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198329
“中山检验报告”全球都认(天下名医)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28日 《生命时报》 2012.02.28
“中山检验报告”全球都认(天下名医)

     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潘柏申教授接受本报专访

    名家介绍

    潘柏申,研究员、教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兼任上海市医学会医学检验专科分会第八届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院协会临床实验室管理分会委员、美国临床化学学会会员等职。《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副总主编、《检验医学》副主编等。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病的诊断研究。

    名家语录

    每一个制度的建立,背后都有血的教训。尤其是在检验科,容不得半点马虎。

    提到 ISO标准,大家首先想到的恐怕是严格、精确的产品质量。可你是否知道,医院也有ISO质量认证?

    2009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成为上海市首家通过ISO15189认可现场评审的医院检验机构。这意味着,中山医院检验科出具的检验报告,将得到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认可。而在向“国家标准”迈进的漫漫征途中,潘柏申教授,一直冲锋在前,带领着他的团队,不断求索。
, 百拇医药
    每个检验数字背后,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检验科,往往隐退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很多人至今还不屑一顾地管它叫“化验室”,觉得这个科室可有可无。几台仪器,一罐罐血液、尿液或粪便,一串串数据,就是检验科的全部。

    但事实上,每一次疾病的确诊、每个治疗方案的确定,几乎都离不开检验科的一纸鉴定。潘柏申深知,“每个检验数字背后,就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有一个故事让很多人印象深刻。曾经,有一位病人因为肝脏不适,在多家医院求诊,但所有的肝功能化验报告都是正常的。最后,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吴志全教授想到了潘柏申的一句话:“最简单的血常规,也许能解决疑难杂症。”于是,他就给病人开了血常规检验单。随后,检验科的一位大夫发现了这例血液标本的特异之处——它虽然所有数值都在正常范围,可血液内的细胞长得和正常细胞不太一样。通过进一步检查,他们终于发现,这位患者得的不是肝病,而是白血病。
, 百拇医药
    “疾病诊断过程中,20%的信息来源于检验等辅助科室”,潘柏申强调,“诊断疾病,就像在走迷宫。患者会描述很多症状,但多数是无效的信息。而检验,就好像‘减法器’,能帮医生逐一排除假象,抓住关键信息。”

    为了能更大限度地发挥检验科的作用,潘柏申规定,检验人员一旦发现特殊病例,必须亲自打电话给开化验单的临床医生,仔细告知病人检验结果的详细情况,以免误诊、漏诊。这一通电话里的内容,包含着他们无数的经验和学识,早已超越了检验单上冰冷的数字。

    潘柏申格外强调“质量”的概念,特别重视制度化、规范性。“每一个制度的建立,背后都有血的教训。尤其是在检验科,容不得半点马虎。”

    半路出家的学科带头人

    很少有人知道,如今身为检验科带头人的潘柏申,却是“半路出家”,从两眼一抹黑开始白手起家。
, http://www.100md.com
    1977年,高考恢复,潘柏申如愿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大学毕业后,他服从分配,来到中山医院耳鼻喉科工作。1987年,院领导给了潘柏申一个机会,让他去检验科试试。没想到这一“试”,却让他和医学检验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进检验科时,他几乎一无所知。为了尽快入门,潘柏申翻遍了当时仅有的几本医学检验教材,自学成才,慢慢熟悉各种仪器和检测项目的原理、方法及操作。隔三差五,他还会搜罗一些国外杂志的影印资料。可随着知识的积累,潘柏申心中的疑惑也越来越多。上世纪80年代,国内的检验工作仍以手工操作为主,不少从业人员连中专学历都没有。检验水平和世界水平差距很大,流程、速度、设备等都存在明显不足……怎样才能让检验科真正发挥作用呢?1990年,潘柏申带着困惑,先后去到美国乔治镇大学医学中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神经化学中心实验室深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让他耳目一新,他对于实验室的硬件配置、质量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体会。也渐渐萌发了“实验室就是家,我要当好这个大家长”的念头。
, http://www.100md.com
    回国之后,刚刚被任命为检验科主任的潘柏申马上“新官上任三把火”,对科室进行了“大改造”。因为他发现,作为一家三甲医院,当时的检验技术根本不过关,甚至可以说在拖医院的后腿,口碑也不好。“那时我就定下目标,要倾尽自己在国外所学,让科室成为在上海乃至全国都有名望、得到公认的一流检验科。”

    用“丰田模式”管理科室

    身体里的血液、体液一刻不停地处在变化之中,因此,检验报告的速度,对病人的确诊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很长一段时间内,让病人等两三天、甚至一周才拿到检验报告,在国内是个常态。可潘柏申明白,出报告的速度加快,能减少病人的等待、缓解他们的焦虑,更能加速医生的诊疗进程,提高医院床位的利用率。

    2004年,中山医院门急诊新大楼启用,检验科有了新家。此后一段时间,潘柏申每天都在观察、思考,亲自绘制了新家的第一张设计图。从电源、水处理到通风系统,从仪器安放到抽血窗口的安排等,他都仔细斟酌、几经修改。他们还特意请来美国管理专家,测算检验人员每一个动作需要的时间,像著名的丰田汽车公司那样,设计了如同工厂流水线一般的操作流程,以求环环相扣,“走最短的路,做最少的动作。”在他的努力下,科室400余个检测项目全面提速。各类生化报告由四小时缩短至两小时;各类免疫项目报告缩短至四小时;门诊血常规报告缩至半小时,大部分病人当天就能取到检验报告。“我们早上6点从家出发,下午5点就全看完了,还能赶回家吃晚饭。”一位附近小城的患者欣喜地表示。

    为了最大程度地方便患者,从“搬家”到现在,科室对门诊抽血和体液窗口的各种微调,已经有将近50处。调整抽血座位间距、增设便民饮水点、门诊抽血增设样品袋、将检验前的注意事项贴在墙上等……无论是大是小,样样都改在了病人心坎里。

    每每提到“检验科是幕后英雄”类似的称号,潘柏申都会自豪地说,“医疗工作没有所谓的台前幕后,我很乐意当一颗悄无声息、却非常可靠的螺丝钉,保证每一份检验报告都精准无误。”▲, 百拇医药(徐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