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健康新闻
编号:12380024
深圳老年保健品市场乱象丛生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10日 老年日报
     近日,深圳市罗湖法院审理了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涉案金额高达4亿多元人民币。涉案公司为一家保健品公司,该公司以宣传保健为名,提供免费体检为幌子,派出员工到公园、花园小区等公共场所将老年人带至该公司办公地点进行免费体检,推销其保健食品,并以办理公司的消费卡成为会员后,投资可获得年息20%~30%的高额回报为诱饵,骗取老人家的钱财,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其在深圳活动6年,骗得的钱财差不多是个天文数字,直到该案被查处曝光,不少老年人才幡然醒悟,惊呼“棺材本”都被骗光。

    据相关业内人士介绍,目前老年人保健品市场存在三大乱象,不仅影响该行业的健康发展,也给监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乱象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根据中消协的统计显示,保健类产品的投诉中,超过半数是反映保健产品质量和虚假广告方面的问题。“效果好不好,用过才知道”这是保健品推销员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然而等消费者真正购买使用却无效果之后,受骗已是既成事实。据笔者走访深圳部分社区得知,一旦保健品使用之后无效,销售方会以各种理由搪塞,如疗程不够仍需继续服用、个人体质问题导致效果不够明显、没有严格参照服用方法、忽略了疗程中的各种禁忌等。更有甚者,想要去理论之时却发现服务点已经撤销。保健品质量问题广受诟病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该行业缺乏普遍适用的标准,各企业按照各自的配方生产,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非法添加的情况亦时有发生。同时监管工作也因为没有统一评判的标准,有着极大的工作量和难度。

    乱象二:广告宣传夸大其词。“高血压不吃药降压又稳压”、“不吃降糖药也能治愈几十年的糖尿病”,诸如此类的保健品广告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层出不穷,辅以“吸收率”、“沉积率”、“使用率”、“治愈率”等名词混淆视听,消费者不明就里,往往容易被忽悠上当。无良商家通过承诺产品功效、肆意虚假或夸大宣传等方式误导消费者,混淆了保健食品的真实含义,使消费者错将保健品当药品,花费了钱财事小,甚至因此耽误正确有效的治疗。深圳市药监局方面表示:保健食品不是药品,而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它不能治疗疾病,更不能代替药品。且保健食品只能宣传具有调节机体功能,凡是声称能治疗疾病的,不可轻信。

    乱象三:行骗手段花样百出。在老年人经常活动的场所如公园、社区、广场等,常能看到“专家”义诊、免费体检等活动,当然有不少是政府、社区、医院等组织的正规活动,但保健品商家也往往以此为伪装,通过危言耸听、好言提醒等手段诱导消费。此外“老病号”现身说法,声称服用了某保健品,多年的高血压、糖尿病、失眠症、脑血栓、冠心病等有了明显改善等行骗方式也屡见不鲜。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检验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部门不得以广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深圳市药监局方面介绍,商家在对保健品的宣传广告中,如有上述部门对保健品作出推荐,那必定是假冒宣传。

    张亮 傅江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