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保健推拿按摩疗法 > 正文
编号:12308493
中西医并存时代的经筋理论与西方按摩疗法.doc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50kb)。

    中西医并存时代的经筋理论与西方按摩疗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 张悦

    摘要:西方按摩疗法与经筋理论产生与不同的时代,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通过对西方按摩疗法文献进行整理,我们可以发现,西方按摩疗法与经筋理论都有通过痛点作为治疗的依据,而且在对肌肉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有很大的共同点。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中医的科学性,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更好的认识传统中医理论。

    1 前言:中西医并存时代的中国医学

    自明末以来,西方的医学逐渐进入中国,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中西医并存的时代。历史上中医与西医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最早的1912年北洋zhengfu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到国民zhengfu时期西医于云岫的"废止中医"案,到最近在因特网上和电视等传媒上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辩论。中医和西医似乎一直处在一种对立的状态中,好像水火不容。

    另一方面,在临床上,中医和西医一直相互借鉴,相互参考。我们国家推行中西医结合政策,建国以后涌现出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专家。例如祝谌予曾经说过:"中西医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尽管形成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病名各不同,但可以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之途径统一于病人身上,只有相互佐证和补充,才能提高疗效。"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病理生理学》中,在对健康的解释中引用了中医学"阴阳平衡,天人相应"的概念。在每一版的西医《内科学》中,都有中医治疗的内容,并且我国在西医院校的课程中也开设中医学课程。

    中西医的理论基础相差甚远,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运用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运用中医的理论指导西医,都比较局限。只能在有限的领域,个别的问题上达成中医西医之间的共识。

    但是对于经筋理论来说,中西医之间的鸿沟不再难以跨越。首先,经筋理论所涉及的知识主要为解剖学、生物力学、血液流变学等学科的内容。而这些学科的发展及相对成熟,基本可以满足研究的需要。其次,上世纪70年代左右,按摩疗法在西方兴起,为西医的按摩疗法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从而给中医的经筋理论提供了一个平行的参照。

    2 经筋疗法于西方按摩疗法的对比--使中医复活的过程

    中医起源在遥远的古代,当时的技术条件很落后,没有影像记录的条件。中医传承只能依靠师徒之间口耳相传和文字的描述。在漫长的历史中师徒传承很难延续,《灵枢经》也几次在中国失传,这使传统的技术逐渐被淹没在漫长的时间中。但是,借助现代科学的技术和手段,我们可以对传统的中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对西方按摩疗法的文献的整理,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线索,以此来还原经筋的本来面目,从而发掘出更多的治疗手段,对经筋的本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3 现代西方临床按摩疗与经筋疗法的起源与基本内容

    3.1 古典经筋理论

    经筋理论是一门古老的学说,最早记载于《灵枢·经筋》。古人最早将筋与脉混称为筋脉。在《内经》中有的篇章写作"筋",有的篇章写作"筋脉"。在《灵枢·经筋》中,"筋"已经形成了相互关联的系统,并提出了每条经筋的病侯,病名。此外,并提出了"以知为度,以痛为输"的治疗原则和"燔针劫刺"的治疗方法。

    "筋"与在《说文》解释为;"筋者,肉之力也。"故"筋"是产生力量,维持肌肉运动的组织,即肌肉和肌肉上的筋膜以及肌肉附着的肌腱。古典经筋理论将孤立的肌肉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对肌肉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扩展了相关疾病的治疗手段,扩展了局部肌肉的适应症。

    3.2 现代西方临床按摩疗法

    临床按摩疗法(Clinical Massage therapy)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在西方兴起,在现代西方按摩疗法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生物力学、生理学、解剖学的知识。形成了区别于传统西医、整骨疗法、脊柱疗法和物理疗法的一门以软组织直接手法治疗的治疗方法。临床按摩疗法的主要纠正肌肉的紧张,消除局部疼痛点,纠正错误的代偿性姿态为目的。在健康护理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

    3.3 敏感点、激发点、以痛为输

    在经筋理论中,提出了"以痛为输"的概念。经筋理论中的"输",不同于《内经》中的"节"、"会"、"气穴"、"气府"、"骨空"、"溪"、"络"。 "输"没有固定部位,没有专署的名称,定位的方式完全依靠患者的主观感受,在其相应部位选取。

    假如没有其他理由(如青肿或其他损伤),在身体上出现触痛点,这个点就叫做敏感点。肌筋膜激发点是在一束紧张的骨骼肌组织的结节上发现的一个点,它特别敏感并以一种特征性的方式引起或放射疼痛。肌发点又分为活动性激发点、潜在性激发点、原发性激发点、伴发性激发点。激发点一方面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症状,一方面也是治疗的依据。

    对比肌肉与激发点、敏感点理论和经筋与以痛为俞的理论我们会发现,二者有极大的相似性。他们都没有特定的部位,而且都是以一个容易引发疼痛的点作为治疗的依据。

    4 经筋理论和西方临床按摩疗法对肌肉间相互关系的认识的对比

    在西方临床按摩疗法的临床中,几乎每一块肌肉都有它的典型疼痛部位。典型疼痛部位中包括敏感点和激发点出现的位置。在对典型疼痛的位置分布整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典型疼痛的出现往往与经筋的分布有很密切的联系。

    下面我将逐一写出十二经筋在《灵枢》中的描述以及在现代解剖学中的具体位置【1】。然后将典型疼痛部位的内容【2】列出,对比其中的异同并得出结论。

    4.1 足太阳经筋

    《灵枢·经筋》原文: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踹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春痹也。

    现代解剖学位置:

    第五足小趾外侧→往上经外踝骨→腓骨外侧→膝

    ↘

    足跟→跟腱→膝窝外1/3→大腿后

    ↓ ↓

    膝窝内1/3→大腿后→坐骨→骶椎→

    →脊突旁→第十肋骨→腋后方→肩锁关节

    ↓ ↓

    ↓ 腋前方→胸锁关节→往上至乳突

    ↓ ↓

    ↓ 往上至鼻旁

    颈后→舌根

    ↓

    枕骨→头顶→前额→鼻部→往上形成目上纲

    经筋所过的肌肉出现的激发点:

    1、大腿后部半膜肌和股二头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从臀部到小腿中间的腿背面。

    2、腓肠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在纵弓。

    3、臀大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大腿后上部。

    4、臀中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骶骨上方腰部中间,大腿后上部。

    5、臀小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在大腿和小腿的后面。

    6、腰髂肋肌的典型疼痛可出现在腰上部至臀部中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5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