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2 > 高树中一针疗法 > 正文
编号:12309191
中醫肛腸療法大全.pdf
http://www.100md.com
第1页
第22页
第310页

    参见附件(8144kb)。

    第一章 肛肠疗法简介

    肛肠疗法简称肛疗, 是将药物制成适当剂型 (如坐药、 熏洗剂、涂膏剂等) 作用于肛周部, 或直接将药物 (如药栓、 药液等) 塞入或

    灌 (滴) 入肛门 (肠) 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换言之, 肛肠疗法是

    以肛门 (肠) 为用药或刺激部位, 以使药物直达病所或经吸收后布

    散全身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肛肠疗法现多称为肠道给药疗法,其中,目前中西医临床皆已广泛应用的灌肠疗法就是肛肠疗法中

    最重要和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肛肠疗法属于中医外治疗法。中医外治疗法是一种独特的传

    统治疗方法, 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历史悠久, 内容丰富,方法众多, 疗效显著, 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肛肠疗法作为

    中药外治疗法的一种, 在历代中医文献中已有大量的记载。 早在东

    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就记载了用蜜煎导法和猪胆汁导法治疗便秘

    的方法,之后被历代医家广泛应用,并逐渐发展为现代的灌肠疗

    法, 适应症也由原来单一的便秘变成了内、 外、 妇、 儿等多科的近百

    种疾病,它在肠道疾患和急危重症的应用方面已取得了突出的成

    效。

    中医学认为, 人体的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 五官九窍、 皮肉筋骨

    是由经脉的互相联络、 疏通气血联系起来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各脏

    腑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 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而且相表里脏腑间

    的关系尤为密切。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经下络大肠, 而大肠经脉又

    络于肺, 肺朝百脉, 主气, 司呼吸, 促使气血布散全身。 肛肠疗法主

    要是将药物纳入大肠, 吸收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 肺朝百脉, 再由

    第 1 页途径

    肺使之随气血而布散全身,发挥局部和整体的治疗作用。现代医学

    研究证明,直肠粘膜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吸收后的药物大部分经

    直肠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目前最常用的两种给药

    口服和注射方法有许多不足之处, 如口服给药, 药效维持

    时间短,吸收慢,有效成份往往被消化液破坏,注射给药不仅给患

    者带来一定的痛苦,且有诸多条件的限制。而肛肠疗法能够克服上

    述两种疗法的缺陷, 且作用准确, 吸收快捷, 奏效迅速、 生物利用度

    高,还能降低药物对身体的毒性。对多种疾病尤其是急危重症的抢

    救, 有着卓越的疗效, 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因此, 肛肠疗法值得

    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探索及推广,以便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第 2 页第二章 肛肠疗法的历史沿革

    础上发展起来的。

    肛肠疗法有着久远的历史,它是在熏、浴、导等外治疗法的基

    年代,在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

    临床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就详细记载了熏、 洗、 洒、 傅、 涂等外

    治疗法的具体用法及适应证。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巨著《黄

    帝内经》不仅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肛肠与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津液的密切联系,而且还详细论述了熏蒸、热浴、浸渍等外治

    的方法和运用,为肛肠疗法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的熏浴下

    部治疗疾病的外治方法,又仿佛使我们看到了肛肠疗法的雏形。

    东汉时期, 医圣张仲景以《内经》、 《难经》等经典著作为指导,兼取众家之长, 著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

    基础。书中首次记载了导法和灌肠法的应用,开创了灌肠疗法的先

    河。 如书中云: …津液内竭, 虽大便鞭, 不可攻之, 宜蜜煎导而通

    之, 若苦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 又指出: “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 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 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 以上

    记载客观地反映了导法及肛肠疗法当时已较多地应用于临床治

    疗。 之后的《肘后备急方》、 《诸病源候论》、 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刘

    涓子鬼遗方》, 以及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王焘的《外

    台秘要》等代表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学术著作都记载了多种

    肠道给药的方法。 书中方法有证有方, 精当严谨, 方法齐备, 至今仍

    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宋明时期,随着医学诸家学术争鸣的开展,中医外治疗法不断

    地改进、创新,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肛肠疗法亦得到了更广泛深入

    第 3 页的疗法至今仍被应用于临床。公元

    的应用。 如南宋的《幼幼新书》, 明代李时珍撰写的驰名中外的巨著

    《本草纲目》, 还有《世医得效方》、 《丹溪治法心要》、 《奇效良方》等,都大量收载了肛肠给药的方药与方法,可以说荟萃了明代以前灌

    肠疗法的成果,使这一疗法成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臻 清朝, 中医外治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并在理论和应用

    于成熟。由清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和赵学敏

    的《串雅内编》、 《串雅外编》, 以及鲍相敖氏的《验方新编》, 都广泛

    收载了坐、 导、 熏、 灌等直肠给药的外治经验与方药, 不少方简效验

    年, 中医外治第一部专著

    《急救广生集》问世刊行, 该书是程鹏程历经数十年的耕耘, 参考了

    余种医书写成的,该书内容丰富翔实,大致汇集了清代嘉庆以

    前千余年的外治经验和方法,其中记述了许多肛肠给药的方药。继

    之而来的是外治宗师吴师机对外治法进行了数十年的系统的理论

    探索和临床研究,集前贤及个人的实践经验,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外

    治学说, 著成了举世闻名的外治专著《理瀹骈文》。 该书收录了外治

    方法百余种, 载方千余首。 其中肛肠疗法亦述多种, 并认为: “下焦

    之病,以药或研或炒,或随症而制,布包坐于身下为第一捷法

    则知下焦之病无不可坐。”该书还明确提出了中医外治的理论基

    础: “外治之理, 即内治之理; 外治之药, 亦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 法

    耳。 ” 也就是说, 外治与内治在病因、 病机、 辨证等医理上是相同的,故用药亦大致相同, 所不同的只是给药方法、 途径而已。 吴氏认为,经络联接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并能疏通气血,药物经皮肤及五官

    九窍吸收入体内,再通过经络贯于全身,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作

    为外治法之一的肛肠疗法,其理论基础亦在于斯。

    总之,继张仲景较早记载了直肠给药的方法之后,历代医家虽

    运用和发展了这一疗法,但治疗疾病的范围较窄,仅局限于大便不

    通、泄泻及关格等个别病证,其主要目的仍在于润肠通便。解放前

    夕,已出现了中药灌肠治疗大便不通、肠道寄生虫病、溃疡病及肛…

    第 4 页高热、 急腹症、 结肠炎及尿毒症

    肠局部病证等,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建国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肛肠疗法得到了空

    前的应用与系统的研究。许多医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对其作用机

    理、临床疗效并结合实验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发现肛肠药物的

    吸收是通过直肠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的,可减少药物对

    肝脏的毒副作用,因而是一种高效低毒的良好的给药方法,可广泛

    应用于内、 外、 妇、 儿等科的近百种常见病证的治疗, 更因其给药方

    法不受病人吞咽功能和上消化道的影响,且吸收快、奏效速,因而

    是很有前途的中医急救方法之一。 例如高热、 昏迷、 中风、 休克、 肠

    梗阻、 急性肾功能衰竭、 尿毒症等, 运用肛肠疗法治疗, 均能取得优

    于其它疗法的疗效。

    综观近年来中药肛肠疗法治疗疾病的情况,它虽然对许多疾

    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对

    肛肠疗法的理论研究方面多偏重于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和西医解剖

    知识作肤浅的解释;对其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实验研究方面几

    乎空白;临床上多偏重于治疗

    等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144KB,3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