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糖尿病 > 信息
编号:12236218
泡沫痰是心梗前兆 做到四化管好血糖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20日 生命时报
糖化血红蛋白,5.7%是个坎儿(名家话血糖)
空腹血糖升高“胰”量在作怪(名家话血糖)
糖友体检要加查六项(名家话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5.7%是个坎儿(名家话血糖)

    专家小传

    邹大进,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副会长,解放军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委

    糖尿病从初露端倪到快速进展,有一个时间跨度。这个过程被称为糖尿病前期。美国《预防医学》杂志发表最新文章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值大于5.7%,应该成为中老年人糖尿病前期的临界点。一旦达到这一数值,就应积极行动,预防胰岛功能进一步恶化。

    长久以来,糖化血红蛋白被视为评估血糖的“金标准”。它能稳定、可靠地反映检测前3至4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不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用过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分析了该国2003年—2006年健康和营养监测调查的相关数据,发现若按美国糖尿病学会2003年的诊断标准,以糖化血红蛋白达到6.5%为糖尿病前期的切入点,其中33.5%的人可能在7.5年后,会发展为2型糖尿病,10.7%在10年后可能罹患心血管病。若糖化血红蛋白在5.7%—6.5%间,患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风险更高,分别为41.3%和13.3%。而且,糖尿病前期虽然没有明确的症状,但患者身体正在受损,心脏和循环系统尤其易受影响。因此,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颁布新的糖尿病防治指南,提高了糖尿病前期的切入点,定为大于5.7%。
, http://www.100md.com
    有些人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格外警惕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变。尤其是年龄超过45岁,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妊娠糖尿病史者,30岁后妊娠的妇女,曾有分娩大婴儿(超4公斤),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或使用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特殊药物的人。

    高危人群应该加强糖尿病筛查。如果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大于5.7%,可能是糖尿病前期,应每年复查一次。若初次筛查正常,每隔3年再查一次。

    在糖尿病前期,若能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加强运动,就可以逆转胰岛功能,使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比如,要坚持每天锻炼40分钟左右。中老年人锻炼时,微微出汗即可。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讲究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每餐八分饱,用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或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鱼肉,代替猪羊牛等红肉。▲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邹大进)

    
, 百拇医药
    准糖友要防七种病(名家话血糖)

    美国糖尿病协会呼吁

    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就如同处在分岔口上,如果在这个时期进行有效干预,可推迟或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同时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但如果放任不管,有资料表明,糖尿病前期的人,每年会有10%左右发展为糖尿病;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仅有约30%可能自行恢复为正常,这是十分危险的。

    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水平超过正常水平,但还没有达到2型糖尿病水平。患者通常没有明确的症状,因而患者往往未引起注意或得到治疗。据《印度时报》4月22日报道,前期糖尿病的发现和治疗极其重要,原因是,久拖不治不仅会导致2型糖尿病,还会导致多种疾病。美国糖尿病协会完成的研究发现,即使在前期糖尿病阶段,患者身体也可能发生长期损害,心脏和循环系统尤其容易受损。

    因此,准糖友要预防多囊卵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肥胖症(BMI超过25)、高血压、低HDL(好胆固醇)、肾病以及高血脂等。准糖友应及时检查血肌酐,并进一步接受肾脏动态显像测定肾小球滤过率,以明确肾脏的健康状况。
, 百拇医药
    不管体形胖瘦,准糖友都应该坚持每天至少锻炼40分钟。别小看这“多动会儿”的效果,除了胰岛素之外,运动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方法。对于中老年人,只要锻炼时能够微微出汗,基本就可以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

    此外,如果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大家会感到疲惫不堪,体内激素分泌的压力变大,身体会通过储存脂肪来“应对危机”,人的饭量会变大,这也是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

    长期保持营养平衡膳食有助于控制病情,防止前期糖尿病发展为2型糖尿病。应选择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或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健康脂肪,燕麦、木瓜、苹果、豆类、西兰花、豆芽菜等食物应常吃。

    45岁以上人群应考虑接受糖尿病或前期糖尿病筛查,体重超标或存在任何糖尿病风险因素的人尤其应该早查。年轻人也可接受糖尿病筛查,以防止漏查,早发现早治疗。如果筛查结果为血糖正常,那么每隔3年再查一次。如果根据筛查结果确诊为前期糖尿病,那每年应查血糖。▲ (美国糖尿病协会专家 理查德·M·伯根斯塔尔博士)
, 百拇医药
    

    做到四化,管好血糖(名家话血糖)

    最优化、个体化、全强化、最简化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邹大进

    糖友们的血糖谱千变万化,再加上年龄差异、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有所区别,这就要求医生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每位糖友找到最合适的治疗方案。通常,管好糖尿病可釆用“四化”策略,即“最优化,个体化,全强化,最简化”。

    最优化:针对发病关键,处方要有针对性。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1型糖尿病与遗传因素、免疫失调相关,机体免疫系统误把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当作外来入侵者,加以破坏。2型糖尿病可能是机体对胰岛素作用的反应降低,俗称胰岛素抵抗;或是体内胰岛素分泌量相对不足,或绝对量分泌下降,造成血糖升高。针对发病诱因,治疗需要有针对性。
, http://www.100md.com
    个体化: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病程、是否有并发症等,采用最合理方案。糖尿病治疗就像“走钢丝”,既要控制高血糖,又要防治低血糖,二者要达到平衡。治疗的终极目标不能一味强调降糖。若治疗太激进、严苛,却导致患者发生低血糖昏迷,这样的治疗方案就没有意义。还有一些患者病程较长,并发症多,过分强调降糖,并不能解决并发症的问题。所以,治疗方案要根据糖友的具体情况,合理、合适,避免踩到低血糖的“警戒线”。

    比如,年轻人、病程较短、新诊断糖尿病、胰岛功能较好时,就要严格控糖,使之尽量接近正常。而对于病程较长、并发症多的老糖友,控制目标主要是强化糖化血红蛋白达标。

    全强化:不仅要实现血糖达标,其他如血压、血脂等,也要控制好。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和血糖、血脂、血压、血凝状态的异常,以及吸烟等众多危险因素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医生不能只着眼于血糖一个方面,还要对其他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控制,才能为患者争取最大利益。如糖友的血压应控制在80—130毫米汞柱,甘油三酯<1.69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2.6毫摩尔/升,胆固醇<4.68毫摩尔/升。
, 百拇医药
    最简化:能服药坚决不打针,能每天服药一次就不服多次。糖尿病治疗是一场持久战,用药方式要足够简便、易操作,这对提高治疗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轻症2型糖尿病患者首选口服降糖药。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不能达标、存在口服降糖药使用禁忌症的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并发症,合并妊娠或口服药失效,或控制不理想,或有严重肝肾功能不佳者,可使用胰岛素。▲

    

    空腹血糖升高“胰”量在作怪(名家话血糖)

    专家小传

    徐春,内分泌科主任,医学博士,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并发症等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 http://www.100md.com
    50多岁的刘阿姨是位老糖友了,用胰岛素治疗已经有一段时间,可是最近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晚上注射完胰岛素,临睡之前量血糖都很正常,可是早上6点起床后发现血糖反而达到7毫摩尔/升左右,而且起床后1小时内空腹血糖继续升高,这让刘阿姨非常疑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武警总医院内分泌科徐春主任介绍,刘阿姨这种情况很多糖友会出现,因为早晨空腹血糖水平与晚上胰岛素用量有密切的关系,量多量少都会直接影响到空腹血糖水平,糖友需根据情况辩证对待。

    每天早晨随着身体苏醒,体内的一些激素水平会升高,这些激素都具有升血糖的作用,只有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如果体内的胰岛素水平不足,就会出现血糖升高。对于这种情况,要适当增加晚上胰岛素的剂量来降低早晨的空腹血糖水平。

    另外,晚上胰岛素用量过大,早晨血糖也会升高,原因在于晚上注射剂量过大,导致在凌晨3—4点出现低血糖,出于人体的一种正常的调节反应,身体会在低血糖后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所以在早晨6—7点测量的血糖会偏高。这种情况应该减少胰岛素的剂量。
, 百拇医药
    徐春主任强调,虽然都是空腹血糖升高,但原因截然不同,处理方式也完全不一样。后一种情况更需要糖友警惕对待,因为低血糖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甚至会威胁生命,在夜间发生低血糖往往不易察觉,后果更加可怕。

    如何判断是胰岛素剂量是过多还是过少?临床上有一种很实用的方法,糖友在测定凌晨3—4点的血糖后同时测定次日清晨的空腹血糖,结合这两个点的血糖水平进行判断,如果凌晨血糖低,早晨空腹血糖高,可判断胰岛素用量多了,需适度减少用量;如果凌晨血糖高,晨起空腹血糖也高,那就是胰岛素用量不够,应酌情添加用量。▲

    (张薇)

    

    管好糖友才能控好血糖(名家话血糖)
, http://www.100md.com
    欧美最新糖尿病治疗指南提出新观点

    “以患者服务为中心”。这样的理念出现在疾病治疗指南中,尚不多见。但这着实反映了控制糖尿病的最新趋势。

    近日,美国糖尿病学会和欧洲糖尿病研究会联合发布新的“糖尿病治疗指南”。新指南不再强调药物的剂量用法,弱化过去的模式化治疗方法,而是更多地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依据每位患者的特点制订血糖控制目标和治疗方法,并提倡患者参与到所有的治疗决策中,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价值观。

    新指南在国内糖尿病治疗领域引起广泛的反响。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可以说是近些年糖尿病研究领域研究进展的集中反映。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先一起回顾一下糖尿病的发展历史。

    公元152年前后,对糖尿病有如下经典的描述:一种奇特的慢性疾病,病人寿命缩短,其肌肉和骨骼融化在尿液中,排出体外。这个描述代表了17世纪下半叶之前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水平,反映出对该疾病无可奈何、无计可施的状态,患者只能听任疾病的自由发展。
, 百拇医药
    直到19世纪的最后10年,经过优秀学者们的共同努力,对疾病的认识逐渐步入一个新的时代,证实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岛素,且胰岛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1921到1922年间,终于有学者提取到可用于临床治疗的胰岛素,并因此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结束了糖尿病患者必然因此疾病而走向死亡的宿命。

    1955年前后,磺脲类降糖药开始应用于临床,为害怕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注意,这里我们用了“选择”,意味着在合适的条件下,糖尿病患者既可以选择胰岛素治疗,也可以选择口服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在医生的帮助下,患者有了选择的权利和自由。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至此,“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初露端倪。此后,双胍类降糖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格列奈类、胰岛素类似物、GLP-1激动剂、DPP-4抑制剂,尿糖监测技术、血糖监测技术、糖化血红蛋白监测技术,胰岛素泵技术等等,相继步入临床,且还有许多新药、新的技术在开发之中,这些新药新技术虽然各有特点,但毫无疑问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他们选择的自由度也在增加。
, http://www.100md.com
    从上述糖尿病研究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明确提出,是糖尿病诊治领域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集中反映。然而,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差异是无限的,其诉求是多种多样,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的明确提出,亦将有助于更多地发现新问题,促进糖尿病的研究更深入的发展。不得不说,这是糖尿病研究领域的总结和升华。▲ (●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 李全民主任医师 ●胡晓强副主任医师)

    

    耳屎增多,快查血糖(名家话血糖)

    其数量常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耳朵经常痒痒,耳屎明显增多,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出现这些情况,可能是被糖尿病缠上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孙家忠解释说,糖尿病患者由于耵聍腺及皮脂腺分泌旺盛而容易形成较多的耳屎,从临床看,形成的数量常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 百拇医药
    耳朵异常发痒,耳屎突然增多,的确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辽宁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二科副主任医师辛爽清也指出,有家族史、肥胖的人,在出现耳朵不适后,首先要想到是糖尿病导致的,可以去医院做个检测耳屎葡萄糖含量的化验。

    糖尿病肾病患者耳部耵聍腺及皮脂腺分泌旺盛,形成耳屎较多,且与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俄罗斯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经过对1200名疑似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耳屎进行葡萄糖含量检测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耳屎中葡萄糖含量多在0.1微克以上,而健康人的耳屎中不含葡萄糖或含量甚微。

    近年来,我国医务人员也对健康人及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耳屎做过葡萄糖的含量测定。有专家报告称,糖尿病患者容易形成较多的耳屎,从临床看,形成的数量常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在糖尿病的早期,通常是糖耐量减低阶段,在这个阶段,“准糖尿病人”可以不用吃药,通过饮食、运动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而耳屎增多的阶段,比糖耐量减低还要早一些,是“隐性糖尿病人”才会出现的问题,这些患者控制血糖达标也更容易一些。
, 百拇医药
    因此,虽然耳痒、耳屎不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但耳痒、耳屎多很可能在提醒您:糖尿病已经来“敲门”了!这一症状对于早期发现糖尿病有很大的帮助。▲

    (李 敏)

    

    糖友体检要加查六项(名家话血糖)

    专家小传

    郭晓蕙,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内科副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常务委员。出诊时间:周一、周四上午。

, 百拇医药     近年来,健康人越来越重视健康体检。作为糖友,您的体检更应该有的放矢,除了常规检查项目之外,应该增加以下几种体检项目:

    1.尿常规。帮助了解有无尿路感染,有无糖尿病酮症。尿常规检查对于女性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因为一部分女性患者可出现无症状的尿路感染。如尿蛋白及尿常规检查有问题,应进一步检查血肌酐和尿素氮以及肾脏B超。若血肌酐和尿素氮明显升高,说明肾脏排出血液中的废物或有毒物质的能力下降了。

    2.血脂。临床证实,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出现血脂异常。合并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加,且血脂异常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因此,纠正血脂紊乱是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3.尿微量白蛋白排泌率。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说明肾脏已经受损。对于肾脏受损的糖尿病患者,加强血糖、血压控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 百拇医药
    4.眼睛。糖尿病发病20年后,几乎所有患者都有眼部并发症。糖尿病所致的眼部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虹膜睫状体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球运动神经麻痹出现重影等。血糖控制好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时间要晚于控制不好的患者。虽然严重的糖尿病眼部并发症者最终可导致失明,但如果早期进行眼部检查并及时进行干预及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慢疾病的进展,甚至可治愈。一般常规检查包括裂隙灯、测量眼压、眼底检查等。

    5.结核。糖尿病病人肺结核的患病率均高于一般人群,每年查一次为宜。

    6.甲状腺。糖友要小心糖尿病合并出现甲状腺疾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常伴有多种激素分泌异常,甲状腺激素便是其中一种。甲状腺激素与能量代谢、产热密切相关,甲状腺激素水平低会使产热减少。老年人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很常见,可很多人误把精力不足、没有食欲看成是衰老的表现。但只要及时检查甲状腺激素水平就可以诊断,口服甲状腺素就能解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郭晓蕙教授)
, 百拇医药
    

    糖友为何容易失眠(名家话血糖)

    门诊时常有患者告诉我们,夏日炎炎最难入眠,有的还反映,一旦被惊醒,就再也睡不着了。糖友缺觉的确是个大问题,它关系着血糖控制的好坏。到底是什么扰乱了糖友正常的生活质量,让他们夏日生活如此狼狈呢?

    1.心理压力大。刚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由于心理负担过重,容易失眠。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糖尿病还不能根治,得了糖尿病需要终身服药,增加了家庭负担,患者思虑过多,就容易导致失眠。如果血糖控制不好,严重的并发症也会给患者带来心理阴影。

    2.夜间低血糖。夜间血糖偏低是引起失眠的一个主要原因,需要告诫患者的是要看相对血糖值,如果患者平时的血糖都在7.0毫摩尔/升左右,睡前血糖在5.0毫摩尔/升,血糖值就相对偏低了,要及时纠正,避免出现夜间低血糖。
, 百拇医药
    3.甲状腺功能异常。有些老糖友的甲状腺功能异常,也导致睡眠障碍。

    4.血压和心率。血压和心率也会影响睡眠。

    如何帮助糖友睡好觉呢?美国《预防》杂志最新盘点出可帮助糖友睡好“控糖觉”的几个妙招。

    如睡前3小时别进食,吃得过饱会导致不适和入睡困难。睡前调暗卧室灯光,别把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带入卧室,睡觉时最好保持全黑环境。调整枕头促睡眠,习惯仰卧睡姿者可在膝部垫一个枕头,腰部垫一个小枕头;侧卧睡姿者可在双膝之间加一个平枕头;俯卧睡姿者在臀部加一个枕头都能促进睡眠。▲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郭晓蕙教授)

    
, 百拇医药
    泡沫痰是心梗前兆(名家话血糖)

    不能平卧、心慌气短等也要警惕

    近一段时间高温湿闷,急性心梗和心衰发病较多,专家提醒,心肌梗死并非“一梗就死”。从血管血栓形成到心肌完全坏死大约需要6—12个小时,在这段时间内,如果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好在1个小时内)开通梗死的血管,就有可能挽救部分尚未坏死的心肌而使病人获救。因此,对心梗病人,发现得越早,挽救生命的希望越大。

    急性心梗发作时,病人多有突发性的心前区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可持续半小时以上,舌下含硝酸甘油或休息也不能缓解,胸口好像被一块大石头压住而喘不过气来,并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恐惧和濒死感。然而,临床上有的急性心梗患者没有上述典型症状,而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牙痛、咽喉痛、关节痛等,因此常易造成误诊。另外,还约有20%的急性心梗患者没有任何疼痛症状,临床上称为无痛性心梗。
, 百拇医药
    无痛心梗多见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周围神经病变,植物神经功能受损,感觉神经受累,使痛觉变得迟钝甚至没有痛觉。无痛性心肌梗死比一般心梗严重得多,有的发病开始就出现休克、急性心力衰竭,甚至突然猝死的也并不鲜见。所以,对无痛性心梗一点也不能掉以轻心。

    粉红色泡沫痰、不能平卧是这类心梗的微信号。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者及中老年人,如果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出冷汗、血压降低、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困倦乏力、胃部不适、胀满恶心、脉搏细弱不规则等征象时,应想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要及时到医院看医生,做心电图等检查,早确诊早治疗,防止猝死的发生。▲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委员会委员陈延军教授)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