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460077
夏末秋初,莫忘除湿健脾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3日 医药经济报
    入秋之后,尽管昼夜温差变大,但仍有夏的高温,特别是久晴无雨时,暑气更加逼人,民间素有“秋老虎”之说。中医学理论将一年分为五季,在夏末秋初之间,划出一个“长夏”,时间具体指从大暑、立秋、处暑到白露4个节气。湿,是长夏气候的特点,特别容易损伤人的脾胃功能,侵犯肌肤筋骨。因此,长夏时节,特别要注意除湿健脾。

    什么是湿邪?

    湿气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性,最易伤脾土。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故长夏多湿病。湿邪所致疾病,常表现出重感。所谓湿性重浊,如常见的暑湿型感冒,病人除一般感冒症状外,还会出现头晕、四肢沉重等症状。所谓湿性黏滞,即湿病症状不但表现为滞涩不畅,而且起病缓,病程长,典型的如湿疹,常反复发作。而所谓湿性趋下,常伤及人体下部,如水肿、湿疹等病,下肢较为常见。

    湿邪又分为寒湿和湿热。如果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经天暑地蒸、嗜食酒酪所致,多为湿热;如果居阴冷潮湿之地,嗜食生冷所致,多为寒湿。平素脾胃虚弱者,多感受寒湿;平素胃中积热火盛者,多感受湿热。若过用寒凉之品,湿邪易于寒化;妄用燥热之剂,湿邪易于热化。寒湿多损脾阳,湿热多损胃阴。在临床表现上,一般寒湿者多于湿热者。

    如何祛湿运脾?

    中医五行理论认为,长夏季节的“湿”,与人体五脏中的“脾”相对应。脾的特点是喜燥、恶湿,如果外在湿邪侵入人体,困遏脾气,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因此,长夏防病要提防“湿邪”入侵,注重祛湿运脾。

    祛湿即是祛邪,祛除困阻脾胃之因,运脾即是恢复被困之脾胃功能。按照“湿热之证,苦寒之剂燥之;寒湿之证,辛热之剂燥之”的原则,如果是湿困脾胃,表现为肢体困倦而沉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食欲不振、口中黏腻无味、便溏等症状,宜用芳香化湿法。如果是湿热中阻,有脘痞闷痛、大便不爽、口苦黏腻、渴不欲饮、四肢困重等症状,宜清热化湿,可选用山栀、法夏、厚朴、石菖蒲、芦根、香豉等,也可选用成药香连胶囊等。如果是脾虚湿滞,表现为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等,宜健脾化湿,可选用香砂平胃丸等。

    饮食起居要注意

    长夏闷热潮湿,要特别注意饮食起居。出汗或淋雨后及时更换衣服,内衣裤、老人和小孩的衣服尤其要在通风、有阳光的地方彻底晾干,以免湿气上身。饮食以清淡、容易消化为主,不要过多食用肥腻、味重之物,少吃甜食、冷饮及西瓜和苦瓜等寒凉食物,以免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助长内湿,不利健康,可多吃冬瓜、薏米、鲫鱼、赤小豆等有利于化解体内湿热的食物。

    适当运动、适当出汗,也有利于内湿的排出,如健走、慢跑、练瑜伽、打太极拳等运动,都能让人微微出汗,又不致于大汗淋漓,是长夏季节除湿的好方法。, 百拇医药(文 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