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动物类 > 蟾酥
编号:12211992
良药蟾蜍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4日 中国医药报 2012.06.04
     □ 张瑞贤

    蟾蜍俗称癞蛤蟆,丑陋的长相让很多人不由自主地厌恶。蟾蜍是一种常用中药,药用蟾头、蟾舌、蟾肝、蟾胆和蟾皮等,最常用的是蟾酥。蟾酥是由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在古代人心目中,蟾蜍并不丑陋。

    汉代《淮南子》中有“日中有骏乌,月中有蟾蜍”的说法。所以在古代神话中,蟾蜍常被作为月亮的代称,如蟾桂、蟾宫、蟾阙等。《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董逃行》中有“采取神药若木端,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的说法。据说月中的蟾蜍是嫦娥变成的。原来嫦娥趁丈夫后羿不在时,把后羿历尽艰辛向西王母讨来的长生不死药全部吃下,于是飞升月宫,成了月宫中的蟾蜍。“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古代对于蛤蟆和蟾蜍的分辨常存异议:陶弘景认为二者本为一物;但在《本草纲目》中,“蟾蜍”和“蛤蟆”则分立条目,并在“蛤蟆”条下“发明”中对二者进行了考辨:“古方多用蛤蟆,近方多用蟾蜍,盖古人通称蟾为蛤蟆耳。今考二物功用亦不甚远,则古人所用多是蟾蜍,且今人亦只用蟾蜍有效,而蛤蟆不复入药矣。”不过对于抓取蟾蜍的时间,各种书籍的记载是一致的,就是在农历五月初五的早晨。据明人蒋一葵《长安客话》记载:“太医院例于端午日差官至南海子捕蛤蟆,挤酥以合药,制紫金锭。”
, 百拇医药
    制取蟾酥的方法,李时珍有详细记载:“取蟾酥不一,或以手捏眉棱,取白汁于油纸上及桑叶上,插背阴处,一宿即自干白。安置竹筒内盛之。真者轻浮,入口味甜也。或以蒜及胡椒等辣物纳口中,则蟾身白汁出,以竹篦刮下,面和成块,干之。其汁不可入目,令人赤、肿、盲,或以紫草汁洗点,即消。”

    现在采制蟾酥的方法与《本草纲目》的记载大致相同,但已不完全按照端午节这一时节了。因各地气候不同采收迟早亦有差异,一般以6~8月为旺季。晚上点一灯放在空地上,蟾蜍见光而来。捕到后先放在竹篓中,洗净泥土,晾干体表水分,然后用左手捉住,右手用铜镊子挤压其背上隆起的疱,将分泌浆液挤到瓷罐中,切忌放入铁器中,以免变黑。采浆后,即将蟾蜍放回。将采得的浆液立刻过铜筛,滤去泥土及杂质,再过更细的铜筛,自筛面后刮出纯浆,放入圆模型中,晒干,即为“团蟾酥”。将纯浆涂在玻璃板或竹箬上,晒干,取下即为“片酥”。蟾酥的进一步加工还有酒制与奶制的不同。

    宫廷取蟾酥的主要目的是制作紫金锭。明汪机《外科理例》载:“一名神仙追毒丸,又名太乙丹,治一切痈疽。”蟾酥性味甘辛有毒,具有解毒消肿、强心止痛作用,可用治疗疮痈疽发背、瘰疬、慢性骨髓炎、咽喉肿痛、小儿疳积等。
, 百拇医药
    现代研究证明,蟾酥有强心、升压、兴奋呼吸中枢、平喘镇咳、镇痛、抗炎等作用,可用于急救治疗。驰名中外的“六神丸”、“梅花点舌丸”、“季德胜蛇药”、“蟾力苏”、“华蟾素”等都含有蟾酥成分,以蟾酥为原料制作的中成药在我国达数十种之多。

    近年来用蟾酥治疗各种癌肿,有一定的攻毒抗癌、消肿止痛作用。如用其治肝癌、肠癌、白血病、皮肤癌等,内服或外用,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临床亦用于呼吸、循环衰竭,有迅速而持久的升压作用,并有显著的兴奋呼吸作用。

    蟾酥在国外也备受青睐,用于治疗肿瘤,收到了明显效果。在国内外的医药市场上,对蟾酥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目前国内的收购量仅及需求量的一半。

    将蟾蜍除去内脏干燥,制成干蟾,具有消肿解毒、止痛、利尿的功能,可治慢性气管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还可用于治疗小儿痨热、疳积、腹胀泄泻,外用治疗痈肿恶疮。

    蟾衣是蟾蜍身上自然脱的皮,味辛、性凉,有小毒,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胀功效,适用于痈疽疮毒、疳积腹胀、瘰疬肿瘤等证。近年有报道,用蟾皮治疗慢性气管炎及恶性肿瘤,如胃癌、食道癌、肝癌、乳房癌、淋巴肉瘤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