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研讨
编号:12207134
中医创新之本在疗效
http://www.100md.com 2012年5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701期
     清朝康熙年间,河北玉田县有一个叫王清任的人,他本是习武出身,却熟读医书,善于思考。他三十岁那年,当地温疫大流行,许多小儿尸体被抛荒郊野外。野狗撕咬尸体,暴露出内脏。王清任就去察看,并对300例尸体逐一进行了解剖。解剖过程中他发现,遵循了数千年的《灵枢·素问》中的人体脏腑之说,存在严重谬误。于是他便据实地解剖所见,绘制了大量的人体脏腑草图,在道光十年刻版刊行了《亲见改正脏腑图》和《医林改错识要》,为中医对脏腑的认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他也因此被后人誉为中医解剖第一人。当然,以现代的人体解剖学来看,王清任的《亲见改正脏腑图》和《医林改错》,还存在许多缺点和遗漏。但不得不承认,王清任基于实践的创新,为中医脏腑理论的发展和脏腑学说在中医临床上的运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纵观中医发展历史,我们总是更多地停留在挖掘与传承古人的理论和经验上,而淡化了创新意识。几千年来,先贤们在自然科学极不发达的条件下,通过自身实践,为我们总结了许多宝贵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但不得不承认,其中有精华,也不乏不精确的、值得后人们去纠正、改良和创新的东西。笔者以为,创新是中医的生命之魂,中医创新要做好两点:
, 百拇医药
    首先, 要弄明白创新的目的,不“为创新而创新”。

    医学的目的是治病救人,西医如此,中医也是如此。医学创新的目的,也应该是更好地治病救人。只有基于治病救人目的的创新,才是真正的有活力的创新,也是中医的生命之所在。所以,找到更多更好的用中医药治病救人的办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就是创新。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是为着治病救人的目的,而去创新的一个好例子。被后人称为“医圣”的张仲景生活的时代是东汉末年。那时疫疾广泛流行,张仲景的家乡南阳郡也接连发生了几次大瘟疫,死了不少人,其中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死于伤寒。为了制服温疫,张仲景努力地去收集整理当时的医学文献,采纳各家的思想、医术,仔细分析疾病的原因,找出各种治病的方法,并且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检验摸索。经过数十年呕心沥血的研究,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医学名著。

    其实,每个中医理论的创新,都应该是依附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明白了创新的目的,有了创新的意识,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在中医理论学习中,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处处留心,也会有意识地总结,有意识地去做一些相关的调查和统计,最终创新出实用的、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理论和临床诊疗方式。
, 百拇医药
    其次,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中医创新服务。

    很多人眼里,中医就是 “望闻问切”,好像原始才是中医的根本,似乎脱离了这些原始的东西,就背离了中医,就不是中医了。其实不然。

    西医为什么发展迅速?现代科学技术为西医的发展帮了很大的忙。DR、CT、MRI、生化检验、基因治疗……不断更新的医疗设备和诊疗技术,使以前模糊不清和无法治疗的一些疾病,得到了很好的诊治。

    屠呦呦获奖了。她从中草药青蒿中成功提取了抗疟神药青蒿素,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然而,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青蒿素,除了在我国历代用药经验如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吸取药物合理提取方法的线索外,更重要的是,提取的过程应用了现代高科技的生物药物学技术。这也是屠呦呦成功的关键。

    中医的创新,需要大量地借助于计算机系统的统计学数据的支持,需要利用现代医学检验手段去印证,或许还需要现代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效果的对照。只有这样得来的中医创新理论和临床创新的诊疗方法,才可能是实事求是的,才可能是名副其实的创新。, 百拇医药(邓玉霞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