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心理透视
编号:12469504
母与子都要心理断奶 男人心里的幼稚病 中国妈妈管得太严
http://www.100md.com 2013年9月6日 生命时报
男人没闯劲,拖社会后腿(国人心理透视)
中国妈妈管得太严(国人心理透视)
男人心里的幼稚病(国人心理透视)
母与子都要“心理断奶”(国人心理透视)

     母与子都要“心理断奶”(国人心理透视)

    当前国人心理问题系列报道之五

    王玉凤,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原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儿童研究室原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内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研究带头人

    近日,一部名为《断奶》的电视剧引起我的兴趣。剧中的80后小夫妻工作能力强却不懂做家务,就像没有“断奶”的大孩子。双方父母一边抱怨子女缺乏自理能力,一边事无巨细地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引发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心理“脐带”难舍难分

    这其实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对家长来说,学习要管,生活要管,工作也要管;对孩子来说,上学被陪读,工作被陪住,相亲被陪“审”。亲子间似乎总有一根割不断的隐形“脐带”,一旦分隔太远,双方都会不适应。
, 百拇医药
    幼儿园里,很多刚入园的小朋友又哭又闹地找妈妈,家长在墙外伤心流泪,担心宝贝吃不好、被欺负。还有越来越多的父母追随孩子到陌生的城市租房陪读,随时照顾起居并给予精神支持。去年9月,一名18岁的沈阳男孩因母亲不能到外地陪读,决定退学再考本市的大学。出国留学,一位“不放心”的妈妈手写20多页“妈妈寄语”,教孩子如何交往、照顾自己等。可孩子刚到国外3天,就因不适应上学路途远而要求回国。

    “分离焦虑”,成为摆在父母和孩子面前的一道难关。据统计,每年有5%的大学新生因不适应环境而退学。浙江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新生家长希望每周了解孩子近况,约30%的家长希望每天了解。为限制“送学潮”,2009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决定给独自来校报到的新生发放100元“红包”以示鼓励。今年也有不少大学拉起“家长止步”线,要求学生独立办理入学手续。

    过度依赖诱发“心病”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离别中成长和成熟。幼年离开母亲的怀抱,开始探索世界;童年离开家人的呵护,逐渐发展自我;青年离开长辈的指点,构建独立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任何一方过度依赖,就可能出现心理不适应,甚至诱发焦虑、抑郁。
, 百拇医药
    包办太多剥夺个性。中国父母溺爱孩子是出了名的,被社会学家形容为“直升机父母”——随时在孩子“上空”盘旋,有需要立即补给,有困难随时出面。如此“全方位”的保护下,孩子的独立人格难有机会得到发展,一旦环境改变,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

    压力太大不愿面对。当今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人们面临空前的心理压力和社会适应问题。面对生存压力,很多缺乏人生阅历和经验的年轻人感到恐慌,难以应付。特别是从小一帆风顺的“80后”、“90后”,因缺乏必要的挫折和磨难教育,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寻求家长的“保护伞”。

    寄托太深难以自拔。孩子承担着很多父母一生的期望,是最重要的心灵寄托。从生儿育女开始,他们生活中的一切喜怒哀乐都与孩子密切相关。当孩子离开家乡甚至走出国门后,家长面临空巢,一时找不到替代的兴趣点,对未来无所适从,内心空虚、寂寞,惶惶不可终日。

    “断奶”把握三个关键期
, 百拇医药
    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聪明的父母要主动与孩子分离,促进孩子人格成长,自己适应角色转换,双方都拥有独立但相互关爱依存的生活。如果没打好心理基础,孩子一生都可能敏感、脆弱。想顺利“断奶”,要重视以下几个关键期。

    1.入托时“放心”。上托儿所、幼儿园是家长和孩子经历的第一次“分离”。家长要相信和肯定孩子的能力。事先有意识地和他们玩捉迷藏游戏,让孩子把眼睛蒙起来,适应大人消失的感觉,培养独立能力。参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训练孩子吃饭、穿衣等生活技能。既让孩子养成习惯,也让家长放心。有条件的家长可在入学前与孩子参加“亲子班”,逐渐缩短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实现自然过渡。

    2.上大学时“放手”。此时“断奶”困难,主要源自家长事事包办。对此,家长要改变自我认知,告诉自己孩子长大总会“飞”走,给他们创造足够的发展空间,才能使其得到锻炼。还需利用相对空闲的时间,重新调整夫妻角色,找到新的兴趣点,比如外出旅行、健身锻炼等,或把更多的精力投身于事业。
, http://www.100md.com
    3.成家时“放飞”。子女组建新家庭,可以说是“依赖”和“摆脱依赖”之间的博弈。父母的照顾让人依恋,可孩子不得不自己面对生活琐事。婚前,父母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孩子,婚后则保持“远观”即可。就像学车一样,在孩子踏进驾驶室之前把他教好,等他握上方向盘之后就不要一直指点,否则车子可能摇晃不稳,甚至出意外。▲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暨第六医院教授 王玉凤)

    

    男人心里的幼稚病(国人心理透视)

    总是讲“我妈说” 被人批“没担当”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测评部主任 肖震宇
, 百拇医药
    有些男人学生时代跟老师对着干,让父母哀叹他们“总也长不大”;组建家庭却当不了家,婆媳矛盾调解不了,被妻子数落“不成熟”;生儿育女后还把“我妈说”、挂在嘴边,缺乏主见,像个小孩。

    现代社会,男人里的啃老族、胆小鬼越来越多,让许多女人觉得自己越来越像条“汉子”。一家大型婚恋机构调查显示,70%的未婚女性对男友不满,原因有“性格软弱”、“没有担当”等。男人长不大,原因大致有4点。

    母亲溺爱或太强势。中国家庭教育模式讲究“严父慈母”,父亲负责“教”,母亲负责“养”。“中国式母爱”常把握不好分寸,疼爱容易变成溺爱,使男孩柔弱、拒绝成长。不少“奶嘴男”心理年龄处在幼儿时期,即“心理退行”,源于恋母情结、回归意识、生存焦虑和现实逃避等。成因可能是妈妈过于强势,家庭互动模式以妈妈为主,大小事都由妈妈定夺,影响男孩的性别角色定位。

    家庭过度保护。现代父母生怕孩子操心,什么事都替子女办好,容易形成过度保护,使子女成年后人格发育不健全,没法独立做决定。许多男孩最初会反感这种保护,可如果父母坚持,子女反而会割舍不掉对这种过度保护的依赖。
, http://www.100md.com
    传统教育观念。国人普遍喜欢听话、循规蹈矩的“好孩子”。许多男孩为满足父母的要求,获取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注,会窝在家里,不做“野孩子”,不与“坏孩子”出去疯跑。这会导致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人际关系受挫,无法获得支持和安全感,自信心受损,回归母爱就成了首选,“我妈说”就会自然而然地挂在嘴边了。

    自身不努力。社会对男性定位高,使他们选择性逃避责任,这时父母就会帮忙,使男人自身成长的途径变少,遇事不会自己判断,也不能做出决断。

    一个男人要想真正成长起来,首先要自己主动从母亲的过度关注中脱离出来。一个真正的男人应该像呵护妻儿一样呵护自己的母亲,而不是反过来时刻被母亲呵护。主动承担工作任务,提升责任感。偶尔来一次自助游,除能缓解压力,还能锻炼自己的独立性。遇到困难,首先自己想办法,而不是求助父母。

    其次,父母要学会放手。当孩子走出学校,开始面对找工作、找对象、带宝宝等方方面面困难时,更不宜过多插手。正确对待“叛逆是成长阶段”这一理念,及早解除对孩子的约束,赋予其相应责任,引导孩子成长。不要只关注学习,还应帮男孩提高社交能力。
, http://www.100md.com
    最后,妻子不必委屈,可通过互动模式的调整建立更好的家庭关系。妻子可以经常表明对丈夫的期待和需要,学会示弱和“甩手”。放大男人的闪光点,而不是成天埋怨,更不要跟小姐妹抱怨,而伤害丈夫的自尊心。▲

    

    男人没闯劲,拖社会后腿(国人心理透视)

    学校教育磨灭进取精神 父母包办打消成就欲望

    都说男儿志在四方,但26岁的小王却不爱出门,周末宅在家里上网。因为毕业后在当地没找到工作,也不愿到外地闯荡,只能在家“啃老”。现在,像小王这样缺乏闯劲的男人越来越多。他们或性格封闭、不爱出门,或贪图安逸、不愿闯荡,还有些男人成了啃老族,甚至吃起“软饭”。联合国性别权力测度表明,从2003年起,美国女人的财富首度超越男人。今年10月,“新秦调查网”一项针对男人形象的调查显示,在一千多名被调查者中,43%的人认为身边的男人“胆小没担当”。是什么夺走了男人的闯劲?
, http://www.100md.com
    其一,就业形势差、担心失业以及盲目报考公务员的社会氛围促使一部分男性缺乏闯劲。但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他们往往性格软弱,喜欢规避风险,不喜欢高风险行业,如出版、广告行业,也害怕工作不稳定和收入低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

    其二,教育缺失是男性性格的“软化剂”。幼儿园、小学的女教师偏多,教育体制偏于标准化等,都是让男性过分贪图安逸的“催化剂”。一些学校为避免学生受伤而取消体育课,不让男孩出去活动,不利于培养男孩的探索、冒险精神。父母不重视强化男孩的性别角色认同,也可能让他们过分恋家,甚至成为啃老族。

    其三,现在有很多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喜欢为孩子包办一切,包括升学、工作甚至婚姻。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男性很少有独立完成工作的成就感,对自己的能力也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他们可能工作一两个月就觉得生活艰难,想要回家,或者转而考研、考公务员,逃避工作。

    如果越来越多的男性都失去外出闯事业的闯劲,首先会影响自己的前途。马云等人的经历告诉我们,男人在关键时刻必须勇于闯荡,敢于放手一搏,才能成就大事业。其次,德国心理学家卡尔认为,男人太恋家可能会变得懦弱、不自信、缺少个性。再次,一个家庭培养一个男孩至少要花二十多年。若他长大后不能踏入社会自食其力,会增加家庭的经济和心理压力。最后,缺少有闯劲的男性还会让全社会的成就动机不足,创新精神变差,出现越来越多的“山寨”产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
, 百拇医药
    要想改变男性缺乏闯劲的现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个人来讲,男性应多参加体育活动,常约朋友一起健身、跑步、爬山等。体育运动能增强人的意志,还能刺激大脑释放内啡肽(一种天然的兴奋剂),让男人更有精神。2.在工作中,不妨多参与单位组织的运动,如足球赛、羽毛球赛等。多与其他部门的同事接触,耐心了解他人的想法,学习经验,在团队合作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获得成就感。这不仅能使男性摒弃“工作为糊口”的消极想法,还能树立更长远的人生目标。3.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参加社区义工,在给别人带来帮助的同时,男性还能找到自己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内在动力,更愿意出去闯荡,给社会创造价值。▲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中心测评部主任 肖震宇)

    

    中国妈妈管得太严(国人心理透视)
, http://www.100md.com
    苦口婆心爱比较 事事操劳不放手

    最近,电视剧《咱们结婚吧》在全国热播。其中,“催相亲专业户”的母亲形象薛素梅被塑造得入木三分。这是位典型的“中国妈妈”:为子女操劳一生不敢放手,总苦口婆心催儿女结婚;把儿女当成一生的希望,却经常“恨铁不成钢”;喜欢跟“别人家的”攀比,爱说“能不能让我省点心”……

    今年4月,凤凰网一项调查显示,说起妈妈,大家想到的前五位关键词分别是“勤劳”、“操心”、“无私”、“啰嗦”、“贤惠”。在“不认同妈妈的哪些做法”一项中,“为儿女失去自我”、“别人家什么都好”、“对儿女无尽要求”等选项靠前。妈妈对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是温暖的代名词,但部分“中国妈妈”被贴上“攀比”、“包办”的标签,令人深思。

    “中国妈妈”的产生有社会文化背景。首先,一家一个孩子的现状及“香火传承”的文化潜意识,使孩子似乎承载着整个家庭的未来。其次,中国历来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使多数女人把家庭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孩子。如果孩子不争气,女人就感觉自己毕生的付出“颗粒无收”。第三,中国人口多、竞争压力大,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每个人不断进步,一旦失去竞争力就会被淘汰。这让妈妈们战战兢兢,生怕子女在成长的某个环节出问题。所以,她们从身体,到学业,再到成家立业,要事事操心,想为孩子的人生路上一道“保险”。
, http://www.100md.com
    这样一来,妈妈们便陷入自己永远闲不下来、子女又多数不理解的困境。总被包办的孩子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性变强,让母亲操更多的心。生活对他们来说是缺乏色彩的,人容易变麻木。有些孩子抵触包办,容易养成一意孤行的性格,甚至排斥所有人的建议,导致社会适应不良。

    因此,妈妈们应调整心态,学会放手。首先要做到“助儿自助”,即帮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事事替子女操心。可以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帮着分析利弊,用提问句启发他们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由孩子自己选择解决之道。其次要发展自我。建议妈妈们在孩子、家庭以外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子女不理解自己时自问:“我为自己做过什么?儿孙自有儿孙福,我能不能从现在起为自己活着?”最后要以身作则。有些女人与丈夫关系差,却要求孩子找个好老公。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自己要先做那样的人。

    子女也应理解妈妈们的良苦用心。无论孩子多大,都是妈妈的心头肉。对于父母安排的相亲,子女们不妨尝试当成普通朋友去交往。还应多和父母沟通,告诉他们自己长大了,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让他们放心。▲ (●广东省爱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长 马健文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