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研讨
编号:12271167
伏羲是古中医药学的始祖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5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758期
伏羲是古中医药学的始祖
伏羲是古中医药学的始祖
伏羲是古中医药学的始祖

     伏羲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是中医药学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创立形成发展生生不息的总源头。伏羲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孕育了“天人合一”、“阴阳合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整体观,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文化之根和安身立命之圭臬。中医药学术流派在历史文献中最早可考分为三个流派:从伏羲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成《黄帝针灸》为一派;第二,由黄帝、岐伯讨论经脉的传说,到总结成《素女脉诀》为一派;第三,由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到总结成《神农本草经》为一派。此后,中医史上名医辈出,学派如林……,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就挖掘研究弘扬伏羲古中医药学文化作一探讨交流。敬请同仁斧正指导。

    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是古中医药学文化的雏形

    1. 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是古中医药学的主要内容

    太极是由无(元)极衍化而来。太极是伏羲对无极的升华,是仰观俯察的顿悟,是生活实践的总结,也是定天地、分阴阳、辨五行、演八卦,来表现生命运动变化规律的符号。伏羲是人祖,也是中医药学的始祖,为世景仰。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补叙:“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东汉史学家班固的《汉书》突破了《史记》的界线,将上古帝王世系从黄帝推至伏羲,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曰:“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象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中华传统文化总是以一种特有的传承性渗透与其所属民族的各个学科领域,形成一以贯之的体系和系统。中医学本身就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必然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伏羲文化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迹,甚至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必须寻求其得以形成的文化基因。如伏羲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哲学思想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伏羲是远古最早用太极阴阳符号来表示描述记载自然界事物特性的人。《卦台山》记:“伏羲在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三阳川渭南镇西北的卦台山,仰观俯察时,突然从渭河北岸九龙山之阳的龙马洞飞出一匹龙马,身负图案,飞落在分心(姓)石上,伏羲看到后,顿悟出世间之事原来只是阴阳而已。”于是用白点表示阳,黑点表示阴,用阴(--阴爻),阳(—阳爻)符号来区分男女性别,日、月、白、昼,表现宇宙自然、地理、气候、天文、人与自然环境、人体形态、脏腑、表里等。《周易·系辞上传》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伏羲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思想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对其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从相互消长的发展中形成并奠定了古中医的理论构架,从而促进了中医药学的传承发展。
, 百拇医药
    2.太极、阴阳、五行、八卦,是伏羲人与自然运动变化的特定符号

    太极作为宇宙的本原名词,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万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内传·系辞上》曰:“阴阳之本,绸温相得……,此所谓太极也。”《朱子语类》曰:“谓之太极者,所以指天地之万物之根也。”周敦颐《太极图说》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阴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伏羲以太极、阴阳符号和五行八卦运动变化规律,揭示了人类认识自然,观察事物动静变化的客观规律。“以阴阳变化来阐释宇宙自然界万物变化的一切现象,启示天理亦即人道的变化法则,究明这一法则,就可以把握人生立身处世的要谛”。从元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的变化演绎出了天人合一、对立统一、阴阳消长、整体观念、运动变化的生命哲学思想理论,成为我国古代易学、中医学、养生、道教、天文、地理等文化领域共同发展的基础理论。
, 百拇医药
    伏羲古中医药学的基本内容

    1. 阴阳是伏羲古中医学最具代表的理论学说

    阴阳是中医学的精髓理论,是辩证法,是方法论。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代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对立双方的概括。《类经·阴阳类》曰:“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整体性的,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于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以事物形态而言:活动的、外向的、上升的、阳热的、明亮的属阳,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属阴”。阴阳的对立统一观应用于中医学而言,则对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者属阳,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者属阴。说明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 百拇医药
    《帝王世纪》云:“伏羲氏……乃尝百草而制九针,以拯妖枉焉”。伏羲尝百药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中药学,天水自然地理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是野生药材生长得天独厚的天然药苑,天水山川有约600余种中草药,市场流通的常用的约400余种。我国学者张光华指出,远古时代生产力低下,人们采摘野果、根茎、花、叶为主要的食物,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感风寒,中酷暑,食毒物,各种疾病随时发生。以伏羲为代表的中国先民,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初步总结认识了生长在阴湿和阳坡地带,各种常见植物的药用价值,形成了中国最早的中药学。在治疗手段上,伏羲氏把目光投向砭石,用石头磨制成各种形状的石针,用以刺激人体阴经和阳经某些部位达到治疗的目的。但九针在此时尚无明确的名称,其名称的确定是《灵枢》作者的成就。但伏羲既以制出石针,最初的经络、穴位等在当时也应初现端倪,只是尚不如《灵枢》系统完整罢了。因此,数千年来伏羲被我国医药学界奉为医药学、针灸学的始祖。

    2.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
, http://www.100md.com
    五行学说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极为普遍。五行(金、木、水、火、土)与阴阳一样,最初是独立的学说,随着伏羲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的广泛应用,其巫术、占卜、风水等的兴起,五行与阴阳被当时的不同学术流派综合推崇为阴阳五行学说,与远古及后世朴素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五行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五行之中,东方通于木,西方属金,南方为火,北方为水,中间为土,这五种物质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构成了自然界物质的不同属性。五行学说运用于中医学,主要是利用五种元素的特性来形容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以及阐明相互之间的关系、生理现象及病理变化。中医五脏学说脱胎于伏羲阴阳、五行、八卦学说。五行配五脏的规律是:火属心,水属肾,金属肺,土属脾,木属肝,为阴五行;五行配六腑,火属小肠,水属膀胱,木属胆,金属大肠,土属胃,为阳五行。外五行为:土主肌肉,口与四肢,木主筋骨,金主皮毛,火主血脉等。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建立起内合脏腑,外络躯体孔窍的协调网络,构成人体的五大系统,阐明了伏羲古中医的理法、方、药、证、治理论的体系及功能。五行学说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学说,它涵盖着自然界的各方面,它不仅应用于中医学的脏腑学说而且还将人体的组织、情志、药物的性味、自然界的变化,风、暑、湿、燥、寒、生、长、化、收、藏,相生、相克、乘侮也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于指导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防治。《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所以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脾。说明疾病的传变,应提前预防。《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是对伏羲古中医重视治未病思想的充分肯定。
, 百拇医药
    3.阴阳、五行、八卦是伏羲古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骨架

    伏羲通过阴阳的变化,演绎组合出了四象和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是由阴爻与阳爻组成,“但通过排列组合便形成一种借以通晓万物变化的体系,并成为后代中医的理论基础。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均以八卦作为阐述生理、病理、医理的理论骨架。”伏羲八卦将人体分成外五行、内五行。外五行以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内五行即八卦配五脏:乾为肺,离为心,巽为胆,震为肝,艮为脾,坤为胃,坎为肾。由此而知,五脏的病理分为自身的阴阳失衡,及五行生克制化的失衡。伏羲古中医生命哲学思想的始终是在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自然的时空条件下,来认识人体所发生的一切病理变化。这是伏羲古中医能够得以延续传承发展的独有特色。

    后世医家用八卦将耳、手、足、眼划分成八个部分,借以解释疾病的生成与治疗。中医临床辨治疾病组方时,首先要看其病在何脏何腑。如失眠的病人多为肝肾阴虚或心肾不交,组方应取坎位,离位或震位,以滋补肝肾,温通心肾;如肺虚咳嗽的病人,多为脾肺两虚,组方应取坤位,兑位以培土生金,以达脾肺之功。在归经上同样辨识病在哪条经络。如脊背两侧膀胱经痛的病人,可取坎位,因坎卦属水对应任脉、耳、肾与膀胱;如病痛在脊椎者,取其乾位,乾卦属金,对应脊椎、督脉。”《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卷一云:“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描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之分;《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卷一云:凡阴阳之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指出了人体内的“气”也有阴阳之区分。
, 百拇医药
    伏羲古中医药学虽没有典籍秘藏,但其所创立的阴阳、五行、八卦学说,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辨证、药性、治疗等各方面。阴阳是万物的两种属性,如动与静、生与降、外与内、热与寒,前者属阳,后者为阴等等,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万物负阴而抱阳”,均包含着事物的两个方面。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的健康,只有阴阳平衡协调,气血才得以维系正常的生命活动,反之则出现疾病,甚则加重疾病或导致病情恶化死亡。中医针灸、推拿、按摩、康复治疗均有以八卦辨治的理论体系,如郑魁山著《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就是应用伏羲八卦来开穴治疾的中医典籍。

    伏羲古中医药学是中医药学的总源头

    伏羲是古医药学、针灸学的始祖。他源于生活实践,造书契、画八卦、尝百草、制九针、疗疾伤、弃生食、启熟食,从采野果、菜蔬中总结出疗疾的经验而尝百草、辨药食性味,从先民躯体染疾求生存的自然救治中,受到砭石的敲打及刺疗中受到启示,创制九针,应用砭石九针刺激人体疼痛部位而辨经穴,用八卦辨识开穴针刺,并用艾灸治疗疾病。阴阳、五行、八卦及尝百草、制九针开创了古中医药应用之先河,所以说伏羲古中医药学的祖国中医药学的总源头。因此,中医药学的发展是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等发展紧密相连的。祖国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是在伏羲古中医的基础上,历代医家在长期诊治疾病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补充完善形成的。
, 百拇医药
    1.伏羲古中医药学生命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

    伏羲古中医药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分析人体的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来进行辨证论治,用六气、四时、水火升降之变化来指导审因用药。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在总结伏羲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将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阴阳五行理论”学术流派,为中医学理论的系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伏羲阴阳辩证法思想在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广泛推行要归功于经典《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医易相通,医源于易,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通过近取诸身、远察诸物、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诊察疾病的。这正是伏羲“仰观俯察”所创立的,也是《易经》的主要思想。因此,医学界素有“不知从易者,不可为太医”的训诫。宋徽宗时期编撰的《圣济总录》,将《周易》和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一同归入他们理解的三皇之书《三坟》。按这一理论推论,则医学是易学派生的,易的基础是阴阳八卦,八卦是伏羲首创,伏羲对中医学的贡献还有尝百药,创制九针,发明针灸术。
, 百拇医药
    2.伏羲古中医药学的发展

    伏羲的画卦取象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中医学的鼻祖之一。伏羲创立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伴随着远古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传承到皇帝社会时期,已成为中国古代易学、中医药学文化的主要理论。《黄帝内经》的编撰者承上启下,在伏羲古朴中医阴阳、五行、八卦学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阴阳、五行学说系统地引用到中医药学的各个方面。使广泛流传的易学、易医、占卜、祝由等与中医药学相融通,用系统、古朴的易理辨证思维方法丰富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药王孙思邈指出:“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阐述了:“知时知气,斯易之为道,可判然胸中矣”。这充分说明了易学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密切关系。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八卦学说阐释了人体与自然界、人体五脏六腑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疾病发展的机理,并用以指导临床对疾病的治疗。伏羲古中医药学的生命哲学思想为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主要骨架及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了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对生命与疾病的认知,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历代中医、中药、养生、诊法、疗法、药剂、针灸等都发挥着引领和推动作用,是祖国中医药学灿烂的瑰宝。

    伏羲古中医药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从伏羲创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到《易经》的形成,从尝百草而制九针到著成《皇帝针灸》,是古代三世医学的重要内容。从伏羲九针演进的砭石疗法是古代中国最原始的医疗保健技术之一,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这都充分说明了伏羲古中医药学对祖国中医药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中医药学的形成发展是伏羲氏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框架。所以,伏羲是中医药学当之无愧的始祖。, http://www.100md.com(杨国栋 闫振录 雷艳芳 李耀一 甘肃省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甘肃省天水市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