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针灸书和针灸文献 > 正文
编号:12308002
头针疗法.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79kb)。

    头针疗法

    焦氏头针|国际头针标准线|操作方法|适应范围|注意事项

    头针是在头部进行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有的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有的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张介宾注:"皆上升于头。"说明头部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前额及面部,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颈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手足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少阳三焦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毗。"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其文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手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颊、头颈部。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督脉"上至风府,入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

    六阴经中则有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尤其是足厥阴肝经在"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除手少阴与足厥阴经脉直接上行头面之外,所有阴经的经别合入相表里的阳经之后均到达头面部。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等联系集中于头面部。在气街学说中"头之气街"列为首位,其原因也在于此,并因此而有"气出于脑"的阐述。这些都说明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针灸治疗非常重视头部腧穴的重要作用。

    焦氏头针

    山西焦顺发同志于1971年首先提出,是以大脑皮层机能定位为理论依据,以针刺为手段治疗各种疾病。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病。

    刺激区的定位及主治

    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两条标准线。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之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眉枕线:是从眉毛上缘中点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的水平连线。

    1.运动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厘米为运动区下点。上下两点之间的连线即为运动区。将运动区划分为五等分,上1/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头面部运动区,也称言语一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

    2.感觉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部位。自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上l/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头鸣;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

    3.舞蹈震颤控制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一侧的病变针对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

    【刺法】:用长毫针由本线上端刺入,沿皮向目外眦方向刺至发际,或用2寸毫针分段刺入,行快速捻针手法。

    4.晕听区

    【部位】: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4厘米。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等。

    【刺法】:由此区的前端或后端刺入,沿皮刺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5.言语二区

    【部位】:相当于顶叶的角回部。从顶骨结节后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厘米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

    【刺法】:由此区的上点进针,沿皮向下刺1寸(3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6.言语三区

    【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

    【刺法】:由此区前端刺入,沿皮向后刺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7.运用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失用症。

    【刺法】:由顶结节进针,沿皮刺入1寸(3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8.足运感区

    【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 l厘米,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对侧下肢瘫痪,疼痛,麻木,急性腰扭伤,夜尿,皮质性多尿,子宫下垂等。

    【刺法】:沿皮刺,行快速捻针手法。

    9.视区

    【部位】: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l厘米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10.平衡区

    【部位】:相当于小脑半球在头皮上的投影。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厘米处,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小脑性平衡障碍。

    11.胃区

    【部位】: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胃痛及上腹部不适等。

    12.胸腔区

    【部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从发际向上下各引2厘米长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主治】:胸痛、胸闷、心悸、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哮喘、呃逆、胸部不适等症。

    13.生殖区

    【部位】: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白带多;配足运感区治疗子宫脱垂等。

    14.血管舒缩区

    【部位】:在舞蹈震颤控制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皮层性水肿、高血压。

    【刺法】: 从此区的上端刺入,沿皮向眉尾方向刺至发际。行快速捻针手法。

    国际头针标准线

    1970年以来,头针疗法在我国逐步推广应用,不久,这种疗法也成为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头针疗法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所用的穴区和经络、穴位、脏腑有密切联系,其穴名反映了经络、穴位等理论和特点。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于1984年5月在东京)经过讨论,决定按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一针透双穴或三穴)方法原则,制定了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包括由头穴名的英文字母数字编号、穴名汉语拼音和汉字三要素。编号中的英文MS是"micro-system"and "scalp points"的缩写。 (一) MS 1额中线ézhōngxiàn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7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