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疗管理 > 医疗改革 > 信息
编号:12340011
“病有所医”为民众谋幸福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24日 中国医药报 2012.12.24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病有所医”作为一个政治目标提出来,说明中央政府对民生事业的重视与抱负。

    笔者认为,要巩固初步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病有所医”的内涵,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就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防——

    首先需要提高全社会的防病意识。这就需要对民众开展并加强健康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责任和义务向区域内的居民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基本的疾病预防知识,纠正社会上“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对于区域内的老年病患和慢性病患,要做好定期上门服务和体检的工作。充分利用健康档案,排查区域内的重点人群,如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及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并采取入户随访、家庭出诊等干预措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另外,还可建立“网络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网络医生=网络全科医生)制度,由专业的全科医生通过互联网,在线为人们提供健康咨询服务。这不但有助于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患病几率,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医难问题,并且增进医患间的沟通,降低就医费用,一举多得。
, http://www.100md.com
    治——

    民众一旦患病,一般都会去医院寻求治疗,特别是在有了医保的情况下。这也是目前医疗服务需求迅猛增长的原因。由于各地发展不均衡,患者不顾远路奔波,到大城市的大医院通宵排队挂号等现象还是很普遍。如何使“大病不出县”真正实现,让民众放心地在基层医院就医?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才。县级医院没有人才,也就没有技术,服务能力上不去,患者不来就医,仅有的医护人员也会出走,最终医院经营陷入困境。所以,要变目前的“鼓励医务人员到基层”为“吸引医务人员到基层”。如何吸引?靠待遇、收入!而且还要给予医务人员发展的空间,倘若连职称都没法在基层医院晋升,那么基层医院的人才终将会流失。只有留住了人才,“看病难”问题才能一步步得到缓解,医务人员和民众才会越来越幸福。

    投入——

    即加大政府投入。投入包括防治体系的投入和保障体系的投入。

    对防治体系的投入包括“防”和“治”两个系统。对前者要加大健康教育投入,提高民众预防疾病的意识;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改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对后者要加大对基层医院的硬件投入,改善医院的治疗环境和设备;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让他们有尊严地工作。
, 百拇医药
    在保障体系的投入上,要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实实在在地减少患者实际支付的医疗费用;结合商业保险,完善大病保障体系,建立大病救助制度。

    监管——

    有资金的投入,肯定不能少了监管。虽然加大政府投入可以减少医院的趋利行为,更加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但投进去的资金如何使用,是不是真正用在医院的建设和医务人员的价值体现上,怎样防止用于其他无关的花费上,是相关部门监管的重点。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做好对医疗机构不良行为的监察,规范医疗行为,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

    医改如今已步入深水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将是“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是破除“以药补医”,消除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制度等积弊的综合改革。各地正在对此项工作进行试点,希望能够有所突破,形成可以借鉴复制的经验。

    “病有所医”是政府的一种责任,一种承诺。广义的“病有所医”目前几近达到,接下来就要对“病有所医”进行完善和推进。

    (作者系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 百拇医药(廖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