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健康新生活
编号:12491614
别让网络测验误导心理 别当网络谣言的传播者
http://www.100md.com 2013年8月27日 生命时报
别当网络谣言的传播者(热点聚焦)

     网络谣言也是健康大敌(社评)

    网络在带给人们无穷便利的同时,也成为谣言传播的载体、导体,而且这种谣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造成的危害也大得多。

    五花八门的网络谣言杀伤力巨大,轻则令庸人自扰,重则造成社会恐慌,甚至闹出人命。如今对于社会、政治领域的网络谣言危害,人们已普遍具有较清醒的认识,而健康领域的网络谣言,给社会和人们所造成的威胁、危险,同样不容忽视。

    比如,网络上流传的许多未经科学验证的治疗方法,如“自我透析”、“几块钱治大病”等,或以偏概全,或牵强附会,有些甚至完全是向隅虚构,在传播者看来,或不过一句笑话,可就听信者而言,一旦误听误信,就可能给自己或家人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一些听上去耸人听闻,却经不起科学推敲的网络谣言,如“某人喝醉苏醒后发现身在浴盆中一只肾已不见”、“有人到处拿针头扎人谁被扎上就会感染艾滋病”等等,隔三岔五就会改头换面,重新出现,且总能让一部分人深信不疑。这类网络谣言打着“关注社会”、“关注健康”的幌子,实际上却起着制造社会恐慌、影响人们精神健康的恶劣作用。
, http://www.100md.com
    还有些网络谣言,看上去似乎“人畜无害”,是再正常不过的“健康常识”,内容或是食品、药品推介,或是五花八门的食物、药物摄入和搭配禁忌,其特点是真话和假话相互掺杂,虚虚实实,用真话掩饰假话,从而起到兜售假话、取信于人的目的。

    更有一些涉及健康、卫生的话题因公众普遍关注,成为议论的焦点、热点,并被网络谣言编造者所觊觎。这些人通过编造、散发网络谣言,达到控制讨论、引导社会情绪向有利于己方向发展的目的,如“母乳喂养”、“转基因食品”等健康话题的讨论,便不时被各路网络谣言所误导、污染。

    网络谣言编造者们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带有商业目的,即通过传播健康谣言,兜售自己或委托人的商品,同时打击竞争对手的信誉;有的带有社会目的,通过传播健康谣言营造社会恐慌,达到宣泄积怨、报复社会的目标;还有些则仅仅出于恶作剧或一时兴起,目的是制造轰动,吸引眼球;更有些听到、看到网络谣言的人,或因跟风,或本身对谣言深信不疑,扮演了网络谣言的传声筒、扩音器和中转站的作用。
, 百拇医药
    动机虽然不同,危害却无二致,网络谣言是健康的大敌,小到饮食男女,大到社会安定,都无时无刻处于各种网络谣言的威胁下。

    各种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传播者,轻则违反社会公德,重则涉及违法、犯罪,理应受到严惩。但长期以来,中国对网络谣言的“更新换代”认识不到位,法律法规跟进配套不力,从而令网络造谣、传谣者成本偏低,其中不少人抱着“传播成功一本万利,即便出事也没啥大不了”的侥幸心理,一次又一次地铤而走险,并屡教不改。

    针对此,必须从法律、法规的层面加强对涉及健康领域网络谣言的处罚、打击力度,令有意作奸犯科者知所戒惧。同时,应加强健康常识的科普宣传力度,传播正确的健康、卫生知识,从而让更多人成为可让谣言“到此止步”的智者。▲

    
, http://www.100md.com
    七成人网上求医,安全堪忧(最新健康民调)

    几句话判断病情 卖药的多没资质

    如今在网上求医问药成了一种趋势,但网上所售药品的质量和医师的资质却无法保证。今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安全监管司司长李国庆曾表示,网上求医问药火暴的背后是严重的安全问题,据统计,网上药店销售的药品80%都有问题。

    8月22日,《生命时报》与新浪网健康频道、搜狐网健康频道和39健康网联合推出了“您会在网上寻医问药吗?”的网络调查,截至26日上午9时,共有1377人参与投票,受调查者中,七成以上都有过在网上寻医问药的经历;四成左右的网民表示在网上寻医问药就是为了图方便,少数网友是为了节省开支;网上咨询病情或买药的人选择去在线就医咨询类网站的达到30%,而只有10%的网民选择医院官方网站。超过六成的网民认为网上寻医问药对治病有一定帮助,但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麻烦较多,其中“夸大病情”、“问诊期间反复推销药品”和“发生误诊,耽误治疗”分别排在前三位。
, 百拇医药
    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认为,通过这三家网站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人们上网求医问药多是图便捷或省钱。网络求医的人数增多说明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比以往提高不少,但网络求医诊疗不比医院,在医院,医生看病不仅需要和患者面对面交流,还要借助于各种医疗仪器,而在网上仅凭几句话很难诊断病情。据孙忠实介绍,现在许多网络医疗咨询平台都是以看病为幌子,实际在推销自己的药品甚至保健品,孙忠实提醒,网络求医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

    “我个人是不支持在网上买药的。”孙忠实说。目前药监局认证的网络药店还很少,不少属于违规运营。药品是特殊商品,它不像其他商品,一旦用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孙忠实认为,在实体店买药比较保险,因为在药店,可以由药师作指导,告诉患者如何选择,如何储存药物。而网上药店连资质都难确认,药品的质量也就更难保证了。

    国家药监局食品安全监督司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要做到对网络在线看病和网络药店的有力监管还有难度,主要原因是对经营者不易查实,不管是在线诊疗还是网络售药都存在非法行医或没有药品销售资质的问题。要杜绝这些问题,除了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完善体制外,还需要广大网民和患者朋友共同监督,一旦发现违法售药或资质不健全的就医网站,就及时举报,为规范和安全的网络就医环境共同努力。▲ (徐焱)
, http://www.100md.com
    

    别让网络测验误导心理

    现在网上有很多“心理测验”,如“你有抑郁症吗”、“你是花心的人吗”。它们与正规心理测验相比缺乏科学性,充其量起到让人开怀一笑的效果。但网络心理测验的泛滥可能会引发人们的认识误区。

    近期,我的一些来访者一进门就给自己贴上“强迫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的标签,形成特定的自我印象,如“我将会成为一个剩女”,其中不乏被网络测验误导的。

    正规心理测验源于较成熟的心理学理论,经过一套科学的编制过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财力,而趣味心理测验更多是凭空想象。即便能在网上找到正规心理量表,也可能因复制粘贴产生诸多谬误。因此,如果觉得自己需要借助正规心理测验时,最好去精神专科医院或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才能获得科学的测验和正确的处理。▲ (福建闽江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廖友国)
, http://www.100md.com
    

    别当网络谣言的传播者(热点聚焦)

    转发前问个为什么 只传播自己知道的

    最近,网络推手“秦火火”彻底火了,只是他成名的方式跟预想不一样——因长期在网上造谣传谣被刑拘。连日来,国家重拳打击网络谣言,并将网络“大谣”们造谣传谣的低劣手段公之于众。

    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统计,仅2012年3月,有关部门清理的各类网络谣言就高达21万余条,微博是谣言重灾区。法制网调查显示,2012年的网络谣言中,51.7%源自微博。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抽样调查发现,微博传谣比例占28%,其次为论坛。
, 百拇医药
    什么时期都有谣言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张侃说,谣言存在于任何社会及社会发展阶段。由于人们总会在某些领域一知半解,对某些事物有理解偏差,就产生了“谣”。

    在古代,“谣”本指“谣谚”,如民谣、童谣等,是民间的诉求方式,如诗经中的“风”,如今是国学经典。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谣言逐渐演变,开始为政治、经济等服务。如二战时期,英国和德国之间多次使用谣言打击敌国民众的心理。如今谣言大致分两类:一是毫无事实或科学依据的信息,发布者或传播者往往信口而来,没有事实或科学依据;二是“谣诼”,带有主观恶意,并有诋毁、诬蔑的性质。

    网上传谣责任小、获益大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导师张学新说,谣言传得火与心理原因息息相关。
, http://www.100md.com
    首先,网络推手和网络红人的出现推动了谣言的传播。他们怀着争名逐利的目的,把道德抛诸脑后,不惜尝试一切炒作手段。由于网络言论具有随意性强的特点,即便发表了不恰当或不准确的言论,发言者只需修改或删除,就可弥补错误。加上法律对造谣者处罚过轻,降低了造谣传谣的成本和代价。

    其次,谣言和不实信息能满足网络受众的不同心理需要。其一,谣言能告诉大家许多事实的“真相”,给人安全感;其二,谣言可供无聊的人找乐子,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如“秦火火”说的“李双江之子非亲生”等;其三,不少谣言能让人们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如“动车事故中意大利遇难者获赔三千万欧元”的谣言让一些人“恍然大悟”:原来社会如此不公正,怪不得我生活得如此艰难;其四,一些低级可笑的谣言能给人心理安慰,如“转发本微博能获得好运”等。

    最后,当下流行的自媒体让志趣相投的人组成圈子,大家看法大都一致,对彼此言论更信服,使信息传播达到心理“共振”效果。信息量大,不少人走马观花,看到的东西没经过大脑就随手转发,在“旁观者效应”的支配下,抱着随意、不负责任的心态,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 百拇医药
    不知不懂就不传播

    张侃说,没有事实或科学依据的谣言会误导公众,混淆视听,危害社会。如许多五花八门、未经求证的“健康常识”可能威胁公众身体健康。许多耸人听闻的谣言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公众恐慌,对人的心理发展和道德建设造成伤害。例如,几十年来,“雷锋精神”一直是国人的骄傲,“秦火火”对雷锋的诋毁和污蔑不仅引起人们的质疑和愤怒,更损害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影响其成长。打击此类谣言,才能净化网络风气,重塑社会道德。

    抵制网络谣言,要做到让谣言止于智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只传自己知道的。张侃建议,在微博上发言要慎重,在自己熟知的领域做一个好的传播者;面对不了解的话题,要多提问、多思考、少发言。作为一个粉丝量高达97万的“大V”,张侃的微博言论非常严谨。对心理学话题,张侃的老本行,他会用数据和理论对不科学之处加以质疑或一针见血地指出。对其他领域话题,张侃会对可疑之处提出一系列逻辑清晰的质询,让关注他微博的人都能随之思考。这种严谨、思路清晰的作风值得我们每个信息传播者借鉴。
, http://www.100md.com
    张侃最后呼吁,政府要做最大的智者。想让不负责任的言论少一些,需要国家先行一步。在任何领域因言论不当造成社会恐慌、伤害性事件等恶果,有关部门都应追究造谣者的责任。▲ (王黎洋)

    

    网络医疗搜索真坑人(热点聚焦)

    美国调查显示,网络90%的医学信息有一定错误

    国内搜索网站竞价排名,严重影响患者正确就医

    上网搜索诊病,并因此深受其害的大有人在,作家六六就在近日被坑了一回。明明是普通的肾结石,按照百度搜索给出的信息,竟将结论指向了膀胱癌。如此离谱的错误并非偶然,也并非只有国内如此。俄罗斯“医学论坛”新闻网6月2日的报道称,美国医生曾随机选取维基百科(类似国内百度百科)上数百篇医学文章,经研究发现,其中有90%的医学信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 百拇医药
    根据网络信息诊病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做法,但其中的风险究竟有多大,网络搜索诊病又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围绕该话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男科主任郭军,以及北京市律师协会民法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志华进行了探讨。

    《生命时报》:您在出诊过程中是否碰到过因为在网上搜索诊病,导致病情延误的例子?您认为其危害性主要包括哪些?

    郭军:临床上这样的患者很多,大部分是年轻人,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了。跟其他很多科室不同,男科涉及的很多病,比如阳痿、前列腺问题等,都被认为是不能摆到台面上来说的,所以靠网络搜索,自行判断病情的人相对更多,受害的也更多。比如,得了前列腺炎,本来不治也没什么大问题,可他们偏偏去网上搜索病情、找医院,结果花了十几二十万进去也没治好。我觉得,这种做法最大的危害是延误病情,同时,会让患者压力倍增,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 百拇医药     《生命时报》:网络搜索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郭军:首先是网上信息的准确性比较差,容易误导;其次,类似百度这样的搜索网站存在竞价排名问题,无论是不是规范的医院,给钱多的就排在前面,这会让患者更难辨别真伪,容易被指引到不正规的医院进行不正规治疗。

    钮文异:除了网络本身存在的信息错误问题,患者自身健康素养不足也是造成网络诊病风险大增的原因之一。不少患者不具备在大量真假信息中进行判断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盲信和错信的结果。

    《生命时报》:您怎么看待大众医疗搜索问诊?

    陈志华:我认为,网络搜索本身没有问题,甚至还是应该鼓励的,因为这对认识疾病、增加医学常识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过去没有网络时,对疾病、健康非常关注的人可能会去图书馆、书店,通过查书来获得医学知识;现在有了网络,人们能够更便捷地查询相关资料,这与当年查书的目的是一样的。不仅如此,如今的看病难问题一直没得到妥善的解决,从挂号、候诊到缴费、检查,耗费时间长、精力多,因此,人们也会更倾向于求助极为方便的网络诊断。
, http://www.100md.com
    但由于网上的信息准确性不高,包括百度百科在内都不是很可靠,在肯定这种方式的同时,需要确定一个原则,那就是网络搜索不能诊病治病。毕竟,人的机体是复杂的,看病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便从医学院毕业的医生也需要书本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诊病,完全不是根据化验单结果,在网上搜索就能诊断的。

    钮文异:我认为,医疗搜索有存在的价值,它不能诊病,但可以提供一条比较靠谱的就诊路线。比如,我自己也会在网上搜索信息,然后判断哪些信息的来源是可靠的,症状大概有几种可能,去哪个科室、哪家医院看病最好,这会让就诊变得更有针对性。

    《生命时报》:应该如何规范网络搜索,降低医疗搜索的风险?

    郭军:首先应该从法律层面进行规范,建立准入制,对信息的发布进行管控。作为商家,不是不能求利益,但不能完全将看病商品化,只顾利益,不顾患者的权利。

    陈志华:各部门的监管也非常重要,比如网络竞价排名、夸大宣传等,都应该受到广告监管部门的严格控制。

    钮文异:靠网络监管所有的虚假信息并不太容易,所以,加大公众的医学知识科普非常重要,这也是堵住医疗搜索漏洞的一个环节。比如,老百姓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能判断网上搜出的医院、医生是不是靠谱的;如果拿不定主意,知道去国家卫生部门或当地卫生局的官方网站查询;确定医院或医生值得信任后,懂得看病还是需要去医院就诊;如果更进一步,可以找到医生的微信或微博,在网上先咨询是否需要就诊治疗。这不仅能降低受骗和延误病情的几率,还有助于找到最便捷、有效的就医途径。▲ (张 芳)

    ,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