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名医名著 > 正文
编号:12306801
5、道德经与中医.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24kb)。

    5、道德经与中医

    1、 道德经有辩证法。一个事物到了极端其表象与实质往往相反。如大智若愚之类。

    阳极似阴,阴极似阳。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寒热是阴阳的征兆。如病人肾阴将竭,反见打冷战、哆嗦。阳极似阴。又如中寒隔阳之症,好像在发烧。阴极似阳。

    又伤寒重而高热,重阴必阳。譬如冬天手下冷水,一会儿手反觉火烧火燎。又伤暑,热重而反有寒象,牙关紧咬,闭塞之状。重阳必阴。

    2、 本宗于一 阴 阳

    守阴归宗是得一之途,合于道。阴满之外而注于阳。阴精所奉者寿,阳精所降者夭。守阴,则德其生成。志阳,则逆其动用,久用则弊。练泰拳者夭。无为而从真气,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言阳秘为要,即守阴也。或言五禽戏善引四末之类,此亦阳为阴之导引,为其守护活动,而非心神志于阳。人有一生成日新之机,也有一日弊之机。毗阴向阳,则早壮而衰;阳秘守阴,则不满而长生。阴阳得一,则去故就新,而得真人。病之渐,有二,一是逐物欲荣华等阳象而伐其阴本,而见阳亢病;一是阳不能秘而伤阳亡阳,而见阴沉病。然亡阳必先由于伐阴。阴为阳之本,阴不伐则阳不易亡,且阴复能生之济之。人们通常都是毗阴向阳的,不愿卑辱,要高贵等。与道相悖。上古有道而不病。衰世之人,与道德相失。莫谈得一,阴阳失衡,其极竟至于分道扬镳,脱阴、竭阳之类。补益之道,善补阴者,必借于阳,善补阳者,必借于阴。如六味丸之补阴,不若加减八味之峻补,借于肉桂。金匮肾气补阳,先借于六味之滋阴。补阴者,略借阳之动力生化即可。补阳者,要多借阴之生助。皆暗合阳秘守阴之大宗。

    丹溪言: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而制补阴之法。其见人伐其阴本。为物欲外向之人多为此病,世之常态。彼时之人以士农为主,以道德相尚,而为有守。故其时真正阴虚者并不广。后人张景岳等斥之。丹溪补阴之法不知借于阳之使、阳秘之守,与道有违,故未确当。景岳之时,正是明清小冰期,气候寒,阳常被害,故其不知自己已经矫枉过正。沿至清末郑钦安,偏而至极。现在已是温暖期,今时之人以工商为主,以浮躁逐欲为尚,与道德相失甚远,阴虚之人多见。阴虚者熟地之类,阳虚者附子之类。还滥用郑氏之法,往往害人。又今时之人病艮土之气者亦多,而附子之类对治,故其害尚未显明。今人之病常为阴虚有火,八味丸偏于阳,六味丸补阴有弊,其唯加减八味之变化乎。霸王方出在此处。阳虚者往往是沉滞内向之人。此得之有所亡失。亡阳当思补牢。要有秘阳之先虑。补阴是常,鼓阳是变。一鼓作气、再鼓衰、三鼓竭。一鼓不得志,虽难复振。厚积而薄发,道德之常。不发则已,一发则当鼓之舞之以尽神。阳虚者易治,而失之于经常鼓阳,阴虚者难平,而失之于不能常补。

    3、 道贯天下,为万象之主,治病必本于道,治病之心法亦本于道德。

    病亦有道,必以道服之。治非其道,邪气不服,病就不去,甚至为变化。各种迹象、病史、性情等等都是道的体现。必须要看到背后致一的东西,然后用大道的根本法则加以调治。期在损有余而补不足,使其得一,阳守阴而渐复兴。使其阴阳调和,致阳秘为阴之生发作动力,则其必定生生日新,为正道之起色,病将日去而不变症反复。不要轻易搞心狠手辣、眼疾手快之术,除非见其机而利在速决。治病有从容无为之道。常思顺应。例如寒在太阳,人体发热欲汗之出,加一把火就好了。此时见热而用扑灭之法也可能治愈,但是迁延伤真。又如我治那个肾病患者,立足于其阴阳缔造之生,不治水而水服。乃至于加减金匮肾气汤也在此含义上略加导水,反而是治水之利器。平平淡淡。若日思猛药奇兵以治之,则非正法。阴平阳秘,使阳守阴,为阴之正,为之敷演生化,就是道之常。知常曰明,妄作者凶。

    4、 三才之道,穷造化之奥妙。能道三才者,备于易经。

    人有精气神,以应地、人、天。又有营、血、卫,亦应地、人、天。血气者,人之宝。人载形于地,悬命于天,气血者,周流天地之间。形精之动,神必应象,如根本之于枝叶。神又是主动的、主宰的。人是能动因素,故治病以气血调治为本。精神气血为人之天地日月。神不可见,而气为人之主司,亦应天不明而日明之义。若天明则日月不明,生机否塞。日为万物主,月禀日光。故统以气论。万物主于日火之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2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