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皮肤科 > 丘疹鳞屑性皮肤病 > 银屑病(牛皮癣)
编号:12330502
银屑病与汗(32) 珍惜“发热” 等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805期
     银屑病与汗(32) 珍惜“发热”

    银屑病与汗(32)

    从《伤寒论》原理的探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三阳易治三阴难”的结论。三阳三阴如何分辨呢?《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给出了答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发热……者”要比“无热……者”容易治。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不惧怕“发热”,而应该警惕“无热”。

    如果一个基层医生将“发热……者”治成“无热……者”,我们首先不应该随意地鼓励,甚至可以怀疑他治错了。
, 百拇医药
    治疗从根本上来讲应该是让病人越治越不容易得病、越治病越少的,快速地解除症状是不应该受到鼓励的,除非有其他更严重的后患或者生命危险。

    发热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体正邪交争的外在表现。如果正气不足的话,是很难发热的,或者说是很难发高热的。而没有邪气,人体也是不会发动正气抗邪表现为发热的。如果人体在发动正气发热抗邪,希望把邪气清除,而医生用了针对“发热”的对症治疗,实质上是在打击正气的抗邪的攻势。热退了,从表面上看是“病好了”,实际上是正气受伤了。一种后果是正气再也无力组织攻势——外在表现是发热,这下以“退热”为治疗目的的医学该欢庆胜利了,而其实质是正气的衰弱;一种后果是正气在短暂的受挫后,稍作休整,继续组织抗邪的攻势——发热,那么以压制症状为治疗目的的医学便会认为其是“反复发热,难治之病”,而其实质是正气虽然受挫,却还能组织起新的攻势,恰恰说明了身体较好。

    笔者数年前治疗一例酒糟鼻患者,男,42岁,显著的疗效让患者对于中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笔者为之治疗反复发热。具体情况为半月到一月便发烧一次,全身乏力,必须静脉用较大剂量抗生素一周左右,已持续数年,深以为苦。笔者首先为之解读了“发热”这个症状作为抗邪的反应对于人体健康的积极意义,接着嘱咐其等再发热时马上找笔者诊治。患者半信半疑,等到又一轮发热之初,找到笔者,笔者为之开了疏散邪气的方子,然后嘱咐患者,不到万不得已之时,不要输液,方子也可以备用而先不吃。患者数日后复诊,说未用药,发热至42℃,持续1~2日,后热自退,嘱继续观察,看热还会反复否。之后持续随访,未再高热,也就摆脱了不断输液用抗生素之苦。
, 百拇医药
    分析以上病例,患者正气抗邪的能力是顽强的,被不断地打击,还在“屡败屡战”,但是医生和患者多不能正确地识别“发热”的价值。当最后在保证安全、精神好的前提下允许正气“发热”驱邪外出的时候,正气把“发热”的能力发挥到几乎极致,逐渐“热”到42℃,把该驱散的邪气都散出去了。因为邪导致的不通都在持续的“热”的状态中变通了,于是不必再正邪交争,于是反复发作的“发热”、输液的恶性循环也就结束了。

    促使笔者把对于“发热”的思考写下来的是一个患者的遭遇。某患者,女,31岁,银屑病皮损以头顶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和自我生活习惯的调整,全身皮损已渐渐退去,出汗、精神也都很好。在自我判断很好,自行停药2个多月的时候(在治疗效果很好的时候,即使停药,也应该定期去找医生,让医生不断地对于自身的生活习惯调整做出指导),突然与笔者联系,说不久前“发热”到39℃,然后去输液(用消炎药),感冒“减轻”,接下来头顶又出现皮损,躯干、四肢也出现很多小红点……甚为惋惜。笔者反复强调慎用凉药,其中重点强调要慎用消炎药;同时,笔者也反复强调过不是感冒引起银屑病的复发和加重,而是感冒误治容易诱发、加重银屑病。笔者还说过,“发热”功能的回复实际是身体抗邪能力恢复的一个好现象,可以把在表之邪“热”通了,对于银屑病有治疗作用。
, http://www.100md.com
    前车之鉴,希望其他患者不要重蹈覆辙!

    适度地“发热”,对于汗的正常和在表之邪的祛除都是有利的,对于保持健康是有益的,千万不可误治、压制。只要以安全为前提,退热和消炎的药物尽可能不用。 (张英栋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银屑病与汗(33) 人类应该珍视出汗

    银屑病与汗(33)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曹东义教授提出:“在猿人时期,皮肤的角化层较厚,全身密布着保暖的密毛,而汗腺远不如现代人发达……随着猿人的直立行走,用手劳动的日渐增多,要求身体的肌肉、血液循环和皮肤汗腺等器官,产生相应的变化。尤其是在几百万年间……气温偏高的条件下,劳作使人体经常产生过量的热,需要快速放散。……寒冷时古人又学会了穴居、烤火、穿兽皮树叶,靠密毛厚皮保暖似乎已经不太必要。“用进废退”的结果,使人皮肤变薄,密毛大部退化,而与体温调节有关的汗腺、皮脂腺却发达起来了(严健民《中国医学起源新论》)。”
, 百拇医药
    吴汝康《人类发展史》中说:“一个人有二百到五百余万条汗腺,这是任何猿、猴所不及的”。作为人,作为已经经过千百万年进化的人类,每一个人作为人类的一份子都应该骄傲,应该珍视我们的身体本身拥有的功能,而这些功能是很多别的动物所不具备的。对于这点,曹东义教授说过以下的话:“皮肤与汗腺的进化,是人类由相对变温的古猿,变成相对恒温的新人的必要条件……由于(其他)动物没有多少(像人类那样成熟的)汗腺,所以用小白鼠、猿猴,永远也做不成人类的自汗、盗汗、战汗、绝汗、脱汗、里热汗出、潮热汗出的动物模型。……很多动物汗腺不发达,与人体没有可比性。当年我曾经设想,做表证模型,因此而放手。”

    曹东义教授指出的动物无法做汗法治疗的实验,应该是汗法在当前没有受到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在人类成长的历史中,无数的先人已经代替小白鼠做了无数的汗法实验,这不比用小白鼠做实验的方法更可靠吗?

    医学说到底是人类医学
, 百拇医药
    利用小白鼠来做实验的方法,是途径,而不是目的。但很多时候,在西方实验医学的冲击下,在对所谓现代“科学”方法的附庸中,医学研究者忘记了研究医学的目的是什么。这也就是20世纪末国际上14个国家提出了《医学的目的再审查》的原因。

    西方实验科学的小白鼠的方法,无法来研究汗法。恰好说明汗法是人类医学所独有的课题,可以说,汗法是人类的专利。目前人类所拥有的汗腺,是人类的祖先为了更好地适应大自然,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才成就的,我们不应该感到庆幸,进而重视它,积极地利用它,珍惜这种人类独有的功能吗?

    可以说,人类医学对于汗法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关系到银屑病的治疗的进展。并且汗法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一个疾病上,对于人类的健康,它将具有普遍的意义。希望这一点尽早成为医学研究者的共识。 (张英栋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 http://www.100md.com
    银屑病与汗(34) 汗出可遍身的现代科学依据

    银屑病与汗(34)

    “遍身微汗”是笔者首倡的广汗法的治疗目标。对于“微汗”的原则质疑不多,但是对于“遍身”,一些医者和患者却因为自身某些部位不会出汗而产生了怀疑,诸如:下半身会出汗吗?小腿前面也会有汗吗?手背上也能汗出吗?头顶也会有汗出吗?……

    为了给大家一个更明确的答案,笔者翻阅了《现在皮肤病学基础》(2010年第2版),以下是此书中一些内容的汇总,希望大家从中能找出汗出可“遍身”的答案。

    1.外泌汗腺(以往曾称为小汗腺,本文中仍按习惯称为小汗腺),因为其结构上具有腺管,可以直接将分泌的腺体排出,因此,现在以外泌汗腺命名。外泌汗腺在胚胎期仅存在于一般哺乳动物的足底,从种系发生的观点看,在人类除掌跖部位以外,其他部位存在的小汗腺均是以后进化发生的。
, http://www.100md.com
    2.小汗腺遍布全身绝大部分的皮肤中,除了口唇、鼓膜、指床、乳头、包皮内面、龟头、小阴唇和阴蒂等极少部位外其他部位均有。手掌、足跖和腋窝小汗腺最多,其次为头皮,躯干和四肢的皮肤,屈侧比伸侧多。成人皮肤上的小汗腺200万~ 500万个,平均每平方厘米有143~339个,它因人种、年龄、性别及部位等有所不同。

    3.小汗腺按其生理活动状态可分为活动状态小汗腺及休息状态小汗腺。在室温条件下,只有少数小汗腺有分泌活动,多数处于休息状态。当外界温度升高到32℃以上时,活动状态小汗腺增加。身体各部位活动状态小汗腺的数目是不一致的。如气温高于临界水平(31℃~32℃)时,则全身皮肤可见到或多或少的突然出汗,称为显性出汗。当气温低于临界水平时,汗腺分泌只能在显微镜下可见,称为不显性出汗。后者肉眼看不见,这不仅是因为汗珠太小,而且由于“汗”刚出表皮即被蒸发。

    4.各部位汗腺的平均分泌量以躯干部为最强,头部、额面次之,四肢特别是掌跖处更弱。掌跖处汗腺密集而发汗量少。一般体部的汗腺为温热发汗,与体温调节有关。与体温调节无关的掌跖发汗相比,后者汗腺分布密集度小而发汗量大。
, http://www.100md.com
    5.除了外界气温的变化引起的出汗外,出汗还有精神性排汗(常发生在手脚心、手背、头面及颈部,其次在前臂、小腿及躯干)、由饮食辛辣、热烫食物引起的味觉性出汗(多发生于口周、鼻、面颈部及上胸部)等。我们可以应用多种手段配合以尽快达到“遍身微汗”的治疗目的。 (张英栋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银屑病与汗(34) 秋宜下与病宜汗

    银屑病与汗(34)

    《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开篇即云:“大法,秋宜下。”这与《内经》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处阴为收藏之意)的养生大法是一脉相承的。根据这个原则,在治疗有病的机体时,应该不违逆天的大趋势,尽量不用汗、吐的方法,特别是在为慢性病制定大法的时候,这点更应该给予足够的注意。
, 百拇医药
    “病宜汗”是笔者总结的对于银屑病的治疗大法。

    “下”与“汗”在治法上应该说是矛盾的,一者向下、向内,一者向上、向外。

    秋天应该如何治疗银屑病呢?特别是慢性银屑病需要较长时间服药者。是应该顺应天时遵循“秋宜下”,还是应该按照笔者总结出的治疗银屑病的规律服从“病宜汗”的原则呢?

    对于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的矛盾,我们需要深入的分析:

    “大法,秋宜下”,是说在秋天得病时尽量采取“下”的方法,要“下”的是邪,治疗的目的是邪去而“阴阳自和”(见于《伤寒论》58条),“表里实,津液自和”(见于《伤寒论》49条)。

    “病宜汗”,是说患银屑病的机体都存在出汗的障碍,治疗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方法达到“阴阳足,汗路通”的目标。
, http://www.100md.com
    “阴阳自和”、“表里实,津液自和”与“阴阳足,汗路通”并不存在矛盾。由此推出治法的“宜下”和要求患者的“宜汗”也是没有矛盾的。

    入秋后,笔者根据“大法,秋宜下”的治法原则,用方上更多地选用了柴胡类方、白虎汤、防风通圣丸方、龙胆泻肝丸方等具有“下”的作用的方剂,同时在对患者的医嘱中仍然强调需要综合调整达到遍身发热、“遍身微似有汗”的目标。以人为本,将“秋宜下”与“病宜汗”有机地融合在治疗策略中,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张英栋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银屑病与汗(35) “阳气内蒸而不骤泄”与“微似有汗”
, 百拇医药
    银屑病与汗(35)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云:“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文中强调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

    《金匮要略心典》解读此段的时候,云:“风、湿虽并为六淫之一,然风无形而湿有形,风气迅而湿气滞,值此雨淫湿胜之时,自有风易却而湿难除之弊,而又发之速而驱之过,宜其风去而湿不与俱去也。故欲湿之去者,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提出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的表象之机理——“阳气内蒸而不骤泄”。

    《内经》言“阳加于阴谓之汗”,是说阳气蒸化津液,化气从毛窍而出的正常状态。阳不亢烈,也不虚弱;阴不匮乏,也不泛滥。一切都在“中度(中规中矩之意)”的范围之内,适度的汗可以看做是人体正常的一种标志。
, 百拇医药
    如果身体一直保持这种正常状态,周而复始的话,邪气是没有机会侵入人体的。《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正气”,解释为“人体的正常秩序”,当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

    邪气着而为病,是以失去这种“人体的正常秩序”为前提的。治疗的目的,可以说就是恢复“人体的正常秩序”。这样的目的,不仅是在治病,同时也在保健和防病。

    如何能做到恢复“人体的正常秩序”呢?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着眼于阳气、正气。

    将目标定位于“阳气内蒸而不骤泄”,笔者认为是调整机体、长期愈病的重要法则。首先,“阳气内蒸”,意在让阳气变得充足,不断地在内部“充满流行”,充斥于体内,使邪气难于立足,并且正气不伤。其次,“不骤泄”,以“泄”提示“给邪出路”的同时,充分注意到了保护自身,不仅易去之邪、即使顽固缠绵之邪也缓缓地发到肌表,然后排出体外,这就是“不骤”的妙处。对于自身的气血来讲,“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达到的目的是“疏其血气令条达”的通,以不伤害自身、或者以最小的伤害为代价,把邪去掉,这种治疗完全符合不仅求有效、更求长效的治疗原则。
, http://www.100md.com
    “微似有汗”不仅出现于《金匮要略》风湿的治疗中,而且在《伤寒论》中桂枝汤方后“……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中也有体现。这样来看,“微似有汗”多代表的“阳气内蒸而不骤泄”的治疗大法是有普遍意义的。

    笔者所治的银屑病患者阴证居多,除了一部分初发的、播散的、发病急骤的可以在短期治愈外,大部分需要长期治疗,无论辨证属虚属实,“阳气内蒸而不骤泄”都会是不错的选择,将此思路与“遍身……微似有汗”的治疗目标结合起来,相信对广大医者和患者都会有所启发。 (张英栋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