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270902
为何急诊中少了中医的身影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764期
     近日,一则《杨娃娃腰椎穿刺惊魂夜》的微博广为流传:一个小女孩因为发烧39摄氏度去医院看病,被怀疑患急性脑膜炎欲行腰椎穿刺检查。但由于医院科室间衔接不良,患儿父母在往返奔波中放弃检查而改投他院。最终,诊断为感冒发烧施药而愈。于是,在随后的数万跟帖中讨伐医院者众,客观分析者少,没有谁去反思,该如何让现有的急诊医疗模式更合理。

    笔者在痛惜医患双方各执一词,缺乏沟通之余,想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早已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但目前,在常见急症患者的治疗中却鲜有中医药的身影,中医药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现代医学。

    在重大医疗事件中如救治“非典”、抢救甘肃泥石流伤者,中医药已经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常见、多发急症的治疗,普通老百姓甚至于许多中医药从业者都不甚了解中医药的优势。然而从中医的发展史来看,中医学术的发展是以治疗急症为突破口的,如张仲景“伤寒”理论的创立和金元四大家“温病”学说的形成,都离不开中医药在急症救治方面的实践,如小柴胡汤、桂枝汤、承气类方、生脉散、银翘散等都是治疗急症的有效方剂。
, 百拇医药
    但时至今日,中医药在许多医院的急诊工作中却变得默默无闻了。究其原因,首先是医生包括很多中医师对中医药缺乏信心,认为辨证论治不仅难以掌握,且中药效果还不如西药快,万一因为用中药引发医疗纠纷就太得不偿失了。有这种思想作祟,不仅学术上难有发展,在中医宣传中也少有提及。

    其次是老百姓对中医能治急症缺少认知。孩子一发烧马上想到去医院输液,很少有人会想着去吃中药退热。这中间不能一味埋怨患者医疗健康观念的偏颇,更应反思中医药科普工作的缺失。

    三是现代医学治疗许多疾病确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过敏性休克、药物中毒、腹泻等。很多医院和医生都不愿舍近求远,而且认为中药剂型落后,使用不便,不能保证疗效。此外,还有个经济效益的“紧箍咒”在后面发挥作用呢。

    四是中医药发展急诊治疗缺乏法律保障。面对医疗纠纷多发的急诊领域,中医师采取哪些医疗措施是合法的?是否也要制订出详尽的临床路径?如何评价疗效?如果出现纠纷该怎样界定责任……如此众多的疑问,都使中医急诊的发展裹足不前。
, 百拇医药
    因此,要面对质疑、改变现状,中医人首先应从自己做起,转变观念,深入挖掘中医理论。古有张仲景立“急下存阴”、“回阳救逆”救急之方,今有蒲辅周治疗乙脑,都印证了只要能正确运用中医理论,就可效若浮鼓。疗效胜于雄辩,只有医生信了,老百姓才能信。

    其次要培养中医急诊人才。笔者建议,在大学本科生培养期间打破专业限制,开展中医急症理论的教学与实践,让学生充分掌握传统中医治疗急症的理论和技法。在工作中发现和选拔一批优秀人才,从提高临床水平出发,培养精通中医急症的高层次人才。只有依靠高素质的人才,才有希望在临床中一炮打响,为中医药开拓一片新天地。

    对于在职人员,近年来,各地虽然也在加强急诊救治的培训工作,但存在“以西代中”的问题。医院培训的内容多是照搬西医急诊的套路,至于如何在紧急情况下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怎样使用“简便验廉”的中医技法等却少有人问津,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对发展中医急诊缺乏价值。

    当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急诊学的内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不再单纯是中药汤剂和针灸推拿,但仍应以中医学理论为主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万变而不离其宗。

    第三,为中医药参与急诊治疗制订法律依据和配套政策。没有法律的保证,中医急诊会如履薄冰;没有政策的支持,中医急诊将是无本之木。笔者期盼,中医急诊人才在成长的同时,能拥有更好的发展环境。

    笔者希望,以后能见到中医药活跃在急诊战线的身影,能多见一些中医药助百姓解危困的消息。, 百拇医药(王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