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健康评论
编号:12526325
首部精神卫生法的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9日 健康时报
     经历27年长跑,《精神卫生法》从5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精神卫生法》,填补了精神卫生领域的法律空白。

    作为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的国家大法,它确立“自愿住院原则”,被认为将终结“被精神病”事件发生,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唤醒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精神健康问题长期以来被国人所忽视。多数人认为这只不过是“心灵感冒”。抑郁并不一定会导致抑郁症,焦虑也不是焦虑症,强迫并非是强迫症。负面情绪、精神“垃圾”如果长期得不到及时清理,任其堆积的话,精神健康真的会亮起“红灯”。针对我国6省市13177名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状态,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的调查显示: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状态的比例分别为25.60%、23.52%和1.58%。目前,我国1亿多精神障碍者中,约1600万人患有严重精神障碍。

    如此普遍的抑郁症,却长时间未被医生和患者本人发现。不认识,不敢正视,不知如何对待,特别是社会污名化,成为抑郁症治疗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抑郁症属于心病,“心病还要心药医”,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对心理疾患存在偏见,大多数人对此讳莫如深,排斥药物治疗,对精神专科避而远之。无形的社会压力极易使患者贻误治疗时机,并加重其心理负担,导致不良后果,甚至酿成悲剧。据统计,抑郁症患者到内科的就诊率为82%,到精神科就诊的仅为18%。

    “如果你明天死了,最大可能就是自杀。”这并非危言耸听。有些不明原因的自杀者可能生前已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只不过没被及时发现罢了。据统计,中国每年有20万人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占全球自杀者总数的1/5,其中80%患抑郁症。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影响现代人精神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正如尼葛洛帝所说的“数字化生存”,“宅男宅女”呆在家里当起了网虫,过度依赖网络。这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不健康的表现,一旦发展到“行为成瘾”的地步,容易导致强迫症。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长时间看微博刷微信,成了“微博控”或“微信控”。虚拟网络和现实生活的差异与冲突,加剧了个人与社会的隔离,长此以往,抑郁、烦躁等等不良的情绪滋生蔓延。而抑郁症是完全可以治愈和避免的。如果说“被精神病”是无奈的,那么对“心灵感冒”的忽视和不作为,“主动精神病”却是可悲的。

    炎炎夏日,心静自然凉。保持精神健康,首先掌握基本自我调适的方法,亲近大自然,多向亲友倾诉表达,必要时不排斥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从不良情绪的阴影中走出来,防患于未然。这也许是治疗“心灵感冒”最有效的“心灵鸡汤”。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百拇医药(南征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