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 端午节
编号:12491368
端午时节话养生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28日 《中国之韵》
    

    

    文/苑洪琪 图/故宫博物院 俞悦 CFP 编辑/胡敏

    2013年6月12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人传统的端午佳节。西晋人周处作《风土记》云:“端者始也,正也。”端午即正午,指天空中的太阳位置而言,又南朝梁宗懔(音同“凛”,lǐn)《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俗称恶月”,由此,衍生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避五毒、喝雄黄酒等一系列节日习俗。端午节正处春夏之交,天气渐热,此时防止疫病、安然度夏成为头等大事。
, 百拇医药
    古人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粽子是端午节的时令美食,现代科学分析,江米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及淀粉等,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总的来说,粽子有清热除烦、助脾开胃的作用,特别适合初夏食用。

    九子粽争新

    关于粽子的名称,在西晋人周处写的《风土记》中曾记载:“古人以菰(音同‘孤’,gū)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有“粽子”或“角黍”之称。菰叶是江南水生植物的叶子,果实即菰米。菰叶宽大,包上黍(即黄米)蒸熟,有特殊的清香味。在当时,粽子并不是节日食品,仅仅是民间普通食品。
, 百拇医药
    唐宋时期,粽子逐渐成为端午应节食品。每到端午前,唐代都城长安街市上就有专卖粽子的店铺。这时的粽子在制作和外形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史书记载,有似金的黄粘米粽,有白如玉的糯米粽,有的在米中还夹杂红枣、板栗、胡桃、赤豆或各种果仁作馅心。粽子除用芦苇叶、竹叶包裹外,还用各种丝线和草索捆扎成锥形、菱形、百索形。这些精工细做的粽子,不仅是民间馈赠亲友的礼品,还倍受宫廷帝王的珍视。

    唐代宫廷每到端午节前,总要赶制一批粽子和粉团酬节。在食粽子前,还要举行“射粽”的娱乐活动。将粉团盛在一只大金盘中,让妃、嫔、宫女们用角质的小弓张箭去射,谁射中了,就赏给谁吃。唐韦巨源著《食谱》中提到,长安有一种“蜂蜜凉粽子”,由唐代“烧尾宴”上的“赐绯含香粽”演化而来,粽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凉甜芳香、泌人肺腑。

    唐代还有一种九子粽,是把九个粽子穿成一串,大小不一且形状各异,其中大的在上,小的在下,造型非常好看,而且一定要用九种颜色的丝绳,扎成五彩缤纷的效果。唐玄宗品尝之后,被其色、香、味、形所吸引,吟出了“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诗句。
, http://www.100md.com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此时,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百果第一枝

    端午节除吃粽子外,时令水果也纷纷上市,号称“百果第一枝”的乔木果实——樱桃,色泽红艳光洁,玲珑如玛瑙宝石一样,味道甘甜而微酸,让人食欲大增。樱桃能“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值得一提的是,樱桃含铁量丰富,可预防、改善缺铁性贫血,帮助身体排除毒素,对肾脏的排毒颇具功效。

    桑葚也是端午节令水果。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桑葚味酸,性微寒,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补血滋阴、生津止渴、润肠燥、明目安神、利关节、去风湿、解酒等功效,主治阴血不足而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烦躁失眠、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消渴口干、大便干结等症状,在《中国大药典》、《本草拾遗》、《滇南本草》、《唐本草》等医学典籍中,均记载有桑葚的防病保健功能。

    春季未过,夏天悄然而至。夏季天气炎热,很容易产生烦躁情绪,此时保持平和的心态及愉悦心情,有益于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缓新陈代谢、减轻躁热感。为此,仲夏临风乘水,去污涤垢,祓除不祥,避疫采药,轻松度夏是最好的选择。为此,屋前插艾草、佩戴香包能驱邪解毒,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祈望避邪,让自己不生病,自有它的医理。,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