时防备着身边的狼,即便在吃草的时候也不敢放松警惕,生怕一个不小心成了狼嘴里的食物,整天处于精神紧张之中。这样时间一长,胃病自然也就会找上门来,这只可怜的羊最终也因为胃病而死亡,成为狼的一顿午餐。相同的道理,如果人整天处在精神紧张的状态下,生怕自己的工作没有完成好,自然也就会“食之无味”了,如同一个机器般机械地进食,到头来也会损伤脾胃的。

    据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以后,前苏联人中发病率最高的有两种病,一个是高血压病,另外一个就是胃溃疡。为什么那时胃溃疡也是多发病呢?这除了与当时粮食紧缺有关外,也与当时的环境有关。“二战”的时候,到处是战争,人们的精神状态都比较紧张,整天在生死的边缘挣扎,饭自然吃不好了,胃溃疡也就很容易发生了。

    所以,对于那些整天处在工作压力下的人来说,放松心情才是保养脾胃的良方。如果觉得压力大了,就放下手头的工作,找个天气不错的时候去爬爬山、散散步,欣赏欣赏外面的风景,都可以帮助自己很好地放松心情、减少疾病。, 百拇医药(王凤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