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图书 > 预防&治疗 > 战胜乙肝
编号:12321517
抓住乙肝抗病毒治疗的关键点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2日 《生命时报》 2012.11.02
     海峡两岸权威专家共话

    ●高嘉宏:台湾肝脏研究学会秘书长,台湾消化病学会副秘书长,台湾大学医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

    ●窦晓光: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会全国常委,辽宁省传染病重点学科主任、肝病中心主任、重症传染病救治中心主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及传染病教研室主任。

    ●王贵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病毒性肝炎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医师分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暨肝病中心主任。

    10月25—28日,第13届亚太临床微生物暨感染病会议在北京召开,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本次大会重点探讨的话题之一。《生命时报》记者与来自海峡两岸的权威专家就乙肝抗病毒治疗进行了深度对话,专家一致强调,E抗原血清学转换在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贵强教授介绍,根据2010年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据此推算,我国现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9300万人。未经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中约25%死于与乙肝病毒有关的肝病恶化。由此可见,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观念的推广和应用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乙肝患者表达了想减少肝硬化肝癌和尽量避免终身服药的两大切身需求。

    高血清学转换:实现患者两大需求的必要条件

    台湾大学医院肝炎研究中心高嘉宏教授介绍说,台湾学者进行了一项针对30—65岁男性慢性乙肝患者的前瞻性随访研究发现,“大三阳”患者发生肝癌的几率要比“小三阳”患者大6—7倍。

    “大三阳”和“小三阳”是患者对慢性乙肝感染状态的两种俗称。常规的乙肝检测中有五项乙肝标志物检测,即俗称的“乙肝两对半”,是给5项检测指标排了队,它们依次是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E抗原阳性,俗称“大三阳”,E抗原阴性,E抗体阳性,俗称“小三阳”。
, 百拇医药
    窦晓光教授介绍到,实现由“大三阳”(E抗原阳性)转变为“小三阳”(E抗原阴性,E抗体阳性),这是慢性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临床节点。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部分患者可以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

    高嘉宏教授对这一关键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短期来说,E抗原血清学转换是抗病毒治疗的停药指征之一,意味着乙肝病毒复制在很长时期受到抑制,病情处于静止状态,因此,国内外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均将E抗原血清学转换作为抗病毒治疗的终点指标之一。长期来说,E抗原血清转换表示疾病进展停止或减缓,有望实现持续低水平的病毒复制、纤维化进程的停止或逆转、降低肝癌肝硬化的发生。

    另据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显示,越早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风险越低;血清学转换持续时间越长,患者预后越好。2007年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肝脏》上的一篇文章显示:40岁前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患者肝硬化的发生率为5.2%,40岁后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患者肝硬化的发生率为60.6%。
, http://www.100md.com
    正确药物+优化治疗:提高抗病毒疗效

    明确了慢性乙肝治疗关键点,在药物的甄选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上便“有据可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窦晓光教授介绍到,目前临床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中有八成使用核苷类似物药物,已上市的四种核苷类似物中,替比夫定具有较高的血清学转换率,各类药物的中国注册临床试验的一年结果显示,替比夫定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高达25%,是已上市的四种口服抗病毒药物中表现最好的,替比夫定同时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并且是美国FDA批准的在国内唯一妊娠B级的核苷类似物。

    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王贵强教授谈到,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必须由专业医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定最佳方案。优化治疗策略目前已被广大专家认可并且被写入了新版的中国指南。优化治疗的目的就是提高已有药物的疗效,降低耐药,最终有效控制乙肝病毒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改善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
, 百拇医药
    优化治疗有许多关键点,比如合适治疗时机的选择。如对于服用替比夫定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在治疗24周时,根据乙肝病毒DNA的水平预测长期疗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可获得更好的疗效。具体来说,替比夫定治疗到24周的时候,如果HBV DNA降到检测不出的范围,那么治疗两年后,有40%以上会出现E抗原的血清学转换。经抗病毒治疗由“大三阳”转“小三阳”的患者,预示着肝硬化、肝癌的风险的会显著降低,规律治疗,就有希望实现停药。

    规律随访:为持久疗效和安全停药保驾护航

    就规范随访方面,王贵强教授强调,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规律性的随访有时候甚至要比选择一种正确的药物作用还要重要。定期随访一方面能够及时了解和评估抗病毒疗效,另外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从而提高用药的安全性。第三,定期随访可以加强患者和医生的沟通,维持患者良好的依从性。

    国内外各大指南均对规律性随访高度重视,对治疗期间和停药患者都有着严格明确的随访指导建议。2010年新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治疗期间的患者每3—6个月进行随访1次,进行病毒学指标、生化学指标、及根据病情所需的其他指标的检测。停药的患者也要进行规律随访,以便医生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给予及时治疗。2010年新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停药后半年内每2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3—6个月随访1次,至少随访12个月。随访期间如有病情变化,应缩短随访时间。▲

    (杨立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