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信息
编号:12197573
“最严法规”为何管不好安全食品(社评)
http://www.100md.com 2012年4月3日 《生命时报》 2012.04.03
     前不久,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马勇在接受央视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法律是世界上最严的。”可在街边巷尾,最常听到老百姓感慨的是“食品安全让人最不放心”。“最严的监管法律”得来的却是最差的满意度,落差可谓巨大。

    说到中国的监管法律严格,不是没有道理。从《食品安全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涉及到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都按照上限处罚;针对最受关注的非法添加问题,在监督抽检制度方面也进行了完善,力求从源头治理。但是,法律条文的健全不等于法律执行的到位,食品相关法律的完备也不等同于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立。

    食品“从田间到餐桌”有条漫长的产业链,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一直到存储、运输,环节众多,再加上食品安全涉及农业、质监、卫生、工商、药监、检验检疫等众多监管部门,各部门都在管,职能重叠,却仍有疏漏。另外,制假、造假、售假的违法成本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太高,使得高高在上的法律好像有点“接不着地气”。所以说,监管法律严格与满意度之间的落差,源于立法与执法之间的落差。

    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检查结果,我国2010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检测的合格率都在96%以上,这在一个每天消耗200万吨食品的13亿人口大国,实属不易。但就是那4%的不合格产品,让我们心里能够承受的“燃点”一再调低,一听说哪里曝出食品安全丑闻,大家都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态。

    我国的食品生产企业总共40多万家,食品经营主体323万家,餐饮单位210万家,农牧渔民2亿多户。如此庞大的食品生产者群体,其实本身也是巨大的食品消费人群。有理由相信,不满意食品安全的民怨之声也会来自这个群体。

    孔子说,子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急功近利、利欲熏心的事情却比比皆是。如果每个欲行不轨的食品生产者都能想一想,自己也是这个害人游戏中的接棒人,是不是就能有所收敛,让自身对食品安全的诉求与自身行为的落差缩小一点。如果这个“落差”解决了,前面两个“落差”也就迎刃而解了。▲,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