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预防保健 > 卫生与安全 > 正文
编号:13077606
不实新闻需传媒界认真反思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7日 健康报
     一周之内,先后有两起事件的相关新闻报道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这两起事件,一起发生在深圳市,一起发生在武汉市。

    前者是因为一起医疗纠纷的“翻案”,最新的调查及跟踪报道显示,2010年曾经轰动一时的“缝肛门”相关报道似乎与事实并不相符;后者则涉及一个医学常识,媒体对母乳喂养的错误报道让众多年轻的父母陷入疑惑。

    综观这些年来,有关医疗卫生领域的新闻报道出现不实或虚假问题,远不止这两次。有必要反思的是,新闻媒体整个行业的运行和生产机制是不是出现了问题?媒体在向公众提供新闻产品时,常常会对新闻和信息进行筛选,这本是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中的一种客观要求,是符合新闻规律的,其本身无可厚非。但假如这种筛选已经提前带有某种倾向或者立场,而不是坚守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新闻底线,那就违背了新闻规律,丧失了媒体的职业操守。

    向公众普及科学常识、培养科学素养,是媒体应具有的功能和应担当的职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放弃了这种社会责任,从而给读者提供了不实甚至虚假的新闻产品,从而会误导社会公众。

    事实上,每一位新闻记者在入行时所学习的新闻教科书中说,新闻工作需要遵循的两大基本原则,一是真实准确,二是客观公正。如果这两点能够得以贯彻,前面所提到的种种混乱自然不会出现。令人遗憾的是,有的媒体轻易被一些爆炸性的不实信息所俘虏,或是在没有科学知识支持之下抨击“医疗乱象”;或是通过编辑手段制造耸人听闻的科学奇闻。

    媒体的这类报道确实有轰动效应,这种效应是公众出于对自身安全而流露出的焦虑,更是整个社会信任缺失和日趋浮躁的呈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些有关医院的负面新闻甚至成了公众对社会焦虑情绪的宣泄口。

    客观地说,媒体在对一个专业性较强的领域进行报道时,做到从不出错确实很难。这就需要从媒体到记者,都要认识到这种困难,并切实采取一些措施来克服这些困难。如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学习;向专业人员请教;加强报道把关等。

    从媒体自身而言,专业性强并不能成为新闻报道不实或虚假的借口,而应该反思自身的报道思想、方针以及管理是否出现了偏差或问题。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会像鸟儿爱惜羽毛一样爱惜自己的公信力。

    另外一个关键还在于,当一个错误发生之后,是否有一个完善的机制去纠正和调整。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对不实或虚假报道的纠偏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在深圳和武汉发生的这两起事件中,我们已经看到,媒体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可以起到不断纠偏的作用,而微博等网络媒体的兴起,更是让普通公众的话语空间有所扩展,对媒体能够起到监督的作用。此外,专业领域内的行业组织和协会也在关键时刻发出声音。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相互监督、相互牵制,会有助于我们摒除偏见、还原事实。

    链接1 医疗纠纷报道五点建议 从“八毛门”到“缝肛门”等事件,一系列关于医疗纠纷领域的报道,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关注甚至轰动,但事后经媒体深度调查却又发现最早的动态报道往往存在专业性缺失、技术性缺陷、情绪性偏见等问题。而这些关于医患纠纷的报道,一个个案例累积在一起,对形成公众对医院、医生形象的整体认知发挥着重要影响,甚至有关医院的负面新闻逐渐成了“公众批判社会改革进程过慢的宣泄口”。为此,笔者觉得有必要针对新闻媒体关于医疗纠纷的报道提出些建议:

    1.接到群众投诉医院后,记者不要只听一面之词,要看诊疗记录;要采访患者本人、患者家属等,避免偏听偏信。

    2.要以“沟通”和“求证”的姿态,而非“维权”姿态,心平气和、积极主动地采访院方和主治医生,即便遭拒也不要气急败坏。院方不回答或医生不接受采访,有可能是“害怕”媒体,或对媒体报道有成见,也可能是需要时间来进行调查,不要单纯地认为肯定是医院或医务人员“心中有愧”。当然,医院在发生投诉后的公共沟通意识和能力也应不断加强。

    3.报道时注意用词准确,比如治疗和治愈、缝住和缝扎的差异。不要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夸大其词。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经验和“常识”(比如亲友看病后曾经告诉你的情况和判断)。对专业名词或专业问题拿捏不准时,必须请教专家,跑医疗线的记者平时要多积累专家人脉资源,关键时刻可以请教。

    4.要在尽可能全面调查和理解的基础上做报道,比如查阅该医院这项手术的成功率、日常门诊的投诉情况、该科室同行评价和专业水准、当事医生的执业资格和行业口碑等。如果时间紧迫,至少可以采访其他患者,了解他们的判断;要避免放大单个极端案例;及时跟进院方或卫生部门发布的调查结果,以示平衡。

    5.要在日常工作中注意积累医学知识,对临床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所了解和理解,要花心思深入研究医改及其逻辑、问题,对医患纠纷问题的社会原因、背后的社会情绪来源等有整体把握。由此,做相关报道时才不会“只见树、不见林”,能以理性的姿态和专业的基础去做报道。这点非常难,但这点非常重要。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副教授张志安 (曹政 甘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