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270751
罗希文:一生致力中医典籍英译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3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768期
     我国著名中医典籍研究与英译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罗希文先生,因病于2012年7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

    罗希文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全身心地投入中医典籍的英译工作并致力于向海外传播,用超乎寻常的艰辛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祖国传统中医学的发扬光大、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重要贡献。

    1972~1977年,他开始着手中医典籍翻译成英文的准备工作,拜20世纪初期“伤寒”大家陈慎吾大师弟子为师,系统研习中医经典之作。1979~1982年,他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就开始翻译中医经典之一《伤寒论》。罗希文在数十年间锲而不舍从事中医典籍的研究与翻译,迄今已完成我国古籍医典四个阶段的代表作《黄帝内经》、《伤寒论》、《千金方》、《本草纲目》的英译本,以及《金匮要略》、《东医宝鉴》、《医方类聚》、《医心方》等多部中医经典著作的英译工作,总字数超过2000万字。
, http://www.100md.com
    这些由中国人自己完成的中医典籍英译本的相继出版,开拓了中外学术文化交流新领域,为推动中医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打破了长期以来西方汉学界垄断汉文经典英译工作的局面,标志着我国中医典籍的研究与翻译走上世界前列。

    为了将这些中医典籍译成英文版本,罗希文的前期准备工作就花了近20年,翻译工作又花了整整10年,积累各类资料卡片达十几箱。对这些中医典籍全文英译实际上也是一次全方位的考证,对原文的一些错讹之处一一订正注解:对所有药名的翻译,全部采用“汉语拼音-拉丁文-英文”对照方式,力求译文的准确性;在附录中专门梳理出中药名称、引用书目名称、全部方剂索引、引用地名索引、古代官职名称等八大索引,也全部采用汉语拼音、英文、拉丁文同时标注,便于西方读者阅读和研究。2003年,600万言、共6卷的《本草纲目》(全英译本)出版,成为我国学者英译中医典籍的一个里程碑式作品。国内外学者盛赞罗希文的工作在东西方读者和学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之桥,使西方读者不再把读“天书”般的中国古医书视为“畏途”。2005年5月,国家外文出版局将罗希文完成的中医典籍《本草纲目》(全英译本)评为2004年度外文出版成果优秀奖。2007年,《本草纲目》(全英译本)荣获中国社科院第六届优秀成果一等奖。
, 百拇医药
    罗希文认识到,中医经典的传播不能仅局限于翻译,更需要理论和文化上的支撑。为此,他为中医哲学理论的研究和学科建设多方奔走呼吁。2006年7月,“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登记注册,标志着中医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态,承担起学术、文化和社会功能的时代使命。2009年12月,“关于制定《中医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的倡议”发起,表明中医药人文社会科学已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中一个新的成长点。

    从2005年开始,从《国家社科基金中医典籍研究与英译工程》项目的起步,延伸至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社科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成立,罗希文与跨学科共同体新型的团队一道努力,除继续进行中医典籍的研究与翻译外,还围绕如何更好发挥中医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罗希文长期默默耕耘在中医典籍的研究与翻译领域。由于长期的伏案劳作,身体严重透支,年逾花甲后疾病缠身,曾四次眼底出血,视力急剧下降,但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译本草,一夫独步,伤其逝也;弘中医,四藏俱扬,郁乎文哉。”罗希文走了,但他为此奋斗之终身的事业,后人还在继续努力。, 百拇医药(张南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