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热点关注 > 特别关注
编号:12326561
2011年健康大事“七宗最”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2月29日 当代健康报
     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关注身边的健康大事,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医患纠纷……回顾2011年,发生了太多的健康事件,有令人震惊、愤怒的,也有令人惊喜、欣慰的,更有令人无语、尴尬、纠结的,但无论如何,这都是我们宝贵的人生财富,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让我们的头脑更智慧,人生更健康。

    1 最无语:疯抢碘盐

    事件回顾: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之后不久,网络上开始盛传“补碘可以防止核辐射”,加之担忧海水可能受核污染,“今后产的盐不安全”等谣言,于是我国各地纷纷出现抢购食盐的风潮,市民纷纷到大小超市和商店“批发”食盐,甚至有人连夜开车到外围城区商店买盐。不少超市的食盐售罄,一些不法业者则趁机哄抬价格,牟取暴利,一包1元多钱的碘盐在某些超市竟然炒到了18元。

    点评:日本民众面对地震时淡定,与国民疯抢碘盐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真是让人无语,我们的行为多么可笑,我们怎么那么容易被谣言蛊惑。恐慌具有传染性,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许多虚假的信息很快就能传播开来,而人们往往很容易就相信负面的信息,听风就是雨,引起“群体恐慌”,很多误解、误会,甚至冲动行为因此而生。我们应该吸取教训,遇事多去了解、分析,理性地进行判断,而非盲目从众。
, 百拇医药
    相关事件:

    ◆8月19日,深圳儿童医院给陈先生的儿子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建议对出生仅6天的婴儿进行造瘘手术。而陈先生不同意,继而转院到广州市儿童医院就诊,医生用八毛钱的石蜡油,缓解了病孩症状,同时表示未能确诊。但患儿家长继而强烈质疑深圳儿童医院误诊坑钱,要求医院撤销相关科主任职务,退还3900元住院费,赔偿10万元。不过,没过多久,陈先生的孩子还是在武汉同济医院做了外科手术。至此,陈先生公开道歉,承认自己犯了错。一度甚嚣尘上的“八毛门”原来是一出闹剧。

    2 最震惊:砍医多发

    事件回顾:9月15日,喉癌病患王某不满其主治医生、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徐文两度替他开刀,却仍出现复发情况,质疑医生动的是“黑心手术”,对徐文实施报复行为,连刺17刀,让这位国内顶尖的喉科专家倒在血泊中。经过媒体记者调查,王某认为,自己在同仁医院手术失败最终导致自己残疾,他试图通过各种途径讨要说法,但拖了三年的医疗官司悬而未决,让他“看不见希望”。
, 百拇医药
    点评:虽然徐文最终被抢救了回来,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她的遭遇一时之间成了医生们心头难以抹去的阴霾。患者砍医生,这不是第一例。医生成了真正的“高危”职业,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可以说,造成这一类恶性事件的根本原因还是医患之间信任缺失、关系恶化。不过,这样的行医环境,悲剧的不仅是医务人员,更是患者。

    相关事件:

    ◆11月3日,广东潮州男科医院发生一起凶杀案,1名医生被砍死,2人被砍伤。据悉,患者黄某于今年10月到该院就诊,花了约3000元的手术治疗及后续治疗费后,认为治疗效果不好,因治疗费用无法退回,遂怀恨在心而报复。

    ◆8月16日,广东东莞长安镇长安医院发生病人砍杀医生事件。一名男病人持菜刀砍向两名医生头部,造成一名医生当场死亡,另外一名医生重伤。

    3 最给力:严打地沟油
, 百拇医药
    事件回顾:地沟油早已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公安部统一指挥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历时4个月,9月13日,成功破获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抓获犯罪嫌疑人32名,同时扣押食用地沟油100余吨。同时,国务院食安办、公安部已在全国部署开展严厉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可以说,一张打击围剿地沟油的天罗地网已全面铺开,对老百姓来说,这当然是件好事。

    点评:人人都知道地沟油的存在,都知道路边的大排档、小吃店很多都在用地沟油。现在国家终于出面统一打击了,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严打,声势浩大,但地沟油的存在不是一两天的事了。仅靠几次严打,抓获一些不法分子,捣毁几个黑窝点,能否彻底铲除地沟油这个“毒瘤”,是个疑问。倘若执法不能常态化、制度化,严打过后,地沟油势必会死灰复燃。同时,打是一方面,但全靠打解决不了问题,毕竟只要有餐厨垃圾就会有地沟油。因而,还要在堵和疏上做文章。

    相关事件:

, 百拇医药     ◆12月初,重庆市质监局正式出台《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食品生产加工违法行为连坐制暂行规定》:一旦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出现严重问题,将采取“连坐”方式追究连带责任。一户犯法,十户连坐。这看起来似乎有些“残忍”的制度,实际上是被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逼出来的无奈之举,是治乱用重典的不得已选择!

    4 最尴尬:扶老人是个技术活

    事件回顾: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死亡的首位原因。发现老年人跌倒时应该怎么办?卫生部9月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一看,二问,三扶,四打电话。在更多人看来,这个指南的发布本身恐怕就是一种尴尬,单靠此难以扶起倒在地上的老人。人们现在最需要的,其实并非所谓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而是一部《防老年人跌倒碰瓷技术指南》。

    点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老人摔倒在地,任何人哪怕基于本能反应,都应帮扶一把。但是在今天,这种理所当然的优良传统已几乎坍塌殆尽。是大家真的冷漠至此了吗?倒也未必。对不少人来说,不是不愿,而是不敢。做了好事可以不求回报,不求感激,但也绝对接受不了反被诬陷的打击。卫生部从技术角度上来解读如何扶老人,然而事实上,扶老人并不只是技术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任的缺失导致救人风险太大,更应从道德建设上给出措施。
, http://www.100md.com
    相关事件:

    ◆9月21日,患儿小涵因患手足口病,被送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治疗,随后经历治疗、回家、重新返院治疗一系列波折。此期间,患儿父亲因对医生的做法产生质疑,要求全程参与专家会诊讨论并进行录音。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势下,“录音门”的出现出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医生确实需要尊重与信任,但尊重与信任不是天然的,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与积累才能获得。

    5 最愤怒:新生儿“被死亡”

    事件回顾:10月25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红十字会医院发生一起新生儿“被死亡”事件。医院不仅违规助产,而且轻率判断新生儿为“死婴”将其弃于厕所。若非家属坚持要看一看孩子,后果不敢想象。活婴当死婴事件让全国人民愤怒。12月3日,卫生部办公厅就“活婴当死婴处置”事件的处理进行了通报,“这是一起严重的责任事故,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漠视”。
, 百拇医药
    点评:当事医护人员确实存在不规范操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更应该深思,造成医护人员不规范操作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纵观案件的整个过程,每一个环节无不暴露出当事医院管理制度未落实、规章制度不健全的弊端。可以说,翻查该院临床诊疗规范以及各项制度、条例近乎完备详尽,覆盖了临床操作的方方面面,缺失的恰恰是对制度严格有效的执行。

    相关事件:

    ◆11月底,河南安徽发生丙肝人群聚集性感染。安徽64人感染,河南104人。安徽省卫生部门初步调查,此次感染中发现的丙肝阳性患者均在河南省永城市马桥镇一个体诊所接受过静脉推注治疗,感染可能是因不安全注射引起。真不敢相信,这起重大公共医疗卫生事件,可能由一个体诊所医生的行为酿成,个体行医成为监管死角。

    6 最惊喜:青蒿素获奖

    事件回顾:9月23日,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拉斯克奖被认为是在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大奖,该奖负责人评价:“她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
, 百拇医药
    点评:看来,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近了。屠呦呦的获奖也让国内的中医药支持派一下子雀跃欢呼,扬眉吐气起来,更让我们认识到,治好病才是王道。不要说什么中医药传承千年外人难理解,不要说什么欧美不认可中医药拒绝其入市,不要说什么中药复方成分复杂难辨明,只要能治好病,能像青蒿素那样攻克百万甚至上亿人的疾病难题,用事实说话,中医药走出国门还是大难题吗?

    相关事件:

    ◆“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今年4月,卫生部公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4月18日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之后出台第二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此次整治对抗菌药物使用“限品种、限用量、限级别”,被业内人士称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治行动。结果是值得期待的,但具体效果如何,还需再观后效。

    7 最纠结:“救命药”频频告急
, 百拇医药
    事件回顾:“救命药”玩“失踪”已不是第一回了。就在今年9月份,心脏外科手术的必备药品鱼精蛋白出现全国性的短缺。庆幸的是,在舆论的关注下,经多方努力,“药荒”问题得到缓解。12月初,全国过万血友病患者赖以维持病情的“救命药”——— 凝血酶原复合物,又面临全国紧缺。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均表示“凝血酶原复合物”缺乏已持续了至少一周。

    点评:近年来,类似“救命药”断货的事件不断发生,却未能纳入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管理范围,更未建立完善的应急机制。这其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药企、医院、政府各有“道理”。但不管如何,“救命药”事关生命安危,不能再这么纠结下去了。

    相关事件:

    ◆血荒年年有,今年更严重,几乎成了“顽症”。入秋以来,北京、上海、重庆、长春等全国多个城市的血库告急。“血荒”既有医疗服务增长导致临床用血量增加的原因,也暴露出公众对义务献血信任度不足,血液筹集机制尚待改进等深层次问题。, http://www.100md.com(汤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