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270117
小儿高热的证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27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783期
     高热是指体温在38.5度以上而言,是一些急性病的症状之一,各种疾病都可伴随有高热的出现。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薄弱,易虚易实,若高热持续不退,往往危及患儿生命。小儿高热常与肺、胃、大肠的关系比较密切,“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则肺气升降失司,遂致咳嗽气喘;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经有热邪,则易化热下行于大肠,更因小儿食积较多,故胃为积热为多见;小儿受邪后传变较快,往往表证未解即出现阳明里热证候;或因邪势过盛即逆传心包,温邪久羁,也可入营,则可出现伤阴证候。

    本病按照中医理论辨证论治,常能收到邪解热退的效果。

    辨证论治

    表热兼里热

    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一经感邪,化热甚速,且其气血末充,脏腑薄弱,感邪后传变较快,因此,小儿外感发热,其病来骤,其势鸱张。主要证候为骤然发热,恶寒无汗,或但热不寒,口渴喜饮,便秘尿黄,或烦躁谵语,惊惕抽搐,苔白或黄,舌质红,脉浮数,治疗宜清热解表。如表重于里者,银翘散加减;咽部红肿者,宜用银翘马勃散加减;如里重于表者,用白虎汤加减,热入营分令人欲寐谵语者,用清营汤加减;夜热早凉,表热将解,兼有阴虚者,用青蒿鳖甲汤加减。
, http://www.100md.com
    表热兼胃肠积滞

    小儿脾胃末健,稍有饥饱不节,复感外邪,更能引起脾胃运化失职而食滞停骤,互为因果,这在小儿高热之中最为多见。主要证候为发热憎寒,或但热不寒,烦躁腹满,呕恶嗳腐,食差口臭,夜卧不安,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或厚,脉滑数。治以清热化滞,表热兼食滞积热者,用凉膈散加减;发热兼有呕吐泄泻者,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表热兼痰热咳嗽

    小儿脾胃未健,中土易致失运,水谷不化,湿热内生,蕴蓄而转化为痰,若遇风寒外束,腠理壅塞,肺气郁闭,宣降失司,痰随气逆,阻碍气道,或邪热恋肺,热灼津成痰,遂致表热兼见喘咳等症。主要证候为发热无汗或有汗,面色鲜赤,咳嗽痰鸣,呼吸急促,腹满不食,口渴或不渴,烦急不眠,大便干,小便黄,舌苔白腻或黄,脉浮滑数。治以清热化痰,解表宣肺。热盛者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寒邪重宜用杏苏散加减;喘甚者加葶苈丸。

, 百拇医药     治疗体会

    小儿发热往往一开始即表现为表里同病者居多,并随着季节的不同,以及季节非时之气的不同,有风寒、风热以及暑邪之分。至于里证,由于小儿病理生理的特点,多表现为里热、食滞、痰热三方面。

    1.热在表者当散:邪在卫分尚末深入时当从表解,对发表药物的选择,风寒宜辛温散之,如芥穗、防风、苏叶、麻黄;暑天非时之寒,宜用香薷、藿香、佩兰;风热宜辛凉透邪,如薄荷、钩藤、蝉蜕。解表药多为发散之品,用量要适当,求得汗解。切忌过剂大汗,因小儿多表轻里重者居多,大汗必伤阴,阴伤热炽,虽汗而热不退。

    2.热在里者当清:里热重,应从里清之,可选清热药如金银花、连翘、生石膏、黄连、栀子、生地等,随证加减运用。

    3.表里同病者宜表里双解:小儿感邪后易虚易实,且变化迅速,治疗宜急不宜缓,抓住正气未伤之机,尽快袪邪,使邪去正安;如墨守“先表后里”之说,必使内患猖獗,耗伤正气,热势不减,将会给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只要表里证俱,就应该采用表里同治法。

    4.表热挟痰与食滞的治疗:痰和食滞与邪热搏结,聚结肺胃,滞留不去,如在治疗上忽略消食化痰,一味清热解表,结果亦难获效;如果在清热解表的同时,给予消食或化痰,痰去食消,热邪亦相继而解。

    总之,在辨证上应辨明引起发热的病因和兼证的性质,同时注意病邪的深浅、小儿体质的强弱,权衡正邪消长的程度,以正确指导治疗。, http://www.100md.com(胡本先 陕西岚皋县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