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快讯 > 会议信息
编号:12309403
中药现代化发展关键问题与对策(专家发言摘编)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796期
中西医融合创新研究方法
筑创新体系,发展现代中药产业
研发确切可控的新型复方中药
让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中药现代化研究要以临床为导向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太薄弱
解决中药产业化5大技术瓶颈
解决瓶颈问题,加强战略研究
建立“药物系统-生物系统”的研究模式
构建中药疗效评价方法

     中药现代化发展关键问题与对策 第八届“珠江论坛”部分专家发言摘编

    自“九五”末期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启动以来,构建形成了有利于中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体系。为梳理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研讨新时期中药现代化的推进战略、整体布局和实施策略,国家中医药发展论坛(“珠江论坛”)第八届学术研讨会将主题定为“中药现代化发展关键问题与对策”。现将大会部分专家发言摘编,以飨读者。

    

    中西医融合创新研究方法

    从中西医的区别来看,中医治人,西医治病;中医进行系统的机理调节,而西医是器官修理;中医先经验、再临床、而后研究,西医则是先有理论基础、再临床、而后发展药物;中医更宏观,西医更微观;中医是多维、集成思维,而西医是点式、线性思维;中医遵循个性差异原则,西医则是普适性;中药常为复方,西药则注重有效成分;中医是通过内部调节,西医则是进行外部干涉;中医讲循序渐进,西医追求快速反应;中医在人身上实践后,运用到更多人,西医则是在动物实验基础上再给人使用。
, 百拇医药
    中西医应该相互学习和借鉴,在竞争中共存,研究方法上不断进步,从技术和文化两个层面加强融合。

    因此,对中医药的创新研究方法,一是传承精髓不动摇,去粗取精不保守。在创新路径方面,要通过思维跨越,创新方式,突破关键技术,改革工艺,从而发明革新。二是高位嫁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医药要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引进系统论和控制论、生物工程、信息化、分子生物学、现代诊断方法,融合现代人才和技术,达到创新方法的目的。三是开发特色中医药产品。包括对经典方剂保护和二次开发,研发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医疗器械,开展未病、老年、特殊群体、休闲保健等方面的健康服务。四是建设中医药文化。

    我认为,中医药方法学的进步必将带来重大突破。 (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 刘燕华)

    
, 百拇医药
    筑创新体系,发展现代中药产业

    这些年来,中药现代化取得长足进展。一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成,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GMP认证企业有2300余家,其中2010年销售额过 10亿元的中药企业达到30家,我国制药百强企业中中药制药企业约占30%。各基地省部级以上中药研究平台有559个。中药有害残留物限量标准等多个中药相关标准制定实施。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等一批先进仪器和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一批高层次论文在国外发表,中医药论文由2001年的2.1万篇增至2011年的 5.3万篇,其中SCI论文由2274篇增至7458篇。大中药健康产业悄然形成,2012年产值预计将达1万亿元。

    对于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把握五方面:继承和创新相结合;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共同推进;总体布局与区域发展相结合;与中医现代化协调发展。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构筑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体系,制订和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新产品,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
, http://www.100md.com
    具体来说,一是要转变新药研发思路,发展组分中药;二是对名优中成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建立现代中药大品种群;三是加强经典方剂质量提升研究;四是加大常用中药系统毒理学研究;五是协同创新。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

    

    研发确切可控的新型复方中药

    中药复方在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中显示出确切而独特的疗效。但由于其成分和作用机理的复杂性,对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配伍规律尚缺乏认识,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科学内涵的深入揭示、复方中药的二次开发和创新组方的研制。要通过探索名方、优化大方、衍生新方,对中药二次开发,来研制疗效确切、成分明确、机理清楚、质量可控的新型复方中药。
, 百拇医药
    当然,优化中药复方有很多难点。首先,药物复方需要从多组分、多剂量、多配比中优选。多变量、多指标的优化,工作量十分巨大。其次,中药的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原则,使得临床积累了大量的不同人群、不同组分、不同配比、不同剂量的个体化疗效数据。最佳中药复方理应从这些临床数据中提取,而不应完全通过动物实验筛选。但是,由于缺少方法学支撑,使之成为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另外,中医证候疗效反应总体疾病状态,通常多由非特异性症状群(如饮食起居等)表示,这些症状群在敏感性和精确性上常难获公认。

    鉴于此,需要探索和发展中药新药研发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可以考虑基于模型的复方中药研发,基于临床个体化数据筛方的新模式,名方优化与成药性研发新模式,中医证候疗效的生物学标志物研究等。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凯先)

    
, 百拇医药
    让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国家先后三次开展了全国中药资普查,对中药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整理与评价、保护与生产的专项研究,在中药材道地性等方面有理论创新,衍生出分子生药学、中药资源化学、中药资源生态学等分支学科,并创新了一些新技术新方法。

    然而,由于鉴别困难、盲目移栽或栽培不当、土壤等原因,目前中药材还存在以假乱真、品质下降、濒危短缺、遗失被盗等问题,要解决其中的关键环节,让中药品质得到保证,并能持续利用,同时加大知识保护。

    为此,建议在中药资源保护利用的规划布局上,加强中药资源体系规划,分析中药资源分布和栽培区域变化,建立国家中药资源自然保护区和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建设种质库、种苗繁育基地、标本库等以国家中药资源中心为主的体系。加强中药品质辨识和品质形成研究。通过编研《中药药用生物红皮书》,开展中药资源动态监测方法研究、种质资源保存方法和标准化研究、基因资源的生物技术保护研究、产区土壤修复等,促进中药资源持续利用。此外,要调查药材的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信息,开展药材现状、趋势及管理对策分析,提出药材管理及传统知识保护的对策。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 黄璐琦)
, http://www.100md.com
    

    中药现代化研究要以临床为导向

    我认为,新的中药概念应该是指基于我国传统医学理论或经验的,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及养生保健的物质。既包括中药、民族药、草药,甚至“洋中药”,也包括复方、单方、组分、有效成分半合成和合成品等。

    中药现代化转型发展的主要导向应该是由产业驱动转变为临床。以目标为导向的科研分为以认知为目的的研究和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两种。面向临床导向的中药现代化,一是要推动面向临床的中药标准化,包括关切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中药质量标准、建立中药品-质-性-效(毒)-用一体化管控模式等。二是加强中医药临床合理用药干预,包括中药的不良反应监测、评价与干预,及中西医结合与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等。三是加强源于临床的创新中药开发,比如研发基于中医药双向转化医学路径的创新中药。
, http://www.100md.com
    基于临床的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包括基于民间经验方的中药新药研发、基于新创特色治法的中药新药研发、基于临床偶然发现的中药新药研发、基于临床标本和代谢组学的中药组分新药发现等四个方面。 (解放军302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全军中药研究所所长 肖小河)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太薄弱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基础和关键。而目前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有效物质基础不清,导致中药炮制原理不统一,有效成分易流失;中药质量难以控制;中药药理机制不明确;缺少以中医理论指导的药理模型,因此不能正确评价中药药效;对照品供应严重缺乏。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支撑相关研究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太薄弱。
, http://www.100md.com
    传统中药作用机理研究方法背离了中医药核心思想, 割裂了中药众多成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不能体现出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特色。对中药复杂体系的研究应该由分子生物学转变为系统生物学,再进一步发展新的组学技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发展多种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大规模数据库,整合多组学数据。

    因此,我建议关注中药成分-药性-生物学功能-疾病的关联性;重视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关注经典中药成分生物活性的再认识;从组学的角度探讨中药成分的协同作用;重视活性中药成分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鼓励具有原创性的研究,特别是理论上的突破和方法学创新;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加强应用上的转化。要重视学科交叉,将化学与生物学研究紧密结合;建立各实验室共享生物活性筛选模型的机制;建立中药样品库,促进我国创新药物的发展。 (第二军医大学现代中药研究中心主任 张卫东)

    
, 百拇医药
    解决中药产业化5大技术瓶颈

    瓶颈一:中药材生产落后于中药工业发展。对策:提高种植技术,建立药材质量标准,控制产品源头质量,保证质量的同时稳定价格。

    瓶颈二:有效成分提取转移率低。对策:国家从政策导向上致力于产学研结合,推动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重视制药装备技术提升,支持技术先进、在线检测与中药产品联合的装备研究。

    瓶颈三:药品标准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欠缺。对策:采用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等多成分分析法,加强对有害物质的检测,设定中药活性成分含量范围,采用生物检定法测定中药的效价,直观反映中药的有效性、安全性。

    瓶颈四:实施生产过程分析技术难题。中药成分复杂,将信息、自控、快速分析等技术集成形成自动化采集数据,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系统就会报警。对策:鼓励支持生产过程分析关键技术研究以及与中药产品结合的自控和药品数据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
, http://www.100md.com
    瓶颈五:企业品牌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用能力不足。对策:政府引导企业向科技型、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形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中药产业集团;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制定品牌培育、创建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发挥龙头企业名牌辐射带动作用等。 (绿叶制药集团副总裁 薛云丽)

    

    解决瓶颈问题,加强战略研究

    中药现代化发展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比如科技方面,能力、水平还不够;产业方面,规模、份额还偏小;服务方面,范围、质量还需提升。总体来说,还不能满足老中医、老百姓的要求,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中药现代化发展,从战略需求来看,破解诸多疾病防治的难题,解决我国广大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医疗保健作用;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力发展中药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并对世界有所贡献。从战略目标来说,要巩固和加强我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优势地位;要突破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争取成为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突破口之一;要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要应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发展中药现代化要理清发展瓶颈,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创新组织模式,进一步加强优势集成;突出企业主体,进一步加强产业培育。
, 百拇医药
    中药发展“十二五”的重点任务,一是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及综合开发,二是基于生物、化学、信息等多学科技术集成的中药现代化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三是“重大新药创制”的中药重大专项。因此,下阶段工作,要进一步梳理 “九五”以来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关键科学问题、技术瓶颈,进一步深化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部署和技术路线。 (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生物医药处副处长 张兆丰)

    

    建立“药物系统-生物系统”的研究模式

    我认为,基于整体观的中药复方现代研究目前面临二大瓶颈问题:一是“方-证-病”割裂的研究体系违背了中医药“整体观”;二是“基因-蛋白质-代谢物分离”的研究模式缺乏“系统性”。包括单一的组学研究、不同组学数据没有较好地整合和关联,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容易出现“碎片化”倾向;网络药理学把单一小分子药物看作扰动因素,注重“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网络的整体刻画(“点-系统”模式),不完全适用中药复方(药物系统)的研究。因此,建立“系统(药物系统)-系统(生物系统)”研究模式是整体观指导下的中药复方研究新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 百拇医药
    同时,要重视中西评价体系的结合。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剂疗效的评价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加强中医证候评价的可量化、客观化、数字化研究,将中医证候评价指标、西医常规评价指标以及系统生物学等新的评价指标整合成为综合的评价体系。

    第二,临床系统生物目标是建立整合生物标志物系统,应用于疾病早期预警、临床诊治以及药物评价等,整合生物标志物系统包括中医证候生物标志物群及系统生物学标志物群多个层面,系统生物学研究又可以包含基因、蛋白质等多个层次的标志物群。 (清华大学教授 罗国安)

    

    构建中药疗效评价方法
, http://www.100md.com
    由于对中药疗效的评价借鉴化学药物的评价方法,只注重疾病中间终点指标,忽视了中药复方治疗特点,中医辨证论治、干预证候等不能体现,因此,要构建中药疗效评价方法。如何客观、准确、全面地评价疗效是构建的难点。而中药疗效评价的关键是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进行证候诊断、证候评价、辨治评价。可以通过建立信息采集规范,再研制诊断评价量表,从而构建评价疗效方法。

    对于建立临床信息采集规范,可借鉴中医四诊信息术语规范,整理分析名词委、973、北京市重大项目中的中医四诊规范化研究成果,建立常用临床四诊信息术语规范。而对于诊断与评价量表的研制,一定要把握提高辨证一致性、客观反映中医药疗效这两个原则。通过临床信息采集,建立《证候要素诊断量表》、《证候要素评价量表》、《基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评价量表》等。目前,基于中风病的量表研制已经得到认可并推广应用。

    在研制过程中,我的体会是,以中医原创思维为基础,提倡多学科交叉合作;尊重中医自身规律,逐步深入,不断拓展;边研究、边验证、边推广,达到被认可、可操作;敢于创新,凝炼目标,注重实践,医药结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 高颖)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