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新书评介
编号:12126273
借编撰工作厘清中医养生体系 ——谈大型中医养生丛书《中医养生大成》编撰工作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629期
     随着人类回归自然和崇尚天然潮流的兴起,《黄帝内经》提出的“治未病”理念,以及由此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医养生不仅对维护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可为实现卫生工作战略“重点前移”提供思路。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岐黄工程”中《古医籍抢救工程》计划的实施,丰富和弘扬中医养生理论。我们组织专家在对中医养生类古籍进行调研与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编纂了大型中医养生丛书《中医养生大成》。

    编撰力求 全面反映养生理论

    编撰《中医养生大成》的总体思路是:立足严谨的中医养生文献挖掘整理研究,而不是海选中国古代各种养生法,更不去迎合某些市场运作而故弄玄虚,而是致力于交给读者一部能够较准确体现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著作。

    根据薛清录主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2007年版),我国现存历代养生相关著作约574种,其中“养生通论著作”300种,“导引气功”148种,“炼丹”37种,食疗食养著作89种。再加上散见于各综合性中医书籍、丛书、类书中的有关内容,涉及养生理论的古籍约600种。
, http://www.100md.com
    但目前对于此类古籍的整理、研究、利用做得还很不够,许多宝贵的养生知识有待挖掘。近几十年来,虽然陆续出版了一些养生学著作,但能够体现中医养生理论的多数著作,还深藏在图书馆中,尚不能得到推广和应用。

    历史上,除医家之外,道家、佛家、儒家、方士以及其他不同阶层的人群,都会在“养生”名下,探索并实践各自的方法,以达到不同的目的。既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期望,也有长生不老的追求,甚至也有借养生为名,施行邪术的恶劣行径。

    然而,真正形成系统理论,并形成大量专著,主要是中医养生与道家养生。这两种养生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医养生追求的是健康长寿,而道家养生追求的是不死成仙。这两种不同的目标,成就了两种不同的养生理念与方法。

    明辨真假 还养生理论真实面目

    近年来,中医养生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食疗、药膳、气功、房中术等方面的书籍大量出现,良莠毕集。其中不乏优秀著作,但也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中医养生与道家养生混淆、偏离中医理论指导养生的作品,甚至某些不属于中医领域的文献,也打着中医养生的名义,把中医养生庸俗化,影响了中医养生理论这一宝贵资源作用的发挥。
, 百拇医药
    特别是当某些养生宣传出现偏差或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人归罪于中医,严重损害了中医的形象和声誉。我们编撰《中医养生大成》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还中医养生一个纯真面貌。

    中医养生深受各家文化影响

    我们期望将纯真的中医养生理论分离出来,但不可否认,由于历史文献的原因,这种分离难度很大。由于中医学是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中的医学科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既有自然科学的内涵,也有丰厚的人文科学底蕴。在中医学形成发展过程中,深受中国古代儒、释、道等各家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交流,是以水乳交融的方式存在,故难分彼此。

    医学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学者,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亦道亦医者如葛洪、亦僧亦医者如鉴真、亦儒亦医者如陈修园等,不胜枚举。更何况源于中华哲学思想的一些经典概念,在各学派之间,可能只是表述不同而已。例如《黄帝内经》提出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的精神状态,道家称之为“存想”,佛家称之为“禅定”,儒家称之为“静坐”。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学是一门包容性极强的学科,它不断从儒、道、佛学中吸取精华充实自身而丰富发展,中医养生学著作中存在着许多来自于儒、释、道养生内容,已经成为中医养生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内涵 精选中医养生书籍

    尽管中医养生与道家养生难以区分,但深入分析,进行有效分离还是有规可循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医养生的内涵。根据《中医药学名词》(2006年版)给“中医养生学”所下的定义是:“研究中国传统保健理论与方法和应用的中医学科”;给“养生”所下的定义是:“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作为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学科之一,中医养生理论有着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那就是来自于《黄帝内经》的“治未病”思想。对内能杜绝内伤疾病形成的原因,对外防范外邪入侵,能有效地实现医疗卫生战略重心前移的目标。

, 百拇医药     把握中医养生的原则是:以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养生防病理论与方法为主体,凡是以不死成仙,以及享乐宣淫为目的的内容,均不属于中医养生范畴。例如,“炼丹”类著作,大多属道家养生的内容。因为无论是外丹还是内丹,均以长生不死为目的。对炼丹的认识,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强调,炼丹服石“求生而丧生,可谓愚也矣。”

    为了能从理论上对中医养生的概念、方法、内容做出较为系统的归纳,剔除不属于中医养生的内容,澄清人们对于中医养生的认识,为科学构建中医养生理论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古医籍抢救工程》计划的要求,我们收录著作的时间段,为清末之前,即1911年之前。对道教以长生不老为目的的炼丹(含内丹外丹)书籍,对以渲染房中技巧、追求淫乐、采阴补阳为目的的房中书籍、以不死成仙或否定医药作用等事涉邪术的书籍、受国外与西洋理念影响的卫生类书籍等均不予收录。

    同时为了保证丛书的质量,对没有原创意义、属于全盘抄袭的养生书籍,以救荒、长生辟谷为目的的相关本草书籍与以技击为主的武术书籍也未收录。
, 百拇医药
    中医养生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此选择,中医养生内容范畴相对清晰,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形成本书的三个分部。

    一是日常养生通论。包括七方面内容:趋安避险、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精神恬惔、小劳无极、养老哺幼等。一般中医养生书籍中,对“趋安避险”论述得相对较少,其实这是中医养生理论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所谓养生是相对于外部环境而言的,趋安避险包括居处的选择、水源与环境的卫生,以及有效地防范一切可能的危害。北齐颜之推说:“虑祸求福,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后养之。”认为养生必须先留心防备祸患,求得平安,保全生命,这才有生可养,才谈得上延长寿命。

    同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过嗜厚味及过分安逸的生活习惯,并且在传染性疾病流行之际,做好各种隔离防范工作,以预防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侵害,也属于趋安避险的范畴。
, http://www.100md.com
    二是食养药养。饮食对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饮食是人每天必须摄入的,古人十分重视饮食调养的作用与饮食不当的危害。唐代孙思邈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认为食疗胜于药疗。某些药物具有补益作用,合理应用可以强身健体,减少疾病,延年益寿。这是自古至今药物养生的依据,沿用不衰的药茶、药膳都是由此而产生。

    有时适当的药茶、药膳也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希望通过服用某些药物(药饵)以求长寿或长生,这种方法又称为“服饵”、“服食”。在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许多延年不老之品,多收录在道家的养生书中,或在医方本草书中也有记载。需要指出的是,鉴于当时古人的思维与认识,有些饮食禁忌的提法及饮食调养的方法可能不被现代人所理解。

    此外,由于道家养生药的影响,在“食养药养”这一部书的部分著作中,也可能留有服食避谷的内容,这是需要读者在使用时加以注意的。

    三是吐纳导引。包括各种吐纳行气,导引按摩的内容。吐纳就是吐故纳新,指呼吸运动;调息就是运用意念调整呼吸,这一类内容常被称为“气功”。虽然“气功”这一名词当今相当普及,但本丛书仍然不与收录。原因有两条。
, 百拇医药
    其一,在古代文献中,通过调整呼吸达到静心宁神的这一类养生方法,并没有用过“气功”这样的词来概括,而常称之为“行气吐纳”,作为一部古籍整理著作,使用古人的提法完全合乎学术要求。

    其二,“气功”本来就是一个晚近名词。而近些年来,有人借用“气功”这一名词,鼓吹的静功能移神动物,动功能穿垣断壁,甚至能远距离发功夺人神思、替人疗病,用此类的荒诞神话以沽名钓誉。为了避免误解,我们这部古籍整理著作更注重学术严谨。

    在少数古籍中,也可能仍然含有某些不合适的,本属于淘汰范畴的部分内容。但是,只要此书大部分内容是健康有益的,我们还是予以选录。同时,道循古籍整理的原则,为了保持古籍的完整性,避免文献的支离破碎,对那些不尽合适的内容不予删除。

    我们在“内容提要”或者“校后记”中提出研究者的观点,相信会助于加深对相关著作及其学术背景的理解,也相信读者的鉴别能力,与读者分享我们文献研究的成果。

    中医养生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切不可将其神化或庸俗化,科学把握中医养生内涵、弘扬其精髓、造福人类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http://www.100md.com(曹洪欣 张志斌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