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针灸书和针灸文献 > 正文
编号:12307907
针 刀 医 学 临 床 探 微修订稿.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7kb)。

    针 刀 医 学 临 床 探 微

    柳 百 智

    关键词: 针刀医学 中西医结合 手感 病与症

    通过反复学习针刀医学理论,研修针刀医学专著,广泛涉猎与针刀相关的书籍,观摩针刀名家的临床治疗,我们学员在临床上也治好了不少病人,体会到了针刀治病的神妙。可是在针刀临床中很多时候仍是穷于应付,似乎同样的疾病,如此这般治疗,有些患者效果还不错,有些患者的症状却仍是没有什么改善。究竟是诊断不准?还是针刀手法练得不够纯熟?还是针刀疗法根本就解决不了大问题?...... 一些患者已经做了很多次针刀了,症状竟然连一点变化都没有,着实让人头痛。所以,很多大夫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广采天下有效疗法,一个不成,两个,两个不成三个,甚至干脆一股脑把多种疗法全用上,撞上哪个是哪个,反正只要有疗效就行。于是,便出现了多种所谓的"针刀综合疗法"。其实任何一种疗法既有它的局限性又有它的针对性。在慢性软组织损伤的诊疗方面,针刀疗法是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的。而如何准确地把握它、正确地应用它,使针刀发挥出最大的治疗作用,则是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下面笔者从人们容易忽略的几个方面,谈一谈针刀临床上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

    1. 掌握好全面的解剖知识对于针刀临床医生来说是重要的,在临床实践中练好手上功夫(手感)对于针刀临床医生来讲则更为重要。解剖知识的学习与手感的训练相互结合是搞好针刀临床的前提。

    我们历来强调学习解剖的重要性,以致于很多人认为,只要学好解剖,做针刀就没有问题了。学好精细解剖、立体解剖、动态解剖,这是必要的。但是,对于针刀临床医生来讲,学好解剖还远远不够,如果练不好手上的工夫,则是万万不成的。就如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一样,知识渊博,博览群书,著述等身,但未必能在临床工作中游刃有余(当然也有很多专家是双料的),这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不好,也是动手能力的问题。中医大家们都是从临床实践中入手,善于总结经验并使之升华为理论,又以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不断提高诊治水平的。所以,对临床医生来讲,理论必不可少,实践则更是重中之重。那么重视触诊的训练则是在针刀临床治疗中发挥技术优势的必需。

    很多临床专家伸手一摸就能大致判断出疾病之所在,靠的就是在临床中练出的这个"手感"的基本功。一般的医生或初学者用同样的方法去查,摸不出什么硬结、条索、皱折、增厚、紧张、饱满等异常感觉。有些大夫仔细检查慢慢体会时,可以感觉到手下组织的异常变化,然而病变组织的深浅层次难以判定,病变的严重程度难以说清,如此下针岂不是真的有些盲目?

    作为针刀临床医生,我们首先就要懂得触诊时手下有什么感觉属于异常?什么样的感觉属于正常?什么样的感觉说明软组织损伤的程度较轻?什么样的感觉反映软组织损伤较重?什么样的感觉一般情况下是新伤?什么样的感觉反映的是陈伤?针刀切割时,手下有什么样的感觉,说明刺到了病变软组织上,什么样的感觉,说明刺到了正常组织上...... 其次就是要多练,在自己身上感受,在正常人身上感受,在患者身上感受。多查、多摸、多体会,才能练就一双"神手"。如果还能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全面的解剖知识及生理病理知识,去分清什么组织什么层面出了问题(必要时要根据患者的主诉,触压的感觉来分析),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在介绍某种疾病时,先讲清局部解剖,然后要求学员在自己身上摸到该病容易出现病变的位置和人体上重要的骨性标志,要把解剖知识融化在人体身上,体会在一双手上。遗憾的是,很多学员不愿或不好意思动手去摸、去感受,从而失去很好的学习解剖与训练手感的机会。岂不知古人云:"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笔者认为要学习好解剖,既要了然于胸,更要感受在手!这样的知识才会比较扎实,也才会比较实用。

    2. 把握好病灶部位与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及其分布规律,是诊断的基本功。选择正确的治疗点是临床疗效的保证。

    临床上针刀疗效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治疗点的选择不对,大家最习惯的做法是哪个地方有症状就在哪个地方去寻找,这当然没有错。但这种做法只适用于局部组织的原发损伤,即原发痛。即使是原发痛也要知道局部哪些部位最容易损伤,而局部肌肉韧带的起止点是应该首先考虑的,但因皮神经的卡压引起的痛症也是绝不容忽视的。它的压痛点就比较浅在(用较小的力触压并推拨),肌肉、韧带起止点则比较深在,要稍用力下压至骨面并垂直推拨方出现疼痛。皮神经在筋膜处卡压的常见部位也是有规律的,如臀上皮神经、臀中皮神经、臀下皮神经、腋神经卡压的部位及其引起的疼痛范围与特点。这是疼痛部位、治疗部位与神经分布基本相吻合的情况,只要弄清皮神经穿过筋膜的部位,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治疗点(压痛点);还有很多不相吻合的情况,如某处疼痛,除了局部软组织的损伤、皮神经的卡压外,还要考虑支配该部位的神经干和神经根周围的病变以及远处组织损伤引起的牵涉痛,如下肢酸胀疼痛发凉,患者局部软组织损伤解除后(局部痛),症状虽有所减轻,却总是难以消除,此时就应该考虑支配该部感觉的腰神经,可结合影像学检查来判断,进一步检查患者:腰4、5之间旁开一横指处有无压痛?是否为腰5神经根受压、受刺激(根性痛)?如果该处没有问题或症状与影像显示不相符合,则应考虑腰臀部肌肉筋膜等有无损伤(牵涉痛),臀部梨状肌下孔出口处有无压痛,坐骨结节下外侧腘绳肌附着处有无压痛,可能是坐骨神经受病变的梨状肌、腘绳肌压迫、牵拉或刺激(干性痛),同时骶髂关节发炎、错位压迫牵拉刺激腰骶神经丛也可引起上述症状(丛性痛)。总之,腰椎、骶髂是下肢病变之源,颈椎是上肢病变之源。要较好地做到正确判断,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和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临床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何况现在还有很多问题,在学术上并没有搞得十分清楚,即使研读过了所有的针刀专著,亦未必能使自己在临床治疗上达到较高水平。学习治痛要从多角度、多层面学习新知识,去钻研新课题,这就是所谓的"功夫在诗外"吧。实用技术是简单明了的,是硬件,也是容易掌握的;诊断的功夫则看似有形却无形,需要广博的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基础,是软件,是不宜掌握和提高的。但诊断又是最重要的,是与指导思想密切相关的。只有诊断正确,才能准确选择治疗点。针刀医学之所以有很好的疗效,就是有全新的诊断思路和诊断方法,如果不严格按照针刀医学的诊断方法正确诊断,自然也就失去了针刀治疗的效果。任何疗法的诊治方法都不宜程式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证加减治疗部位(治疗点)。所以,对某种疾病的治疗采用某种治疗方法(模式)是可以作为参考的,却绝不可因循守旧。如"颈九针"、"腰六刀"的治疗方式,虽然是宝贵的临床经验,但决不能作为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去追求。这与我们对"症与病"的不同理解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 对病与症的认识不够。在临床中,过于强调对具体疾病的治疗,很少去考虑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的真正来源在什么地方并治疗之。辨析中西医诊治疾病的不同特点,正确理解症与病的关系,有助于针刀临床诊治技术的提高。

    我们在疼痛门诊中,经常遇到患者就诊时不是主要告诉医生自己哪里难受,现在最大的痛苦是什么(症)。上来就直接说自己是腰椎骨质增生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甚至还解释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4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