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199202
心理学,我一生的挚爱(天下名医(6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月10日 《生命时报》 2012.01.10
心理学,我一生的挚爱(天下名医(62))

     国际促进中国精神分析学会中方主席胡佩诚教授接受本报专访

    名家介绍

    胡佩诚,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专业心理督导师、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医学心理学教育专业委员会顾问、国际促进中国精神分析学会中方主席、中国性学会秘书长兼常务副理事长等。对家庭婚姻的调试、神经症、性功能与心理障碍的治疗等有丰富经验。

    名家语录

    合格的医生要从心理学角度看待疾病、看待医患关系,而不只是机械的看病开药。

    敲开胡佩诚教授办公室的门,就像见到了位慈祥的长辈,亲切的笑容如同冬日阳光一样,让人备感温暖。眼前的胡教授虽已满头银发,可言谈中处处透露睿智、幽默,格外引人入胜。

    听他不愠不火地讲述着自己几十年来的求学、行医经历,记者的心里也仿佛平静、安宁了很多。也许,这正是心理学的魅力所在吧。
, http://www.100md.com
    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胡佩诚与医学的渊源,从高中时代就已经开始了。那时的他在北京四中上学,而鼎鼎大名的北大医院的实习医生就住在学校对面,他认识了那里的一名护士,跟着他们一边看一边琢磨,慢慢地甚至学会了怎样打针、开药。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验”,1968年下乡插队后,胡佩诚很自然地“赶鸭子上架”,成了一名赤脚医生。当时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农村的卫生设施简陋,器械和药品极度缺乏。针头不够用,只能将用过的针头用开水煮过、蒸过继续用;甚至开水不够,绷带只能简单烫一下接着用。“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不管是西医现代知识,还是中医的针灸、推拿、捏脊,治病时哪个有用就用哪个。”胡佩诚的回忆里感慨万千。记得有一次,一个孩子突然呼吸困难,被送到卫生站抢救。原来是绿豆卡进了鼻腔里,导致无法通气。当时试了许多办法都不起效,又没有做手术开鼻腔的条件。“你猜最后怎么办?我急中生智,弄了一点辣椒粉塞到小孩鼻子里,结果真把绿豆呛出来了。”
, http://www.100md.com
    这些特殊的经历,让胡佩诚与许多“科班出身”的医学生相比,思维更加灵活,更像一个“杂家”、“怪才”,特别喜欢另辟蹊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很少思被思维定式套住。

    1977年恢复高考后,胡佩诚发现,自己已经是个“大龄青年”了,年龄最小的考生也比他小13岁。“与其和他们去拼外科、神经科,不如找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胡佩诚很自然地选择了自己一直非常感兴趣的医学心理学。就是这样一次看似平淡的选择,让胡佩诚一头扎进了心理学这个对中国人来说陌生、却又无比浩瀚的领域,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此后的30多年里,他一直走在中国心理学发展和推广的最前列。

    心理咨询师“一招扭乾坤”

    “胡教授为人谦诚,像长辈一样耐心听我讲述自己的事情、理解我,让我觉得自己有能力走出困难,也有信心迎接将来的生活。”——一位患者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而这位在心理咨询室看上去异常稳重、淡定的长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却永远充满着热情,干劲丝毫不输于年轻人。
, http://www.100md.com
    上世纪80年代,胡佩诚在一所大学调研时,学生处处长“悄悄”告诉他,过去的一年半里,学校有三个学生自杀,最近的一个学生,是早上七点钟在操场的足球门上上吊的。胡佩诚被这一幕幕原本可以挽救的惨剧所震惊,更为国人对“心理健康”的回避和漠视所震撼。现代医学,绝对少不了心理学的身影!1984年,胡佩诚和同道们一起,开设了全国第一个心身医学门诊;1987年,开创了全国第一个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随后,他们还组织了8期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培训班,引进了8种国外最新的心理治疗方法,把心理学这个“新鲜概念”一点点传播了出去。

    在胡佩诚眼里,心理咨询师并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滔滔不绝地“说服”你,他们更多时候是耐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寻找机会,然后“一招扭转乾坤”。曾经有一位30多岁的年轻女性,丈夫在一场车祸中英年早逝,过了很长时间还不能缓解悲伤。她哭着走进胡佩诚的诊室,说着说着,不经意提到自己的母亲很固执。胡佩诚马上敏锐地找到了问题所在,“你身上是否也有你母亲的身影呢?”简单的一句话让这位女性猛然惊醒,发现自己也是因为这份固执,拒绝接受失去丈夫的现实。她的脸上出现久违的微笑。“心理治疗就是要对‘质’,让患者从悲愤情绪中解脱出来。”
, http://www.100md.com
    专业的心理医生太少了

    谈到未来,胡佩诚充满了期望,“医院不应该仅仅是治病这么简单,而要提供全面的服务,美国的医院已经出现了‘一患三医’,即一个病人进入医院,至少有专业医生、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3个人接待他,分别解决身体、心理和社会相关问题,治疗效果当然好啦。”

    因此,除了心理医生,胡佩诚也很享受“老师”这个角色。最多的时候,他担任了11门课程的教学。在他看来,向医学生教授心理学有两个目的:一是提高医生自身的心理素质,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二是希望将来的医生,能学会从心理学角度看待疾病、看待医患关系,而不只是机械的看病开药。

    心理学,是胡佩诚一生的挚爱,把心理卫生相关服务融入到日常医疗健康工作中去,比如把心理评估纳入健康体检、让住院病人能享受心理咨询服务等,也是胡佩诚长期关注和推动的项目之一。但是,对于这个问题,中国还有很大一段路要走:符合资质的心理咨询师严重缺失、心理问题的分类标准亟待规范、大众对心理疾病的知晓率普遍较低……胡佩诚不无遗憾地表示,“最重要的一点,很多医院并没有意识到吸纳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师的重要性,派几个医生进修回来就成立心理科,这点进修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他并不希望人们因为心理学很热门、很神秘,就一窝蜂去学习、考证。“心理咨询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人,也不是考个心理咨询师,就能干好这份工作。找到自己喜欢做、并且能做好的事,才是最重要的。”胡佩诚语重心长地表示。▲, http://www.100md.com(丁熙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