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拔罐刮痧疗法 > 正文
编号:12308693
真空拔罐疗法常识.rtf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65kb)。

    真空拔罐疗法常识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进行治疗。

    真空拔罐器使用方法

    1.先用手指将罐体底部排气阀门杆提起松动,保证通气。

    2.将罐体按在所选部位(穴位)上,罐体口边缘与皮肤需充分贴紧,不留空隙。用抽气枪枪嘴对准套上罐体底部排气口,提拉抽气枪的抽气柄,提拉数次即可吸住所吸部位。

    3.吸附高度根据病情与所用手法而定。罐内负压可以调节,一般使罐内皮肤高出罐口5~15mm左右即可。

    4.一只手握紧吸附之罐体,另一只手旋转提开抽气枪与罐体分离,用手按紧罐体底部排气阀门杆以免漏气。

    5.根据病人病情、年龄、体质和所需拔罐的部位的不同选择闪罐、走罐和留罐等手法。

    6.起罐时一手握着或按着吸附的罐体,另一只手向上(向外)拉动排气阀门杆,使之与胶塞松动,使空气进入罐内,罐体内负压自然消失,用手提起罐体即可与肤表分离。忌在没有松动排气阀门杆的情况下暴力硬拔,以造成疼痛与损伤。

    真空拔罐的步骤

    1.暴露皮肤 将患者待拔罐部位(穴位)逐步暴露,如先在颈背部拔罐 ,需暴露颈背部皮肤,将在腰部拔罐,需暴露腰部皮肤,余部类推。

    2.清洁表面 对不清洁的表面进行清洁,有汗液者用纸巾拭干。

    3.器具准备 根据病人病情、虚实、胖瘦等情况以及具体需拔罐的部位,选用与之适宜的罐体(口径),一般背、腰、臀、胸腹、大腿部和体骼强壮丰满、实证的患者多选大号罐;颈、肩、上肢、小腿和体骼瘦小、老弱幼童的背腰、胸腹可选用中号罐;头面、上肢手腕部、下肢膝关节、足部和体弱病久者可选用小号罐。拔罐前应检查抽气枪是否工作正常,罐体底部排气阀门杆与胶塞间有否漏气,需走罐时须准备"刮痧拔罐润肤油(或乳)"。

    4.辨病(证)用罐 拔罐具体部位须根据患者不同病证在不同的部位(穴位)上进行拔罐。

    5.拔罐顺序 拔罐时一般采取先上后下的原则,拔罐顺序为头部、颈部、背部(胸椎部、腰椎部、骶椎部)、胸部、腹部、上肢部、下肢部。

    6.平衡对称原则 除人体前正中线的任脉、前正中线的督脉上的穴位全身只有一个外(如膻中、气海、百会),其余穴位均为左右对称的,如腰部左右两个肾俞穴,左右上肢内侧的内关穴。拔罐治疗时除任督两经穴位外,其他穴位均平衡对称拔罐。

    真空拔罐常用手法

    这里主要指单纯罐手法,包括闪罐法、留罐法和走罐法。

    1.闪罐法 即在某一部位(如穴位、病灶点)进行反复吸附并立即使之脱落的一种手法。

    1.浅吸闪罐法 使罐体吸附在应附的部位上(罐体内吸入皮肤肌肉较浅),立即提拉罐体使之脱落,至皮肤潮红,以每个部位10~30次为度的一种手法。在使用部位先涂抹"刮痧拔罐润肤剂"为佳。通过对某一部位进行吸紧牵拉,放松的物理刺激,使局部经络气血充盈--输布--再充盈,使局部经络气血运行状态得以调整、营卫状况得以改善。此法多用于风寒束表、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病位游走不定的病患者以及颜面部穴位的拔罐。

    2.深吸闪罐法 又称响罐法,操作方法基本同上"浅吸闪罐法",只是罐体内吸附皮肤肌肉较"浅吸闪罐法"深,故提拉脱落时常发出响声,故而又名"响罐法"。需在闪罐部位先涂抹"刮痧拔罐润肤剂"方可使用。功效原理基本与浅吸闪罐法相同,只是吸力增大、刺激量比浅吸闪罐法大。此法多用于病变较深且较局限的病症。

    2.留罐法 也叫坐罐法,指罐体吸附在选定的部位或穴位或病灶点上且留置一段时间(10~30分钟)的一种拔罐手法。

    1.单罐法 即治疗时单独使用一个罐体的方法。适用于病变单一或局限的病症。如心律不齐、心慌选内关穴,大便不正常选天枢穴,头痛选太阳穴,落枕选肩井穴,胃痛选中脘穴等。

    2.多罐法 即治疗时多个罐体同时并用的方法。适用于病变广泛的病症。治疗时又分排罐法和散罐法两大类。

    (1)排罐法 即将多个罐体吸附于某条经络或特定部位上(如某一肌束)的一种手法。拔罐时应遵循以上而下的顺序原则,即先拔上面部位后拔下面部位。如坐骨神经痛可在足少阳胆经之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RTF附件(6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