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72426
吸收入血生物活性肽实乃毒素
http://www.100md.com 2013年5月31日 科学公园
     近日,胶原蛋白肽之争愈演愈烈,一方说吃胶原蛋白(肽)跟吃其他蛋白质一样,最终都会被消化成氨基酸才能吸收,只能给身体提供氨基酸营养。一方说多肽,特别是二肽三肽也能被吸收,而且找出国外实验依据,说血中能检测到多肽;这一方更有人说,能够更快的被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其中部分还能发挥各种生物效能。那么,让我们来问问我们的身体,看她怎么说。

    内环境稳态:现代生物医学认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为细胞外液,也称内环境。细胞外液占人体体液的20%,其中四分之三位于细胞组织间隙称为组织间液,另四分之一位于循环系统称血液。血液循环提供细胞外液各种物质的交换和平衡,共同维持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这就叫内环境稳态。人体通过系列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稳态,主要就是神经分泌系统,最终发挥效应的是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神经递质、激素、以及其他一些生物活性因子。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在体内也必须保持一个稳定的小范围幅度的波动,不足和增高都会造成内环境状态紊乱、正常生理过程的破坏,发生疾病。比如,甲状腺激素不足就是甲状腺功能低下,增高就是甲状腺功能亢进,都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 百拇医药
    具有与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同质同构的外源性物质,一旦进入体内同样能够发挥生理作用,比如我们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如果是正常生理状态下,这些外源性活性物质进入体内达到一定剂量,必然会打破身体原有的内环境稳态,比如服用外源性甲状腺素可以导致药物性甲亢,注射胰岛素可以引起低血糖反应等,这时这些外源性活性物质其实就是毒素。比如,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甲状腺肿大,医学上也叫毒性甲状腺肿。

    人体屏障内环境的稳态的维持除了需要系列调控机制外,还需要一个“隔离机制”,把内环境与外界隔离开来,就如同我们电脑的防火墙,这就是人体屏障。

    最大的人体屏障,也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就是皮肤,把人体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来。最著名的屏障是血脑屏障,因为人脑对于许多因素更为敏感,因此人体就在血液循环和脑系统之间构筑起一道特别屏障,防止脑毒性物质进入脑内,而其中很多都是人体内正常的、必须的生物活性物质,一旦进入脑内也就成为了毒素。
, 百拇医药
    胃肠屏障:人体另一个重要屏障就是胃肠屏障,主要是由胃肠道粘膜及其分泌的粘液和一些活性因子构成,将人体内环境与胃肠道隔离开来。

    胃肠道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吸收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毒性物质和食物残渣;另一个重要生理功能就是屏障功能。

    这种屏障体系又可以分为内在屏障即胃肠道内膜上皮细胞;外在屏障即胃肠道粘膜粘液和一些内分泌、旁分泌因子。

    胃肠屏障的作用胃肠屏障可以防止病原体和毒素物质进入体内。胃肠道将蛋白质消化为最基本单位的氨基酸才进行吸收也是这种屏障作用的表现之一。胃肠道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大都是主动的耗能过程,需要特异性转运载体的参与,这也就是说物质在胃肠道内吸收并非随机和任意的,这就在保证特异性物质被吸收同时毒素不被吸收。

    以蛋白质消化吸收为例,蛋白质进入胃内,胃液中胃蛋白酶原在盐酸作用下转化成胃蛋白酶,对于蛋白进行初步消化。进入小肠内后,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参与进来,很快地绝大多数蛋白质被分解成为单体氨基酸或2、3个氨基酸的短肽,被转运进入肠上皮细胞,而其中的短肽又在肠上皮细胞内2、3肽酶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为单体氨基酸,然后被转运进入血液。通常,长于4个氨基酸的肽不会被吸收。
, http://www.100md.com
    单体氨基酸不会有生物活性,这种彻底分解为代谢原料然后才吸收的过程也是胃肠屏障功能的一个重要部分。

    云无心等人强调,而且也找到一些实验证据来支持短肽、甚至更长一些的肽会被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国外也的确有很多机构在寻找研发生物活性肽。理论上讲,如果某些肽片段或许恰好与体内某些生物活性肽具有同质同构,也的确会同样具有生物活性,发挥生理或者药理作用。

    外源性活性物质就是进入体内毒素这是好事吗?绝对不是,因为这些外来的生物活性太进入体内,或者破坏了原本正常的内环境稳态,引发内环境的紊乱甚至导致发生疾病,因此这种有可能进入人体的生物活性肽就其作用来说只能是毒素。

    比如,大豆中的异黄酮、甘草中的类醛固酮物质(虽然不是肽类),的确可以被吸收进入血液发挥生物性作用,结果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毒副作用。

, http://www.100md.com     进入血液的蛋白质和肽类的另一种毒性就是可能存在的抗原性,能引发身体的过敏反应。

    胃肠道屏障是生物保护性机制之一目前用于临床的蛋白和肽类药物无非以下几种:

    补充不足,如胰岛素、人体白蛋白、人体免疫球蛋白,以及下丘脑、垂体分泌的几种促分泌激素等,而这些肽类、蛋白类药物都与人体内源性物质具有同质性,属于补充疗法。

    亚单位疫苗,利用病毒具有抗原性的蛋白成分亚单位制作疫苗,这属于异质性蛋白药物,产生过敏反应的可能性更高。

    抗体,针对某些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

    但是无论是哪一类情况,也只能是注射给药,口服给药一样难以逃过被分解的命运。有人解释为生物利用度低,这也没错,实质上,根本来说,是生物长期进化和自然选择的结果——胃肠屏障功能发挥作用,不允许生物活性物质进入体内来打破内环境稳态,没有这种屏障功能,生命可能难以维持和繁衍。
, 百拇医药
    所以,口服蛋白质除了为机体提供代谢原料以外,不可能有特别的养生、保健和药物治疗用途。

    假设,象云无心、朱毅等所说,短肽比氨基酸更容易、更快速被直接吸收进入血液,那么就意味着应该有大数量肽可以进入血液循环,而其中的某些肽类片段可以进入人体发挥生物活性作用。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食物中的蛋白质是以千百计,进过消化道蛋白酶分解后可以产生的肽类又何止千计,只要其中有极少数具有生物活性作用,那么我们体内的“热闹”景象会如何?

    第一类,外源性生物活性肽与原本存在的同质同构活性肽作用叠加,结果必然是功能亢进。第二类,如果这些生物活性肽与原来体内的生物活性物质相拮抗,那么就会导致原来这些物质的功能不足。这两类情况都会导致内环境稳态被打破。

    第三类,原本体内没有的生物活性肽,那么进入体内后,作用就是不可预知的,假设有的能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引起血压的改变,那么一会血管扩张——脸怎么红了;一会有引起血管收缩——脸怎么白了,……这谁啊,杨子荣独闯威虎山?

    第四类,如果同时有多种生物活性肽进入体内一起发挥不可预期的“生理作用”??——谁来说说,将会是怎样的一种“热闹”。

    所以说,所谓通过消化吸收进入血液的多肽实际是只能是痕量的,不足以发挥任何生物效应。如果真的大量吸收,还能表现出生物活性,那我们人体就要大乱套了。

    转载自健康中国人网, http://www.100md.com(挣脱枷锁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