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2126413
阴火病机的再认识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634期
     金元医家李东垣首创阴火学说,用其概述内伤发热的机理,并创立了补中益气汤等著名方剂,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李氏对阴火理论的阐述却比较含糊,以致后世医家对阴火的认识见仁见智,没有统一的定论。笔者在对李氏著作的学习过程中,就其阴火产生的机理和本质略陈管见,做为学术上的探讨。

    气虚是阴火产生的原始病机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反映,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足则身康体健,气衰则诸病由生。而气的生成有赖于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脾胃尤为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气的生成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不仅能够化生水谷精气,提供物质基础,参与宗气的生成,而且还滋养先天之精气。正如李氏在《脾胃论》中所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天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如若脾胃受伤,气的生成乏源,或者劳役动作,耗伤元气,便会致全身之气的虚衰,全身之气失调,必然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即“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又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气虚,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内外伤辨惑论·辨劳役受病表虚不做表实治之》。
, http://www.100md.com
    命门之火实为阴火的直接来源

    命门之火又称元(原)阳之气,根于肾中,先身而生,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在气机的推动和其自身主动特性的作用下,源源不断地循三焦而布散于全身各处。对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起温煦、推动和激发的作用,尤天之有日,而万物方萌。正常情况下,命门之火是动而不乱,温而不热,潜而不越,循其常道而布散的,但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气机失调或其主动特性减弱时,命门之火便会因失其常布之态,或布散失能,或郁阻失布,以致渐成“阴火”,“沸腾上冲”或成“元气之贼”而为乱人身。其主要生成机理如下。

    脾胃受伤,气机流转减弱,命火蓄而成热,渐成“阴火”。

    人身之气,无时无刻不在运行,只有气机的升降有序,流转不已,则生机不息,若有郁滞则百病由生,一但停止则生命息止。而气机的流转有赖于全身各脏腑的相互协调推动,其中脾胃尤为重要。一方面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另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有赖其化生的气血精微的资助。若饮食不节,脾胃受伤,升降之枢失调,气的生成乏源,则会影响到肺的宣肃与肝的疏泄。肝、肺、脾、胃等脏腑主调气的功能减弱,则必然会使气机的流转之能下降,从而命门之火因失其布散于全身的动力蓄而成热,渐成阴火,甚或成为“元气之贼”,上扰心脾而为患。即李氏所说:“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
, 百拇医药
    脾胃受伤,水谷之湿阻塞三焦,命火郁而成热,渐成“阴火”。

    命门之火根于肾中,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如《难经》所言:“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所以腑有六者,胃之三焦,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若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损伤脾胃,致脾胃气虚,运化之能下降,水谷不能化精气,不得上输于肺而下流,塞于下焦,致命门之火失其布散之通道,故而郁积成热,甚或“沸腾上冲”。即李氏所谓的“……脾胃不足,荣气下流而乘肝肾”;“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脾胃论·饮食所伤始为热中论》)。

    资助乏源,或劳役损耗,命火自身主动特性下降,致成“阴火”。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不仅化生水谷精气提供物质基础,参与宗气的生成,而且又能资养先天之精气。正如李氏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若脾胃受伤,先天精气的资助乏源,则原阳之气的主动之能必然会因之而减弱,以致其布散缓慢,蓄而成热。或因劳役过度,耗伤元气,致其主动之能减弱,蓄郁成热,渐成“阴火”。即“脾胃既伤,而元气又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内外伤辨惑论·辨劳役受病表虚不做表实治之》
, 百拇医药
    总之,命门之火虽然是人体的生命之火(少火),但如果在体内蓄积过多或郁阻失布时,就会因量变而发生质变,由生理之火转变为有害之火,即李氏曰“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

    阴火病证的治疗特点

    甘温益气,升阳泻火是李氏对阴火病证治疗的主要特点,其涵义有以下两点。

    一是以甘温益气之剂补气升阳,助气流转,以达到阴火降藏的目的。气虚是产生阴火的原始病机,通过补气升阳,则可以助升三焦通运的生理功能。三焦气旺,则命门之火得其运行和借其通道布散于全身内外,从而使阴火降藏。李氏补中益气汤便是这一法则具体运用的范例。

    二是在甘温益气之剂中佐以苦寒与风燥之药,以利三焦泻阴火畅其去路,其代表方剂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方中以参芪草益气以助气之化源,苍朮、羌活燥湿以畅三焦之通路,柴胡、升麻助推气机之流转,芩、连,石膏以泻其蓄郁过盛之阴火。各药相合,共奏补、清、燥、疏之法于一体,从而使其道通运健,气机流畅,阴火自平。

    总之,笔者认为阴火实由命门之火在体内蓄郁而成。以脾胃受伤,全身之气生成乏源,三焦通调失健为发病之本;以阴火上冲,扰及中上二焦为发病之标。治疗当以健脾胃,助流转为本,利三焦,泻阴火为标。, 百拇医药(杨富贵 康玉斗 甘肃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