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逸趣
编号:12393626
分粥理论和分饭理论
http://www.100md.com 2012年5月1日
     英国的政治理论家约翰·阿克顿(1834-1902)曾讲过一个分粥故事,后来,美国哲学家、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1921-2002)在《正义论》中引用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也叫“分粥理论”,其大意是:有7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锅粥,因人多粥少,争先恐后,秩序混乱,互相埋怨,心存芥蒂。于是,他们开始想办法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怎样公平合理地分食一锅粥。他们试验了5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指定一个人全权负责分粥。大家很快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还是当权者碗里的粥最多。这样分下去,没有制约的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没有制约的权力会导致绝对腐败。

    第二种方法:轮流主持分粥。大家很快发现,每人一天,表面看起来公平了,但是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吃得饱,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这样分下去,资源浪费,饥饱不均。

    第三种方法:选出一个品德较好的人来分粥。大家很快发现,起初他还能公平分粥,但没多久,便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品德并不永远可靠,有时会经不起利益的诱惑。这样分下去,有亲有疏,有偏有向,不得人心。

    第四种方法:选出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大家很快发现,虽然基本上做到了公平,可互相扯皮,粥吃到嘴里时已经凉了。这样分下去,大家都不满意。

    第五种方法:轮流分粥,而分粥者要等到别人都挑完后才能拿剩下的最后一碗。大家很快发现,用此办法后,碗里的粥每次都几乎一样多,即使偶尔不均,也都心甘情愿。这样分下去,人人心悦诚服,无可置疑,可谓简洁、实用,高效、公平。

    最近,著名诗人叶延滨也讲了一个分饭的故事,也可以叫“分饭理论”,其大意是:

    10个人吃饭,管事的准备了10份饭,只要是自己的人就都有吃的。既然都有吃的,也都不好好干事,而且还不知足,个个都有一肚子牢骚。大家吃什么由管事的一个人说了算,这叫封建家长制;大家边吃还能边发议论,这叫社会福利。

    10个人吃饭,管事的准备了11份饭,说是谁干的好,谁就可以多得这一份。大家都来争这多余之食,有人是为肚子,有人是为面子,最后结局必然是得宠者少,失意者多,这叫初级阶段。如果这多余的一份,管事者私下做主给了亲朋好友,就叫腐败不公。

    10个人吃饭,管事的只摆出9份食物,这意味着有一人要挨饿。于是人人都埋头十活,顾不得发牢骚,这叫做有规则的市场竞争。如果管事者聪明,把抽出的那一份改个名字,叫“社会救济或失业保障”,还给挨饿者,这一套做法就叫发达的现代社会。

    分粥理论和分饭理论,至少有一个重要启示:

    制度建设,是一项带有稳定性、长期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工作。好的制度能使坏人无法干坏事,坏的制度能使好人无法干好事。有个好制度,胜过有个好领导。无论是在分配领域、管理领域,还是在其他工作领域,都需要建立先进适用高效化、公平公正民主化、奖惩分明激励化的好制度。, http://www.100md.com(蒋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