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中药文化
编号:12457236
药王与“撮药”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20日 医药经济报
     在很多药店,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把医生开的处方放在柜台上,然后手持戥子,在药柜上一个个分开的小抽屉里撮药。熟练的老药工,一般只要在小格子里用手一撮,再用戥子一量,斤两八九不离十。这种过硬的本领来自于日积月累的撮药实践。

    提起撮药,里面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相传唐代药王孙思邈,除深研医术、行医疗疾之外,还经常外出采药。他不畏艰险,无论深山老林、悬崖峭壁还是河川峡谷,但凡有好药材,都会收入囊中。由于所采药材很多,其性味、功用又各不相同,为便于分类放置,以免使用时相互混杂,他特意做了一个围兜,并在围兜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每当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这样既方便装袋又易于区分,省去了许多麻烦。

    一次,孙思邈外出行医,来到一个村落,忽听得一阵狗叫,随后看见一位妇女躺在地上,小腿被狗咬伤,鲜血淋漓,嘴里不时发出“唉呀唉呀”痛苦的呻吟。他急忙从口袋里取出一种药,给她敷上,不一会儿,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便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火速赶来的丈夫见此情景,忙跪地而拜,以谢药王的救治之恩。就这样,孙思邈每次给病人诊完病,即从口袋里拿出药来,由于药物配伍不用很多,所以总是从小口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由此便有了“撮药”一词。

    后来人们开药店,也仿照孙思邈的办法,将药柜做成一个个格子的小抽屉,有的再隔成3~4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不同的药材,并在小抽屉外面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防止混淆。直至今日,病人到药店抓药,有的地方仍叫“撮药”。, 百拇医药(文 宁蔚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