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新闻 > 医药315
编号:12196956
急诊室12小时生死营救(记者体验)
http://www.100md.com 2012年5月1日 《生命时报》 2012.05.01
     急诊室12小时生死营救(记者体验)

    10分钟救回心梗病人 不停帮患者吸痰翻身

    每家医院都有这样一支特殊部队:他们身处全院危重病人最多的地方,每天争分夺秒与死神较量;他们彻夜不眠,为黑暗中痛苦无助的患者送去光明与希望;他们的工作又苦又累又繁琐,但有时还要充当患者的“出气筒”……他们就是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急诊科就像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医生、护士们身披白色战袍,随时准备着投入战斗。在这个看似神秘的地方,每天上演着什么样的故事?4月6日下午14点到凌晨1点,《生命时报》记者来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亲历了抢救室里近12个小时的“生死速递”,也感受到紧张时刻病房中那份浓浓的爱心。

    最温暖的病房:重症监护病床上爱心传递

    下午14点,位于北医三院新门诊楼地下一层的急诊大厅已经进入了忙碌状态,医生和护士行色匆匆,患者和家属一脸愁容,留院观察室里躺满了输液的病人,宽敞的走廊两边放着几张移动病床,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显得有些嘈杂。
, 百拇医药
    14点15分,记者走进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6张病床上躺着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大多不能动弹,说不了话,更无法自主呼吸。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和发出的滴滴声,给安静的病房添了一丝紧张。与年老的患者相比,病房里的女护士们看起来年轻而柔弱。今年22岁的邵静是一名实习护士,瘦小的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帮病人翻身、吸痰、导尿、打针、擦身、清理大便、随时做好记录……2号床的老爷子今年已经86岁了,神志不清楚。记者来到病房时,邵静正在给他吸痰,她一手拿着管子轻轻伸进老人嘴里,一手轻轻拍着他的肩膀。老人闭着眼睛,表情很痛苦,手脚不停地抽搐。尽管他没有意识,邵静依然凑近老人的耳朵轻轻地说:“爷爷,坚持一下,马上就好了。”

    忙完2号床,她又来到4号床的老人身边,他算是这里唯一有点意识的病人。午饭时,家属给老人送了些草莓,邵静细心地用勺子把草莓切成小块,轻轻送进老人嘴里,像照顾孩子一样地问道:“爷爷,好吃吗?再吃一个吧?”说话间不忘用纸巾擦擦老人嘴角流出来的汁液。从下午14点15分到15点,EICU里许多护士和邵静一样,连一口水都没有喝过,在病床前不停地忙碌着:给老人擦汗、清洁身体……而这只是她们繁琐工作中的一小部分。
, 百拇医药
    从15点20分开始,护士们就得为患者吃晚饭做准备了——吸痰、翻身、导尿、记录痰液、尿液数据,一个步骤都不能少。为了便于护理,患者的下半身必须裸露,翻身、导尿这些记者看来颇难为情的事,年轻的女护士们干起来却毫不含糊。由于患者没有意识,不能主动配合,身上又插满了管子,给他们翻身时,瘦小的护士常累得满脸通红。当她们给6号床的患者翻身时,突然发现他大便了,于是二话不说,赶紧给他换垫子,擦拭皮肤上暗黄色的污渍,清理干净后,还不忘涂一些防止肛门红肿的软膏……看着记者惊讶的眼神,护士们笑着解释:“这可是我们每天重复做无数次、最平常不过的工作。”

    最惊心的一幕:抢救室里与死神交锋

    下午16点45分,记者离开EICU来到与死神正面交锋的抢救室,灯光影射出的白色光线、精密复杂的监护设备,让记者的神经一下子紧张起来。17点15分,呼啸而来的救护车打破了抢救室里的宁静。120工作人员急匆匆地送来一名突发心梗的患者,10位医生、护士立刻开始了紧张的抢救:测量心跳、血压、脉搏,插管,注射多巴胺、肾上腺素……几分钟后,本已测不到血压的患者开始恢复,但好转并没有持续多久。17点25分,病人血压、脉搏突然下降,意识也开始模糊。医生怀伟立刻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另一位医生郑康一边大声呼唤一边给他吸氧。17点29分,心肺复苏还在进行,患者的情况依然很危险。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如此漫长的煎熬,记者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大气都不敢出,死神的阴影似乎已笼罩到这个白色的空间。17点33分,患者终于有了脉搏,也可以自主呼吸,但医生们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他的脉搏又一下子跌到了冰点,医生赶紧继续给他做胸外按压、吸氧。17点35分,患者突然呕吐,黑色的呕吐物喷射出来,溅到了一名护士的身上。“吐了就好,接着吐!接着吐!”郑康一直在患者旁边鼓励他。17点38分,患者脉搏、心跳、血压开始恢复,死神的脚步声仿佛越来越远了,参与抢救的医生和护士们这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这时,急诊科主任郑亚安所联系的心内科专家早已等在心导管室,患者被顺利地送了过去,安装心脏起搏器。
, http://www.100md.com
    完成了抢救任务,医生和护士继续忙着手头的工作。白班医生怀伟本来16点就可以交班回家,却一直忙到了晚上20点多。郭治国医生这天原本倒班休息,但一位做了右腿大动脉穿刺的女病人情况危急,为了避免大出血,科里一个电话就把他叫了过来。还有一位身材高瘦、面庞清秀的年轻男医生,一下午不是忙抢救就是写记录、照顾病人,一分钟都没有休息过,记者甚至没有机会问他的名字,只知道大家都亲切地喊他“小朱”。

    晚上22点后,属于抢救室的惊心动魄似乎才刚刚开始。22点41分,急救车送来一位突发脑出血的病人;23点15分,120送来一名下肢出血导致休克的患者……当大多数人都已进入梦乡,急诊室里的每位医生和护士却重新抖擞精神,以最佳状态又开始了新的战斗。

    最无奈的感受:分诊台护士委屈却坚强

    过了晚上19点,急诊各科诊室的患者开始多了起来,分诊台渐渐被围得水泄不通,两个年轻的女护士忙得不可开交。“大夫,肚子疼!”随着急促的脚步声,只见两名男子扶着一位中年妇女走过来,一名护士赶紧迎上去:“上腹疼还是下腹疼?家属帮忙填一下表、挂号,病人量一下血压……”这个病人还没处理完,120急救车又送来一位妊娠高血压的孕妇,另一位护士赶紧给病人联系医生和病房。北医三院急诊科每天的接诊量有600多人,给病人量体温、血压、指路、记录信息、接电话、联系病房……同样的事情、同样的话,分诊台的护士们每天要重复几百次。
, 百拇医药
    急诊一般接待的都是“危、急、重”的病人,作为分诊台的护士,她们不仅要准确及时地将病人分诊,还要面对很多突发状况:患者家属恶语相向、喝酒打架的人闹事、甚至遇到索要杜冷丁的吸毒者,这让护士们在忙碌之中,又多了一分危险。晚上20点多,分诊台来了一位发烧患者,两名家属陪着他,护士让他先量体温、测血压,挂完号后去候诊。可没过几分钟,一名家属气冲冲地来到分诊台,指着护士的鼻子斥责:“我们先挂的号,为什么医生先给别人看?”护士连忙解释:“来急诊的病人,情况都很急,医生得先看危重的病人,麻烦您先等一会……”还没说完,那名家属就破口大骂,把手里的病历本用力扔向护士,差点砸到她的脸上。此时,分诊台的人还在不断增加,护士们一边向家属解释,一边平静而快速地处理其他病人的情况。护士小张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纠纷她们每天都会遇到,除了和病人及其家属的直接冲突,一些患者对医生的不满也会转嫁到分诊护士身上,轻则谩骂,重则上手,很多刚来的小姑娘常被骂得眼泪汪汪。记者在分诊台采访的两个多小时里,护士们一直在说话,嘈杂的环境里,她们必须扯着嗓子喊,顾不上喝一口水,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当她们为患者和家属服务时,有时得到的却是冷言冷语,她们心里的委屈又有谁能体会呢?▲ (● 瞿 晟)
, 百拇医药
    

    只想要患者的理解

    在北医三院急诊科体验的时间里,记者的感受一直在变化,从温暖到紧张,从紧张到无奈。急诊科是医院里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科室,这里的工作最脏,危重病人最多,突发事件最多,纠纷发生最频繁;这里的大夫没有节假日,手机24小时开机,必须随叫随到;这里的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更要有超速的动作和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尽管高强度的工作让急诊科的大夫身心疲惫,但他们的信念依然坚不可摧,每一次抢救的成功,都是给他们最好的回报。他们不需要夸奖,他们只希望患者能够理解:急诊科要让最危急的患者最先得到救助,所以,当您去急诊科就诊时,如果情况不危急,请您耐心一些,因为,另一个生命也许就在您的等待中重启。▲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