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63329
怎样才能让中医科普深入人心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3903期
     怎样走好中医科普之路?中医专家马有度教授献身中医科普30年的感悟就是要做好“十要”:一要认识到位,感情充沛;二要传承发扬,提炼精华;三要重在实用,传授方法;四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五要讲究文采,启发兴趣;六要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七要典型展示,真人真事;八要区别对象,形式多样;九要衷中参西,西为中用;十要短小精悍,修改完善。这十要的核心就是,走好中医科普之路,务必提高对中医科普的认识,务必提升开展中医科普的能力。

    中医科普任重道远,它的历史使命,除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外,还在于破除封建迷信,弘扬科学精神,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由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国度,破除迷信,揭穿江湖游医骗子的种种欺诈伎俩和冒牌“养生专家”的误导,显得格外重要,否则拱手相让,其结果将是历史的倒退,百姓健康遭殃;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自我保健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对中医养生之道和“治未病”方法有着迫切的需求;第三,中医药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走向市场,走出国门,为群众所用,必须依靠中医药科普作为中介——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中医科普的重要。因此,国医大师邓铁涛道出了一句由衷之言——“中医学呼唤科普”。
, http://www.100md.com
    做好中医科普,首先要解决一个观念上的问题,即是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放在同等的位置,只有这样具有两翼的科学才能腾飞。在很长一段时间,从上到下,普遍存在着一种偏见,重科研,轻科普,不仅有人认为科研是大字辈的“大内科”,科普是小字辈的“小儿科”,甚至认为只有科研上不去的人才去搞科普,更有甚者认为搞科普是不务正业,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例如在“一要”中,马有度提出:“一个真正成熟的科学家,应该有两种高水平的著作,一种是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一种是高水平的科普著作。”国外研究生毕业,不少都要交两篇科学文章,一是学术论文,一是科普文章,以考核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普及能力。因此,真正懂行的人称科普作家是科技队伍中的“特种兵”,是什么都能干,善于打硬仗的人。从“治未病”的角度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上工”。

    那么,解决了对中医科普认识上的问题之后,然后就是如何提升中医科普能力。马有度在其后“九要”中做了十分精辟的论述,主要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中医科普要突出实用性。例如,马有度说:“所谓‘实’,就是要符合受众的实际情况,适合受众的实际需要;所谓‘用’,就是你传授的知识和方法要适合应用,受众学了之后,拿来就能用。换句话说,读者读了你的文章,听众听了你的讲座,观众收视了你的电视节目,不仅从中学到了自己实际需要的中医药知识,而且用得上,可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对于铺天盖地的中医药养生保健信息,群众不仅变得越来越实用,而且越来越实惠,他们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对我有用就行。所以它要求普及中医药知识时,必须切合群众养生保健实际,切合群众养生保健需求,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和防病治病密切相连,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一定要注重实用性。
, 百拇医药
    二是强调通俗性。通俗是中医药科普创作的重要方法,唯有通俗才能普及。这是因为,中医科普作品的对象非同学术论文,针对的是普通老百姓,属于外行人,所以一定要从专家的书斋里走出来,让大家都能读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对此,马有度认为,中医药科普创作有两个大忌:一忌教材翻版,二忌论文搬家。要把深奥的中医药知识浅显地表达出来,必须做到通俗,才能使外行人明白,也就是常说的深入浅出。在内容上要适应读者的需求和理解能力,切忌用过多的科学术语来说教,要多用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知识和比喻说明道理。在结构上,说理要清楚,主次要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规律,切忌故弄玄虚。在语言文字上,简明扼要,生动活泼,要善于用群众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举群众身边实实在在的例子,使读者感同身受,最容易理解,也最感兴趣。另外,中医药科普还要求区别对象,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三是讲究艺术性。科普作品,不仅姓“科”,而且姓“文”。作为传播中医药科普知识,既要通俗易懂,又要雅俗共赏,要有可读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读者,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其百看不厌,爱不释手,从而达到最佳普及效果。这就要求作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为提高趣味性,写中医药科普文章,要善于运用比喻,还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联系寓言典故,成语谚语,来解说医学道理,启发人深省,可使作品增添奇异的光彩。
, 百拇医药
    四是重视技巧性。中医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科普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去发掘金库,提炼精华,既要古为今用,又要西为中用,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中西互参,优势互补。写中医药科普文章,要短小精悍,长文章,报刊难采用,读者不喜欢,短文章,报刊常采用,读者也爱看,特别是属于“豆腐干”的千字文,大众尤其喜欢。写好千字文,马有度提出了“三精心”的要点。一要精心标题,常言道:“买书看书名,阅报看标题”。标题的锤炼,可以占到文章50%的效果,尤其是精彩的标题,可以迅速抓住读者,引起强烈的兴趣,使人们产生一读为快之感。二要精心写作,这是进行中医药科普创作的重点。他论述道:“古代文论中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值得我们借鉴。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小巧、俊美,像凤头一样;中心段落要充实、丰满,像猪肚一样;最后结尾要响亮、有力,像豹尾一样。三要精心修改,初稿完成后,最关键的一步就是修改。先读给亲友听,送给专家审,自己更要反复看,修改增删。正如马有度所说:“总而言之一句话: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百拇医药(宁蔚夏 四川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