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名医名著 > 正文
编号:12306879
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教材--1.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668kb)。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

    主编 孙广仁(山东中医药大学)

    主审 张珍玉(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

    主 编 孙广仁(山东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 童 瑶(上海中医药大学)

    陈文垲(南京中医药大学)

    主 审 张珍玉(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 京·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编委会名单

    主 编 孙广仁(山东中医药大学)

    副主编 童 瑶(上海中医药大学)

    陈文垲(南京中医药大学)

    编 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承平(成都中医药大学)

    皮明钧(湖南中医学院)

    曲长江(辽宁中医学院)

    乔明琦(山东中医药大学)

    孙理军(陕西中医学院)

    李植延(福建中医学院)

    吴华强(安徽中医学院)

    张立侠(长春中医学院

    洪素兰(河南中医学院)

    潘 毅(广州中医药大学)

    主 审 张珍玉(山东中医药大学)

    编 写 说 明

    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和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

    本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编写思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充分吸收以往几版教材所有优点的同时,适度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成果,以反映中医学现代化的要求。本教材的编写以保持中医学的传统特色为宗旨,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在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充分阐释的同时,适度指出它们的临床指导意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教材适用于中医学(包括中西医结合、中医文献、养生康复、骨伤、全科医学等方向)、针灸学、推拿学等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也可作为中医学等专业七年制学生学习时参考。

    本教材的绪论由孙广仁编写,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由孙广仁、曲长江编写,第二章藏象由童瑶、张立侠编写,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由吴华强编写,第四章经络由李植延编写,第五章体质由孙理军编写,第六章病因由洪素兰、乔明琦、皮明钧编写,第七章发病由王承平编写,第八章病机由陈文垲编写,第九章防治原则由潘毅编写。全书由孙广仁、童瑶、陈文垲统稿并修整,张珍玉主审,王永炎、邓铁涛审定。

    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全国著名中医专家和学者路志正、任继学、王绵之、项平、严世芸、徐志伟等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专家李德新、刘燕池、区永欣、喻自成、范永升、王庆其、张登本、朱祝生等教授参审了本教材的初稿,山东中医药大学迟华基、王新陆、张洪斌、姜建国、张安玲、刘更生等教授参审了《教学大纲》和本教材的部分书稿,在此一并感谢。本教材引用了近十年的有关研究文献,在此谨向原作者表示真诚的谢意。

    敬请各位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本教材过程中提出意见,以便修改提高。

    《中医基础理论》编委会

    2002年6月

    目 录

    绪论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二)阴阳互根互用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四)阴阳消长

    (五)阴阳转化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特性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一、注重宏观观察

    二、注重整体研究

    三、擅长哲学思维

    (一)中和思维

    (二)类比思维

    四、强调功能联系

    附:研究进展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66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