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信息
编号:12457471
“投入不足” 让意外变成事故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21日 医药经济报
     21岁的大学生何伟锋死在离家百里的学校。他的死,引发的是一场学生与学校的争议,其同学在表示深切哀悼的同时,认为校医在抢救中错漏百出,延误治疗。但学生的讲述遭学校全面否定,校领导甚至表示,要将救人学生送上被告席。

    印象中,高校发生这样的事件已不是第一次,针对校医不会抢救的抱怨与指责声也并不令人感到陌生。在这里,为什么这几位学生会质疑校医的抢救错漏百出?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急救的知识与技能。对一位没有血压的人,最重要的急救是“拨120,心肺复苏”。新闻说,在干这两件事情的都是学生。他们拿他们懂的,与校医做的相对比,就得出了校医抢救“不给力”的结论。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关于急救的知识与技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并能应用到生活中。但同样糟糕的是,很多公共场所的管理者,可能当前还缺少对急救的足够重视。“不重视”往往体现在“投入不足”上。为什么要聘请不会急救的校医?聘请回来又有无接受过专门的培训及考核?否则,校医也可能是环境的受害者。一个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急救培训也没有真正经历过类似的现场事故的人,一旦慌乱起来,出现什么情形都丝毫不足为奇。

    为什么那么强调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公共性?原因在于,有医学研究表明,对一个突然出现心脏骤停的人而言,4分钟内由身边人及时予以进行急救,可能有50%的存活率。超过4~6分钟,脑细胞将出现不可逆损害。10分钟之后,脑组织基本死亡。而拔打“120”电话后,救护车往往要在10分钟左右方才达到。正因为此,在发达国家,急救知识被当成一种公共知识向社会提供,很多人都接受过相关的专门培训,关于急救的技能被尽可能的简单化与智能化。在公共场合,一种“自动体外除颤仪(AED)”随处可见。一旦意外发生,启动这一台小机器,它将语音提示你“接下来应该干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得明白,心肺复苏与电除颤的早期有效配合使用,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猝死病人的最有效抢救手段。

    对衰老型的猝死,抢救成功率往往很低。但对青年人的猝死而言,只要抢救足够的及时与给力,很多人可能都有机会死里逃生。一些专业急救医生给出的经验是,针对这些很有生还机会的青年人,抢救必须争分夺秒,竭尽全力,永远不要放弃希望。

    很糟糕的一种情形是,因为公共场所的管理者意识缺乏,身边缺乏接受过足够急救培训的人,更缺乏那一部该死的“AED”。最后,这种“投入不足”让意外变成事故。黄金般宝贵的生命,就这样因为管理者的愚蠢与无能而平白牺牲。

    一些关于急救的知识与技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并能应用到生活中。但同样糟糕的是,很多公共场所的管理者,可能当前还缺少对急救的足够重视。, 百拇医药(■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