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音视频 > 专栏 > 李辛 > 正文
编号:13257689
李辛与马凯翰谈学习中医
http://www.100md.com 2013年9月11日 东源文际医疗
     原文地址:李辛与马凯翰谈学习中医作者:自道精舍

    李辛与马凯翰谈学习中医

    马凯翰:各位晚上好,我今天特别高兴,看到这么多老朋友,也看到这么多对中医热爱的爱好者。

    中医之美,它在于帮助我们接近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从这个自然的状态呢,我们可以慢慢地接近这么一种医疗的力量。

    我们今天借用李老师经过上海的这次机会,一起来讨论和分享我们这几年的关于中医学习的一个对话。

    我是07年通过一次义诊活动一起到了四川的山区,认识了李辛老师。08年到上海来跟他学习,跟着他临床,慢慢地受到他指导。在我慢慢开始找方向的时候,很幸运能天天听到今天各位将要听到的话。

    我们今天就是一个比较随意的方式,李老师明天要出国做演讲,我自己也在忙看病,没有太多的时间准备一些具体的内容,我挑出来几句古典的话、几个字,作为提醒我们的话题。我们可能会讲一个半小时左右,然后会留一些时间跟大家交流。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想多听一些什么内容,或者是觉得比较有趣的话题,请存在心里,留下来我们一会儿再谈。

    李老师,感谢你今天跟我们分享、指导,对我们讲一下我们常见的问题与一些疑惑点。

    李辛:好,谢谢各位老师,谢谢大家,那我们就开始吧。

    马凯翰:好,我们今天选择几个话题,最主要的就是中医学习和实践。我在准备的时候就简单地把它归纳为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叫做“字里藏巧”。

    中医,它的历史这么悠久,留下来的最起码有两千多年的文字的历史。在这个经典的历史当中,我们怎么学出它最精髓的部分,最精髓的意义,这经常有人会问到我。

    第二部分,我们要提到我们的自我训练。这部分呢,我记得我刚到中国来的时候,每个人我碰到,我告诉他我在学中医,或者我想学中医,他立马就跟我说,想学中医你要练太极呀,要多喝喝茶呀,你要多了解中国的文化才可以的。

    我们都知道其实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帮我们了解中医它这个核心的部分。那这些方式都是什么?为什么一直强调我们要这样去生活?除了我们看病,多学一些理论之外,我们应该怎么样培养自己,调整自己的这个精神状态,而接近中医?

    第三部分就是我们所想要的,大家都希望能很快给人解决问题,这是中医最后、最美的一种感受,通过你自己的一种学习,通过自己的练习,在当下,人在你的面前出问题的时候,你能发挥出来这么一个治疗的力量。

    那这个力量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怎样去更系统地提高我们的临床效果?这是今天的内容。然后我们会很灵活的过来过去,因为我用这些标志的箭头,从一到二到三其实没有这么简单的,你们会发现一和二其实是一个东西,然后三就是一加二的一个结果。有了三之后你回到一呢,你再去读一些经典,你再去看这些书,你的体会真的不一样。

    这也是刚才我们在讨论这个经典的时候,也体会到有很多各代的医生,你去读他们个人的经历。你会发现,临床看病看了几年之后,就回到家里去关门苦学《内经》、《伤寒》三年之久,再去临床。为什么呢?他一、二结合起来有了三,有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我前面还不够,还得回到一和二上,要好好的去跟古人交流。

    第一呢,从这么一个字体上来谈学中医。这个字,我觉得很有意思,当一个外国人来讲我要学中文字,我觉得是非常有趣的,跟英文或者西方语言的结构完全不同的。那这个字,其实它最最原来的意思、原来的作用,就是一个象,这个象其实是代表人的心意。

    《易经》里面有这一句话就叫做“象也者,像也”。那你看右边他要加一个人字旁,其实他代表的是这个象,它是需要有两个人之间能沟通起来,这个像才有意义了,这个字才能存在。如果我觉得这个东西叫做“黄色”,我把它提到这个“黄”这个字来代表,但是别的人不同意,那这个象这个字就没有意思了。所以呢,这个字其实是一个非常灵活的一个东西,也是一个代表或者是能帮我们和古人形成的一个感通,代表的是人的心意。

    所以,经常碰到这个问题,怎么读经典?我想首先问一下李老师,我们正确的理解经典的内容,是什么样的过程?

    李辛:好,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可能是每一个读中医的同学学习过程都会考虑的问题。比如我在读《黄帝内经》的时候,我曾做过一个学期的《黄帝内经》的课代表,后来又上《伤寒论》的课、《金匮》的课。我记得上《金匮》课的时候,老师会说一个条文,然后解释这个条文汉代是怎么说的,明代是怎么说的,清代怎么说的,现代某某重要医生是怎么说的,也许五种到六种。我听了一个礼拜之后,总在想一个问题,很想上去问,这个问题老师是怎么想的?

    古人他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然后在临床中锤炼,最后他写出薄薄的一点点东西,用的是他当时的文字、当时的思想、当时所有那些有形无形的因缘。你感觉每一个字或者每一个经典、每一个条文,像不像一块压缩的芯片?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怎么去解这个码?

    马凯翰:我想补充一下,我最早的时候接触李老师,他说这些很厚的书,你先放一放,你要看薄的书,因为它把那个最精粹的意义压缩进去了。

    李辛:对,是这样的,你怎么去解这个码?我们现在是用我们已知的去研究古人的。刚才我们俩在外面聊天的时候说到,其实要进入一个与古人心意相通的状态,就像电脑进入链接状态之后,如果你是电脑,这个经典也是个电脑,你进入之后它会这么说:is going to connect,is connecting,然后就connected。连上了之后你就明白了。

    我们现在追求背诵,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是背诵它只是一个慢慢进入你的大脑,或者进入你的潜意识的过程。为什么我们说要进入你的潜意识呢,你才能真正理解到它呢?因为进到更深的部分的时候,能够不受到我们现在这些固有思维啊概念的影响。

    不光是西方人,中国人学习中医,他其实是要学习古代人的生活,或者是去体会古代人是在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下,他这种状态下,是如何看这个世界,如何跟这个世界交流的?

    我们原来经常说的一个比喻,看到一幅画,现在人会想,诶,这谁画的?价值多少?或者学术一点的,这个是水墨还是泼彩,还是什么?一直在分析。但古代的人看到这幅画,他可能跟这个作画者就已经接通了。

    我们看到很多古代的小说,或者典故里都有描述,说有某个人物,或许去世了,或许还活着,也许是男的,也许是女的,都没有关系,另一个人,和他心有灵犀,如果他们接通了。如果在世,也许他们有一天会成为知音,如果他已经去世,哪天想到他,会给他点一炷香。

    我们现在说这是个人的性情,有点痴,但它背后是一个感通,就是这个心和那个心已经接通了。

    再有一点,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艺术,它表述的是个人的东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但是古代人他画一幅画,写一幅字,或者弄一个曲子,他表达的不是我们人间的像,远古的时期,他表达的是天地的像。所以我们需要慢慢地体会到古人他是怎么生活的。

    古人可能生活的有点像马老师家的猫,自然,质朴,不是像我们现在,我们是读了很多书的硕士、博士或者是教授,脑袋里都是概念和固定的程序。

    马凯翰:这个是我们看内经的时候,一篇文章里边也会提到的,其实他们也要描述古人呢,他们那句话具体讲什么?意思就是他跟动物是一起生活,灵性特别高,像刚才提到猫,猫的灵性也特别高。他们之间不需要用语言,就会直接沟通。

    李辛:内经说“往古人,居于禽兽之间”。古代的人,他是跟禽兽混在一起的,然后“阴居以避暑”,天气很热的时候呢,躲到山背后去,“动作以避寒”,然后“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大概的意思就是里面没有什么牵挂,外面也没有什么整天要挤地铁啊,还有看很多什么什么报啊,也不用扛个摄像机啊。

    附PPT原文: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马凯翰:所以它整体就是在描述古人的这个天人一体非常得强。不像我们看东西这么一个个分开,单独地去理解。刚才我们也在讨论读经典,李老师提到的两个字我觉得也非常值得去了解,一个是精,第二个就是诚。精确的精,还有诚实的诚,或者是诚恳的诚。那这两个字,去读经典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李辛:这个就是说,实际上我觉得学习有不同的方法,一种我们是用我们的大脑,一遍一遍地去学习;第二种就是直接去接通一些东西,这部分其实一点都不悬。我们比如说我们跟小孩子打交道的时候,你有没有注意到?有的1岁、2岁、3岁,他只能咿咿呀呀的嘟囔,他也说不出话来,他没有语言,也不能描述。但是如果你是他的妈妈,而且你要没有太多的事情,不慌不忙地跟他在一起,他跟你好像是可以直接沟通的,对吧?

    还有呢比如说你养过猫,养过狗。你对狗对猫,比如说表面上是对它挺好,给它吃的,或者摸它,或者你走过它,但是如果你心里不喜欢它,它马上就很容易表现出来的。用这种方式去学习。这种方式就是第一要你的精神你的思想要足够地专注。你只有专注了以后,你才可以跟对方联系起来。

    第二,诚,我们在对猫猫狗狗的时候也需要对它诚恳,或者是诚实。那么我们在比如说读古书的时候,我们的心理状态挺重要的。我们在一个慌慌忙忙的状态,比如做菜或者是洗碗,做任何事情,它只能到一个水平。我自己有体会,比如说有段时间我慌慌忙忙的,即使我每天晚上还是拿出一个小时看书,能理解的东西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每天都在做这些事情,看起来是在很努力、很规范地在做,但是可能我没有进入。

    但是如果你的状态是比较放松,你的思想、你的精神有能量集中,而且在面对这些古书的时候,你是就当这个写书的人在那里,你很诚心地对待他,你是能够看懂更多的。这个在古代的小说里面也有,就是比如说他看这个书看不懂,他就每天就点一炷香,黄老爷子你在天之灵,我后生非常愚钝,求你指点我,让我能看懂这本书吧,每天就这么磕头。这个人可能现在人看起来比较傻,其实这么一个诚心的状态,他就容易接通。

    马凯翰:我们今天在场也有一些中医学院的学生,也有一些同行的中医老师,我们会想要讲专业一点,进入一个怎么具体的,从哪里入手去读经典?后面的这两章,有《伤寒论》的几个条文,还有《脾胃论》的一小部分。我选择的《脾胃论》的那一小句话是因为我记得当时李老师跟我讲,他第一个看进去的,真正觉得他自己有所理解的一个经典就是《脾胃论》。

    《伤寒论》当然也是因为张仲景,历史上这么长久的医圣。当时我记得《伤寒论》我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就是这么几个条文,这个几个症状,这个几个方子,怎么会有这么伟大的作用呢?后来也接触了一本书,我一直在推荐,就是叫做《圆运动古中医学》。这个也是也帮我稍微打开一下对伤寒论的一些理解的方法。

    后来回去又看,再碰到李老师的时候,他给我提到对《伤寒论》的认识,非常非常得重要,我这里上面将要讲述的几个字,就是说所谓中者,就是中医的中呀。

    中医,要去看病,其实不是看这个病的,他是想让你明确地掌握这个病势,就是病的发展。然后呢是了解这个气机的变化。我们要看、我们要诊断的不是这个病的问题,不是他的症状,永远要把重点放在他生理的过程、生理的状态。

    所以呢,我们看经典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把重点放在生理的部分,我们怎么去了解这个气机的变化。那你这样去了解或者是很努力地去读《伤寒论》的话,你会发现,不光是这些症状,不光是这些方子,其实它是一步一步在描述气机变化,就是身体变换,气血发展的具体层次。

    我们一起来看第49条和第58条,都是太阳病篇里面的。学《伤寒论》,你会看到的第一件事情其实是《太阳病篇》和《少阳病篇》,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好像是一半以上。那么我们从这么一个现象可以推理知道,其实那个时代的人,唐代的人或者是唐代之前的人,这本书形成那时代的人,其实也是内在能量的水平特别高的。如果我们把太阳放在最外边,这是这个身体的门,然后少阳就是进来一点点的地方,那古代那时代的人他们能抵抗到最外面的地方,代表他的能量其实是非常足够的。

    后来到了近代左右就有《脾胃论》的出现。其实在那个时候不是随意一个人,想建立一个学派,就开始讲这个脾胃为重点,其实是以当时的人和病所决定的。

    我们也可以推理知道,这个阶段所看到的病就可能要再陷进来一些。那普通的人可能就能看到一个阳明或者一个太阴的水平,换一句话来说,原来那个时代的唐代的、古代的人一直能抵抗到上焦,就是皮肤或者是稍微进来一点点。到近代或者是宋代那代的时候,可能这个病就很容易就一直进入中焦的层次。

    我们先来看《太阳病篇》,这个两个条文其实是有一点难解的,特别是58条,这是让各代的医生很头痛的。

    我先读一遍,它是49条,它说:“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李老师,你怎么理解这个条文?

    李辛:《伤寒论》简单来说一下,就是讲三阳症和三阴症,也就是阳症和阴症。比如说一个人身体比较好的时候,他得了病,反应就会强一点,这个就是三阳症。如果能量很高,都是武林高手,如果有坏人来了,可能连第一道门都过不了。在门外打架就是太阳病。

    坏人一进来,门卫很厉害,“嘣”一下打出去了,这最有力量的,这就是麻黄汤的体质和病势,麻黄汤是“噌”一拳……打到外面去了。桂枝汤是什么呢?桂枝汤的体质是里面还是有能量,但是不像麻黄汤体质那么厉害,稍微派一个帮手过去,也不用打。邪气一看不对,它自己溜出去了。

    阳明是什么呢?阳明是邪气已经从第一道大门进来了,已经进到客厅了,进到客厅以后呢,但是这边还有很多很多自己人,因为后面还有少阳、还有太阴、少阴,那么这些人还是可以把他打出去,但是这个是在房间里打的。所以出现的症状就是发高烧啊,或者有大便秘结呀。所以阳明症的症状反而是最让人痛苦的。因为在屋子里面打会把瓶瓶罐罐打碎。

    那么到了少阳的时候,那么我们先看第97条啊,“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少阳它说得很清楚,这个病有两种可能:第一种门口没有打赢,敌人进来了,然后在客厅我们也没有打赢,然后自己人手也不多了,坏人还在房间里,叫“血弱气尽”,“腠理开”。第一第二道大门打开了,邪气进来了。但是呢,人还可以打,因为三阴还没有受到损害。那么这个时候打呢不是像第一道、第二道那样,打得有声有色的,其实就像你挤我一下,我挤你一下。这个感觉有点是像在公共汽车上的暗斗,不是明争,有这种体会吧?没有力量。

    然后,“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你打得动的时候就在发热,就在发烧,你没有能量,打不动的时候就发冷,所以一会冷一会热。所以你看他一会冷一会热,就像看股市一样,你知道里面的资金量怎么样,甚至你知道里面人的心态怎么样,一样的。我们看的是这个势。

    “休作有时”,为什么休作有时呢?所以炒股票说这段时间掉下来了,然后股评师说这段时间正在筑底,对吧?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慢慢慢慢地在聚。聚到一定时候会一个小的升起,小升起来就是又烧了一下,但也可能又掉下去。少阳证就是在这个状态。

    那么他怎么才能好呢,很简单。第一不要错误地治疗,第二你好好吃、好好睡、好好玩、好好过日子。第三,也许这段时间运气很好,正好是你的生理周期的能量是从低往上走的,或者天地之气是从低往上走的,自然就好起来了嘛,你要看的是这个势。但是如果不幸,最近你没有好好吃好好睡,还要拼命工作,然后最近天地之气跟你也不合,然后你最近又处于40岁的人,却是60岁的体质,那怎么办呢?找人帮你一把,所以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其实很简单,他里面有人参、甘草、大枣,就是给你筑底啊。

    我们看下面哈,“默默不欲饮食”,不想说话,不想吃饭,一般如果是到少阴,或者是太阴到厥阴,没有能量的时候那就不想说话了。其实在这里,这个阶段还有能量的,我有体会,就是有东西搭在那里很不舒服,打又打不出去,都好一个礼拜了。

    是不是就像你挤在车里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这叫进退两难,也叫开阖不利。那不就是枢机不利吗?大家不要想,哦,少阳呢是少阳经,或者是胆经,是三焦经,它是一道门,是开阖不利,不要从这些有形的东西去想,它其实就是这个势到了这里了,他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所以你可以看生活中有很多在少阳阶段,还是在阳明阶段,还是在太阴阶段。你要看的是这个东西。

    好,再回到49条啊。49条是太阳病,“脉浮数者”,浮说明了这个势是往外的。数是很有力,跳得很快,那就是生命力很强啊。那么“法当汗出而愈”,他这个力势是这样的(向外开),那么我们顺它势,就像这个房间里有很多灰尘,然后这个风是往门窗那边吹的,你看见灰呀、纸片呀,也是往那边飞。那你是顺着它把那边门窗打开,顺着出去好,还是我非得这边凿一个洞,把它往这边赶好?肯定是顺的好,对不对?顺势嘛。

    所以凡是太阳病啊、少阳病啊、阳明病,只要是在三阳症,就是人体有能量,而且这个病邪正斗争、病情发展的势是以人的本气为主导主控的,所以三阳证其实是要顺势。所以“法当汗出而愈”。

    但是呢,这个医生给他用的是下药,下药其实不光是说通大便,或者是利小便,大便、小便、出汗是结果。大家要记住,发汗不是为了取这个汗,发汗是透表,是开表,方向是开、是升、是浮。所以出不出汗是最后的结果。可出汗也可不出汗。汗吐下都要这么来看,看它打开的是哪个方向、哪个层次。

    “下之”,下了以后,其实是它想出来的时候,给你按下去了,不光按下去了,把中焦的能量也给打掉了。本来那个能量是一节节连在一起的。但中间这个能量一断,想出也出不去,想退也退不来,就僵在那里了。那出现什么呢?“身重心悸”。身重心悸,其实很简单,底气不足了。本来是可以在外面打一架的,现在里边先把里面的人自己给撤了,里面没有力气了,怎么办?里面没有人就打不出去了呀,对不对?

    就像我这一拳打过来了,鹰扬“咣”把我截住了。我这拳还能打出去吗?我打不出去了。那只能怎么办?那就不能再打了。不能再打,其实你选择可以不急着治他,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学医或者做医生不要着急去打。

    就像你看到路上有人在打架,你得先看是小偷之间的内讧,还是说是平民之间的纠缠,还是说有邪正斗争,对吧?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你要看好人和坏人打,好人能不能打胜,需不需要你马上就上去。

    病不是说一定要医生动手,一定要吃了药,才会好的,它自己在变化,它自己也可能会好的,这一点在《伤寒论》里讲得非常非常的多。

    所以他讲了这么一种可能性,现在打不出去了,然后里边也虚了,有身重心悸的症状,所以第一式向外开的法子不能用了。但是呢,假设他出现了自己出汗,他也会好。什么意思呢?那我们就在想,是不是说这个时候让他发汗,出了汗他就会好,不是这样的。

    出汗代表是里面的能量,他得了天时、地利、人和,也得了时间,比如说他躺了三天,气自然慢慢聚起来了,或者他吃了一碗热汤面以后,又帮他中焦柔和地托了一把。聚起来以后他的里气回复,又通达向外,触到了表面,然后出汗了,里和外、内和外、上和下,它这个气走圆了,充满了嘛,就自己好了嘛。

    所以如果医生不明白,这个时候又是补,又是泄,又是发汗。可能把病人自己的势,自己回复的这个过程就破坏了。

    这个你们要去体会。“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所以他后面说的理由,之所以他身重心悸,是因为他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但是等到他自己慢慢聚起来,生命力慢慢恢复,他表和里都有能量,都接通了,接通了以后呢,他自己就布散开了,那就自然好了。

    马凯翰: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就需要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切入进去,有的时候也不要干扰这个自然的过程。

    我们在准备课的时候,也提到第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我记得李老师讲过,里面提到的这样或是那样,其实代表所有的可能,《伤寒论》的理论就浓缩在这一句话里面。再请李老师就前面的这个自愈、自和的观点,解释这两条文字的一些相似的地方。

    李辛:《太阳病篇》说有太阳证的时候,这个人他本来身体很好,现在瘀得很难受,然后也烦,脸上也红红的,但他出鼻血了。这个出来了,出来了他也就好了。所以其实它讲的是人体,《伤寒论》它不是讲病的,这点很重要。

    我们现在比如说看古代的书,尤其是看《伤寒论》啊,看《温病条辩》,会把它看成一个是操作手册,就是说什么病什么症状用什么方子,甚至会考虑,比如说现在说的“但见一症便是”,以这个方症对应,对吧?看到了这些症状,我就用这个方子。

    这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用的,但我个人认为《伤寒论》的本意不只是这些东西,它讲的是一个人体,或者说各种各样的人体在面对邪气时候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因为生命力它永恒存在,只要这个人不死,一个人从小到大,他永远都在生病。就像股票一样,它永远都在震荡,对不对?它永远都有高高低低的。

    不管是什么病,不管你是治对了,还是治错了,乃至错上加错,都还有余地。你给他发汗了,然后又吐了,又下了,还给他放血了,然后他还出了很多汗,也伤了津液了。但是不管是你误打误撞,还是说你每一招都对了。只要生命力还在,最后那只老虎,被你锤了一通之后,他又晃晃悠悠晃晃悠悠起来了,为什么呢?他阴阳自和,自己能够恢复起来,他就能活过来。

    我们需要看《伤寒论》,《伤寒论》之所以它好,就好在他把人的反应层次和反应能力和个体的资源储备,把它分成了六级,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头三层就是我们资源储备还足够的时候,所以头三层你怎么错,都还有较大的余地,因为还有后三层呢。但是呢到了后三层的时候,到了太阴、少阴、厥阴的时候,你错一步,错两步,就很麻烦。最终我们治疗的目的,其实是让他阴阳自和。阴阳自和其实不是我们医生来主导完成的,其实是这个人在天地之间,自己完成的。

    作为医生来学习《伤寒论》,他先要去体会他这个人本身的势是怎样在变化,因为每一个时刻都在变化,每一个症状不仅仅是症状,不仅仅是我们需要去处理掉的症状,有的症状它看起来很糟糕,但是背后那个势很好。

    比如说,当厥阴证变成阳明证或者变成少阳证的时候,本来看起来什么症状都没有,躺在那,也不叫痛。他其实没有阳气了嘛。突然又发烧、又吐、又拉大便,然后喉咙又烂掉了,对不对?有个药叫麻黄升麻汤。症状看起来很凶险,其实是他的人体的能量正在恢复。但是如果我们看不清这一点的话,我们会讲,哎呀,怎么又烧起来啦。先输液上抗生素,然后大剂量的大青叶和清开灵和生石膏,再给他灌肠降温。这只老虎就这么一点点能量,你最后“梆”一下就把它打死了。这个就很麻烦了。

    马凯翰:所以我们医生必须助这个机,等到病人达到内在气血需要达到的状态,我们就要知道合适的药。

    《伤寒论》太阳病篇有一个代表方叫做桂枝汤。那里面有桂枝这么一个东西,现在我们的教材会把它归纳在解表方里面,说桂枝也是一个发汗解表药。这个说法是不是跟古代医生理解草药或者理解方子它本身的意义相同?

    李辛:我们现在教材讲的方剂的分类。比如说第一章是解表药、辛温和辛热,然后是泻下药,然后是清热药。它是以功效为中心的。

    功效其实是最后的那个东西,只是一个结果,或者说只解释了药物某一个层面、某一个象限的作用,这样的解释会局限对药物相应于人体的理解。中医关注的重点,不是去治疗最后那个结果,某个症状,而是能量的格局和方向。

    结果前面有什么东西?是邪正斗争的经过。比如是在客厅打,还是在你们家卧室打。在卧室打的时候就是厥阴了。决定是在客厅打还是在卧室打的前提是什么?是这个人他本身的精气神形!先天后天,所有这些禀赋,加上此刻天地之气和这个人的关系。他此刻是什么状态?是虚还是实?精怎样?神怎样?气怎样?是在这个基础之下决定了邪气能进入到多深,对不对?

    比如说,哪怕这里只有鹰扬一个人,来十个坏人,估计能在客厅打,来一百个人可能给逼到卧室打了。其实是这个东西,所以中医说的“正气为本”是这个意思,永远是正气决定了邪气可以进入与否,可以进入多深,它在哪个层次打,而且以什么方式让它出去。

    以什么方式出去代表的是从什么通道出去。大部分现代人,身体好的也就是在少阳,现在在阳明和太阳的人很少很少。大多数人都是在太阴和少阴。那么诸位如果最近身上、脸上长包呀、皮肤痒呀,或者晚上会出汗啊,那我说恭喜你,你能量还属于比较高的,因为邪气还可以从表面出去,还属于阳气比较高的一种。诸位如果经常会有点拉肚子啊,肚子痛啊,那说明你能量稍微差一点,它是在往下走的。

    所以正气决定了邪正斗争,决定了邪气从哪里走,甚至决定了哪些邪气留在你身体里,旧的邪气和新的邪气,在哪里相应。

    对应药物来说,每一个药物,按照《神农本草经》的观点,它其实是分成几个方向,一个药物的功能,其实有好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信息层面的,比如当我们说人参或是生龙骨,如果说它是补元气,固元气,这是在能量层面;如果说它是治疗虚脱,治疗心动过缓,或者是治疗失眠,这是在功效层次。

    在《神农本草经》那个时代,这两个药它在信息层面都是帮助你的精神、魂魄稳定,能够使你的神的能量稳定,能够去邪气,不让那些外邪进入。比如说你如果晚上怕黑啊、怕鬼呀,一个人在厨房洗碗的时候觉得后背冷啊,呵呵……或晚上上厕所最好灯一直是开着的。这个不是能量层次,是信息层次。

    在能量层次,它其实讲的不是简单的补和泄,或者是现在我们说的补心、补肝、补肺,不是这个东西,它讲的是方向。比如人参的这个能量进入到你的腹部下面,它会停在那里,留下一部分作为你的老本,然后它还会一点一点地重新进入你的三焦大循环到外面来。

    药物在能量层次,讲的是一个势能,方向和势能。所以每一个药物在能量层次它会进入到人体特定的层次,然后以特定的方向走出来。但是这些部分,现在人其实已经慢慢遗忘了。宋以前和宋以后的医学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马凯翰:正好这个可以带我们进入我们第二部分的讨论。刚才描述用药有这么多的层次,特别强调这个信息上的层次,药物它本身能达到的地方,主要的是我们医生能不能掌握去怎么使用。看古书,特别学本草的,从《神农本草》开始,会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那我们再看《内经》的一篇,这个是《灵枢》的第八篇,叫《本神》。它把很多很多基本的概念,包括一些形而上的,信息层次的东西也谈得非常清楚。我们看第一句话,它会告诉我们重点在哪里。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刚才听李老师讲本草的过程,学习本草和用本草的过程,其实和针灸是一样的东西,一样的事情。

    李辛:对,世界是同一个世界,古代人的世界跟我们现代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只是古代人所取的象和我们现代人取的象是不一样的。

    尤其写《黄帝内经》或者汉以前这些医生,他们其实是在能量和精神、信息层次跟这个世界交流。我们呢,是在物质层次和功效层次在跟这个世界交流。所以在讲古代文化的时候,都会讲一个体、相、用。我们现在都偏重于用,相其实就是不同的名词概念,有很多很多的概念。

    但体呢?这个体,比如说我们在大学教材里面有一句话叫做“通天下者一气尔”,对吧?我们现在的解释说,这句话反应了古代劳动人们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我们现代的人认为它是古代的一种比较笨的、低等的、不那么聪明的、没有逻辑的、对世界不了解的,不知道白猫和黑猫的区别的,对世界非常粗的一种认识。

    而且我们现代唯物主义认为,说这个气呢其实是古代人的一个名词,相当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原子。因为我们要靠近西方嘛,对吧?但是气跟原子不是一个东西,原子是象,它是物质的东西,气是象以前的那个东西。这在最新的量子物理学里面讲得比较清楚。

    那么我们说到这个“通天下一气”就是说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止是他们古人的世界哦,也是此刻我们的世界,只是我们已经被这些有形的东西牢牢地抓住了。在这个世界里其实你和我,我们跟这个草,跟所有的有生命或者是无生命的,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是在这里的还是在北京的,是此刻还是100年以前,其实是一个。

    大家看过宇宙星云图吧?它是无边无际的,没有边界的,我们就在其中。我们看到的是有一个一个星球。但是它的背后是现在物理学家叫量子的海洋。它其实是一个波和光合一的东西,都在振动当中。

    简单地讲,所有的东西,不管是草药还是人还是这张桌子,不管是此刻的草药还是一万年前的人,还是北京朋友家的一只狗,我们其实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手机信号一样,大家都在共振当中。这个好理解吧?

    那么每一个频率它其实既是能量又是信息,而这个频率和信息是凝固成物质的前提。物质其实是这个频率和信息的一个固化后的东西。我们现代人呢是站在这个已经固化的部分在发展我们的科学,在认识这个世界,这也是学习中医入手困难的地方。

    中医或者是古代的医学、全世界的古代医学,它其实是在这个无形的频率和信息能量的部分,它们其实在互相感应。就像我们到湖边,扔一块石头扔下去,你会看到波荡漾、撞击、消融,是这样的一个东西。

    比如健康的人是一个光洁的湖面,你扔一块石头,它会均匀扩散,最后就消失了,对吧?但是一个亚健康的人,就像湖面上有树枝,露出的石头,漂浮的垃圾,然后呢,当一块石头扔进去之后,这个波刚开始是均匀扩散的,碰到阻碍之后,原来的波和障碍物的反射波,互相干扰、交叉、震荡。这个在光学里面叫什么?衍射。这个衍射就出现了缺口。那么如果这个缺口一直存在的话,当其他部分,扔一块石头传过来的波,它也会只能遮挡一部分,这一部分是缺的,对不对?

    你可以想象一个人,从生下来到80岁,他的信息层面如果有个地方是缺的,另个地方又多了一块,那么他和这个世界交流的模式一直会是这样,缺的地方更缺,多的地方更多。最后反应在有形的世界上呢,就会是人际关系的某种障碍,重复类似的不如意事件,各种各样的疾病,甚至癌症、怪病。

    所以,中医用药,药的作用,就像现在分析一样,它确实可以直接去治疗我们看得见的这些瘤子,血液,免疫细胞啊,这是物质层面的理解和用法。但是重要的是,每个中药有特定的---我只能说是波啊,因为我们现在都是这么来理解的。

    比如说这个人下焦中焦这一部分不足的时候,人参正好能补上这个不足。麻黄呢?是这个人能量在内部几个层次是够的,但向外的趋势被挡住了。吃了麻黄会出现什么?有一个向外向四周的打开扩散的趋势。苏叶是什么呢?苏叶也是这样的,但苏叶呢,是慢慢柔柔的向外,象太极拳,所以我们说苏叶比较柔和。细辛呢?细辛是吃进去之后,“唰”一下子就醒啦,从中间向各个方向接通打开,快速有力,是“砰砰砰”这种感觉。

    马凯翰:现在大家跟我上课的,老觉得我在跳舞,你们现在知道来源在哪里了?呵呵。我在跟李医生出诊的时候,每个病人中间有几分钟的休息时间,我会看到方子然后问,这方子是在干嘛呢?这个药为什么加进去?李医生就会做动作给我看……这样双手向内收回,然后向下来的,然后再合在下焦,象太极,那我就理解了。

    李辛:比如我们学过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不对?其实就是这个动作嘛,对不对?这个就收住了嘛,对不对?小建中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但是没有收到那么深。那么收到一定的时候,身体如果自己有能量正常运作了,里气自和了,它自己有力量了呀,你们打太极拳、站桩久了,觉得哎呀哎呀不行了,我想动一下吧,就动出去了。这个是最好的里气自和,它自己就好了。但是呢?这个人如果有问题,他过去练过健美身体有淤滞瘀血啊,或者是一直很紧张啊,自己转不过来,比如太极这个动作过不来,那么请钟老师带你一下,帮一把,这个就是小柴胡,就是荆芥、防风,就是麻黄汤,或者是桂枝汤。

    马凯翰:好,正好说到了这些招。我们到了精彩的太极表演时间了。

    马凯翰:各位晚上好,我今天特别高兴,看到这么多老朋友,也看到这么多对中医热爱的爱好者。

    中医之美,它在于帮助我们接近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从这个自然的状态呢,我们可以慢慢地接近这么一种医疗的力量。

    我们今天借用李老师经过上海的这次机会,一起来讨论和分享我们这几年的关于中医学习的一个对话。

    我是07年通过一次义诊活动一起到了四川的山区,认识了李辛老师。08年到上海来跟他学习,跟着他临床,慢慢地受到他指导。在我慢慢开始找方向的时候,很幸运能天天听到今天各位将要听到的话。

    我们今天就是一个比较随意的方式,李老师明天要出国做演讲,我自己也在忙看病,没有太多的时间准备一些具体的内容,我挑出来几句古典的话、几个字,作为提醒我们的话题。我们可能会讲一个半小时左右,然后会留一些时间跟大家交流。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想多听一些什么内容,或者是觉得比较有趣的话题,请存在心里,留下来我们一会儿再谈。

    李老师,感谢你今天跟我们分享、指导,对我们讲一下我们常见的问题与一些疑惑点。

    李辛:好,谢谢各位老师,谢谢大家,那我们就开始吧。

    马凯翰:好,我们今天选择几个话题,最主要的就是中医学习和实践。我在准备的时候就简单地把它归纳为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叫做“字里藏巧”。

    中医,它的历史这么悠久,留下来的最起码有两千多年的文字的历史。在这个经典的历史当中,我们怎么学出它最精髓的部分,最精髓的意义,这经常有人会问到我。

    第二部分,我们要提到我们的自我训练。这部分呢,我记得我刚到中国来的时候,每个人我碰到,我告诉他我在学中医,或者我想学中医,他立马就跟我说,想学中医你要练太极呀,要多喝喝茶呀,你要多了解中国的文化才可以的。

    我们都知道其实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帮我们了解中医它这个核心的部分。那这些方式都是什么?为什么一直强调我们要这样去生活?除了我们看病,多学一些理论之外,我们应该怎么样培养自己,调整自己的这个精神状态,而接近中医?

    第三部分就是我们所想要的,大家都希望能很快给人解决问题,这是中医最后、最美的一种感受,通过你自己的一种学习,通过自己的练习,在当下,人在你的面前出问题的时候,你能发挥出来这么一个治疗的力量。

    那这个力量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怎样去更系统地提高我们的临床效果?这是今天的内容。然后我们会很灵活的过来过去,因为我用这些标志的箭头,从一到二到三其实没有这么简单的,你们会发现一和二其实是一个东西,然后三就是一加二的一个结果。有了三之后你回到一呢,你再去读一些经典,你再去看这些书,你的体会真的不一样。

    这也是刚才我们在讨论这个经典的时候,也体会到有很多各代的医生,你去读他们个人的经历。你会发现,临床看病看了几年之后,就回到家里去关门苦学《内经》、《伤寒》三年之久,再去临床。为什么呢?他一、二结合起来有了三,有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我前面还不够,还得回到一和二上,要好好的去跟古人交流。

    第一呢,从这么一个字体上来谈学中医。这个字,我觉得很有意思,当一个外国人来讲我要学中文字,我觉得是非常有趣的,跟英文或者西方语言的结构完全不同的。那这个字,其实它最最原来的意思、原来的作用,就是一个象,这个象其实是代表人的心意。

    《易经》里面有这一句话就叫做“象也者,像也”。那你看右边他要加一个人字旁,其实他代表的是这个象,它是需要有两个人之间能沟通起来,这个像才有意义了,这个字才能存在。如果我觉得这个东西叫做“黄色”,我把它提到这个“黄”这个字来代表,但是别的人不同意,那这个象这个字就没有意思了。所以呢,这个字其实是一个非常灵活的一个东西,也是一个代表或者是能帮我们和古人形成的一个感通,代表的是人的心意。

    所以,经常碰到这个问题,怎么读经典?我想首先问一下李老师,我们正确的理解经典的内容,是什么样的过程?

    李辛:好,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可能是每一个读中医的同学学习过程都会考虑的问题。比如我在读《黄帝内经》的时候,我曾做过一个学期的《黄帝内经》的课代表,后来又上《伤寒论》的课、《金匮》的课。我记得上《金匮》课的时候,老师会说一个条文,然后解释这个条文汉代是怎么说的,明代是怎么说的,清代怎么说的,现代某某重要医生是怎么说的,也许五种到六种。我听了一个礼拜之后,总在想一个问题,很想上去问,这个问题老师是怎么想的?

    古人他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然后在临床中锤炼,最后他写出薄薄的一点点东西,用的是他当时的文字、当时的思想、当时所有那些有形无形的因缘。你感觉每一个字或者每一个经典、每一个条文,像不像一块压缩的芯片?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怎么去解这个码?

    马凯翰:我想补充一下,我最早的时候接触李老师,他说这些很厚的书,你先放一放,你要看薄的书,因为它把那个最精粹的意义压缩进去了。

    李辛:对,是这样的,你怎么去解这个码?我们现在是用我们已知的去研究古人的。刚才我们俩在外面聊天的时候说到,其实要进入一个与古人心意相通的状态,就像电脑进入链接状态之后,如果你是电脑,这个经典也是个电脑,你进入之后它会这么说:is going to connect,is connecting,然后就connected。连上了之后你就明白了。

    我们现在追求背诵,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但是背诵它只是一个慢慢进入你的大脑,或者进入你的潜意识的过程。为什么我们说要进入你的潜意识呢,你才能真正理解到它呢?因为进到更深的部分的时候,能够不受到我们现在这些固有思维啊概念的影响。

    不光是西方人,中国人学习中医,他其实是要学习古代人的生活,或者是去体会古代人是在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下,他这种状态下,是如何看这个世界,如何跟这个世界交流的?

    我们原来经常说的一个比喻,看到一幅画,现在人会想,诶,这谁画的?价值多少?或者学术一点的,这个是水墨还是泼彩,还是什么?一直在分析。但古代的人看到这幅画,他可能跟这个作画者就已经接通了。

    我们看到很多古代的小说,或者典故里都有描述,说有某个人物,或许去世了,或许还活着,也许是男的,也许是女的,都没有关系,另一个人,和他心有灵犀,如果他们接通了。如果在世,也许他们有一天会成为知音,如果他已经去世,哪天想到他,会给他点一炷香。

    我们现在说这是个人的性情,有点痴,但它背后是一个感通,就是这个心和那个心已经接通了。

    再有一点,比如说我们现在的艺术,它表述的是个人的东西,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但是古代人他画一幅画,写一幅字,或者弄一个曲子,他表达的不是我们人间的像,远古的时期,他表达的是天地的像。所以我们需要慢慢地体会到古人他是怎么生活的。

    古人可能生活的有点像马老师家的猫,自然,质朴,不是像我们现在,我们是读了很多书的硕士、博士或者是教授,脑袋里都是概念和固定的程序。

    马凯翰:这个是我们看内经的时候,一篇文章里边也会提到的,其实他们也要描述古人呢,他们那句话具体讲什么?意思就是他跟动物是一起生活,灵性特别高,像刚才提到猫,猫的灵性也特别高。他们之间不需要用语言,就会直接沟通。

    李辛:内经说“往古人,居于禽兽之间”。古代的人,他是跟禽兽混在一起的,然后“阴居以避暑”,天气很热的时候呢,躲到山背后去,“动作以避寒”,然后“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大概的意思就是里面没有什么牵挂,外面也没有什么整天要挤地铁啊,还有看很多什么什么报啊,也不用扛个摄像机啊。

    附PPT原文: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马凯翰:所以它整体就是在描述古人的这个天人一体非常得强。不像我们看东西这么一个个分开,单独地去理解。刚才我们也在讨论读经典,李老师提到的两个字我觉得也非常值得去了解,一个是精,第二个就是诚。精确的精,还有诚实的诚,或者是诚恳的诚。那这两个字,去读经典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李辛:这个就是说,实际上我觉得学习有不同的方法,一种我们是用我们的大脑,一遍一遍地去学习;第二种就是直接去接通一些东西,这部分其实一点都不悬。我们比如说我们跟小孩子打交道的时候,你有没有注意到?有的1岁、2岁、3岁,他只能咿咿呀呀的嘟囔,他也说不出话来,他没有语言,也不能描述。但是如果你是他的妈妈,而且你要没有太多的事情,不慌不忙地跟他在一起,他跟你好像是可以直接沟通的,对吧?

    还有呢比如说你养过猫,养过狗。你对狗对猫,比如说表面上是对它挺好,给它吃的,或者摸它,或者你走过它,但是如果你心里不喜欢它,它马上就很容易表现出来的。用这种方式去学习。这种方式就是第一要你的精神你的思想要足够地专注。你只有专注了以后,你才可以跟对方联系起来。

    第二,诚,我们在对猫猫狗狗的时候也需要对它诚恳,或者是诚实。那么我们在比如说读古书的时候,我们的心理状态挺重要的。我们在一个慌慌忙忙的状态,比如做菜或者是洗碗,做任何事情,它只能到一个水平。我自己有体会,比如说有段时间我慌慌忙忙的,即使我每天晚上还是拿出一个小时看书,能理解的东西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每天都在做这些事情,看起来是在很努力、很规范地在做,但是可能我没有进入。

    但是如果你的状态是比较放松,你的思想、你的精神有能量集中,而且在面对这些古书的时候,你是就当这个写书的人在那里,你很诚心地对待他,你是能够看懂更多的。这个在古代的小说里面也有,就是比如说他看这个书看不懂,他就每天就点一炷香,黄老爷子你在天之灵,我后生非常愚钝,求你指点我,让我能看懂这本书吧,每天就这么磕头。这个人可能现在人看起来比较傻,其实这么一个诚心的状态,他就容易接通。

    马凯翰:我们今天在场也有一些中医学院的学生,也有一些同行的中医老师,我们会想要讲专业一点,进入一个怎么具体的,从哪里入手去读经典?后面的这两章,有《伤寒论》的几个条文,还有《脾胃论》的一小部分。我选择的《脾胃论》的那一小句话是因为我记得当时李老师跟我讲,他第一个看进去的,真正觉得他自己有所理解的一个经典就是《脾胃论》。

    《伤寒论》当然也是因为张仲景,历史上这么长久的医圣。当时我记得《伤寒论》我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就是这么几个条文,这个几个症状,这个几个方子,怎么会有这么伟大的作用呢?后来也接触了一本书,我一直在推荐,就是叫做《圆运动古中医学》。这个也是也帮我稍微打开一下对伤寒论的一些理解的方法。

    后来回去又看,再碰到李老师的时候,他给我提到对《伤寒论》的认识,非常非常得重要,我这里上面将要讲述的几个字,就是说所谓中者,就是中医的中呀。

    中医,要去看病,其实不是看这个病的,他是想让你明确地掌握这个病势,就是病的发展。然后呢是了解这个气机的变化。我们要看、我们要诊断的不是这个病的问题,不是他的症状,永远要把重点放在他生理的过程、生理的状态。

    所以呢,我们看经典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把重点放在生理的部分,我们怎么去了解这个气机的变化。那你这样去了解或者是很努力地去读《伤寒论》的话,你会发现,不光是这些症状,不光是这些方子,其实它是一步一步在描述气机变化,就是身体变换,气血发展的具体层次。

    我们一起来看第49条和第58条,都是太阳病篇里面的。学《伤寒论》,你会看到的第一件事情其实是《太阳病篇》和《少阳病篇》,占了大部分的篇幅,好像是一半以上。那么我们从这么一个现象可以推理知道,其实那个时代的人,唐代的人或者是唐代之前的人,这本书形成那时代的人,其实也是内在能量的水平特别高的。如果我们把太阳放在最外边,这是这个身体的门,然后少阳就是进来一点点的地方,那古代那时代的人他们能抵抗到最外面的地方,代表他的能量其实是非常足够的。

    后来到了近代左右就有《脾胃论》的出现。其实在那个时候不是随意一个人,想建立一个学派,就开始讲这个脾胃为重点,其实是以当时的人和病所决定的。

    我们也可以推理知道,这个阶段所看到的病就可能要再陷进来一些。那普通的人可能就能看到一个阳明或者一个太阴的水平,换一句话来说,原来那个时代的唐代的、古代的人一直能抵抗到上焦,就是皮肤或者是稍微进来一点点。到近代或者是宋代那代的时候,可能这个病就很容易就一直进入中焦的层次。

    我们先来看《太阳病篇》,这个两个条文其实是有一点难解的,特别是58条,这是让各代的医生很头痛的。

    我先读一遍,它是49条,它说:“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李老师,你怎么理解这个条文?

    李辛:《伤寒论》简单来说一下,就是讲三阳症和三阴症,也就是阳症和阴症。比如说一个人身体比较好的时候,他得了病,反应就会强一点,这个就是三阳症。如果能量很高,都是武林高手,如果有坏人来了,可能连第一道门都过不了。在门外打架就是太阳病。

    坏人一进来,门卫很厉害,“嘣”一下打出去了,这最有力量的,这就是麻黄汤的体质和病势,麻黄汤是“噌”一拳……打到外面去了。桂枝汤是什么呢?桂枝汤的体质是里面还是有能量,但是不像麻黄汤体质那么厉害,稍微派一个帮手过去,也不用打。邪气一看不对,它自己溜出去了。

    阳明是什么呢?阳明是邪气已经从第一道大门进来了,已经进到客厅了,进到客厅以后呢,但是这边还有很多很多自己人,因为后面还有少阳、还有太阴、少阴,那么这些人还是可以把他打出去,但是这个是在房间里打的。所以出现的症状就是发高烧啊,或者有大便秘结呀。所以阳明症的症状反而是最让人痛苦的。因为在屋子里面打会把瓶瓶罐罐打碎。

    那么到了少阳的时候,那么我们先看第97条啊,“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少阳它说得很清楚,这个病有两种可能:第一种门口没有打赢,敌人进来了,然后在客厅我们也没有打赢,然后自己人手也不多了,坏人还在房间里,叫“血弱气尽”,“腠理开”。第一第二道大门打开了,邪气进来了。但是呢,人还可以打,因为三阴还没有受到损害。那么这个时候打呢不是像第一道、第二道那样,打得有声有色的,其实就像你挤我一下,我挤你一下。这个感觉有点是像在公共汽车上的暗斗,不是明争,有这种体会吧?没有力量。

    然后,“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你打得动的时候就在发热,就在发烧,你没有能量,打不动的时候就发冷,所以一会冷一会热。所以你看他一会冷一会热,就像看股市一样,你知道里面的资金量怎么样,甚至你知道里面人的心态怎么样,一样的。我们看的是这个势。

    “休作有时”,为什么休作有时呢?所以炒股票说这段时间掉下来了,然后股评师说这段时间正在筑底,对吧?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慢慢慢慢地在聚。聚到一定时候会一个小的升起,小升起来就是又烧了一下,但也可能又掉下去。少阳证就是在这个状态。

    那么他怎么才能好呢,很简单。第一不要错误地治疗,第二你好好吃、好好睡、好好玩、好好过日子。第三,也许这段时间运气很好,正好是你的生理周期的能量是从低往上走的,或者天地之气是从低往上走的,自然就好起来了嘛,你要看的是这个势。但是如果不幸,最近你没有好好吃好好睡,还要拼命工作,然后最近天地之气跟你也不合,然后你最近又处于40岁的人,却是60岁的体质,那怎么办呢?找人帮你一把,所以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其实很简单,他里面有人参、甘草、大枣,就是给你筑底啊。

    我们看下面哈,“默默不欲饮食”,不想说话,不想吃饭,一般如果是到少阴,或者是太阴到厥阴,没有能量的时候那就不想说话了。其实在这里,这个阶段还有能量的,我有体会,就是有东西搭在那里很不舒服,打又打不出去,都好一个礼拜了。

    是不是就像你挤在车里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这叫进退两难,也叫开阖不利。那不就是枢机不利吗?大家不要想,哦,少阳呢是少阳经,或者是胆经,是三焦经,它是一道门,是开阖不利,不要从这些有形的东西去想,它其实就是这个势到了这里了,他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所以你可以看生活中有很多在少阳阶段,还是在阳明阶段,还是在太阴阶段。你要看的是这个东西。

    好,再回到49条啊。49条是太阳病,“脉浮数者”,浮说明了这个势是往外的。数是很有力,跳得很快,那就是生命力很强啊。那么“法当汗出而愈”,他这个力势是这样的(向外开),那么我们顺它势,就像这个房间里有很多灰尘,然后这个风是往门窗那边吹的,你看见灰呀、纸片呀,也是往那边飞。那你是顺着它把那边门窗打开,顺着出去好,还是我非得这边凿一个洞,把它往这边赶好?肯定是顺的好,对不对?顺势嘛。

    所以凡是太阳病啊、少阳病啊、阳明病,只要是在三阳症,就是人体有能量,而且这个病邪正斗争、病情发展的势是以人的本气为主导主控的,所以三阳证其实是要顺势。所以“法当汗出而愈”。

    但是呢,这个医生给他用的是下药,下药其实不光是说通大便,或者是利小便,大便、小便、出汗是结果。大家要记住,发汗不是为了取这个汗,发汗是透表,是开表,方向是开、是升、是浮。所以出不出汗是最后的结果。可出汗也可不出汗。汗吐下都要这么来看,看它打开的是哪个方向、哪个层次。

    “下之”,下了以后,其实是它想出来的时候,给你按下去了,不光按下去了,把中焦的能量也给打掉了。本来那个能量是一节节连在一起的。但中间这个能量一断,想出也出不去,想退也退不来,就僵在那里了。那出现什么呢?“身重心悸”。身重心悸,其实很简单,底气不足了。本来是可以在外面打一架的,现在里边先把里面的人自己给撤了,里面没有力气了,怎么办?里面没有人就打不出去了呀,对不对?

    就像我这一拳打过来了,鹰扬“咣”把我截住了。我这拳还能打出去吗?我打不出去了。那只能怎么办?那就不能再打了。不能再打,其实你选择可以不急着治他,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学医或者做医生不要着急去打。

    就像你看到路上有人在打架,你得先看是小偷之间的内讧,还是说是平民之间的纠缠,还是说有邪正斗争,对吧?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你要看好人和坏人打,好人能不能打胜,需不需要你马上就上去。

    病不是说一定要医生动手,一定要吃了药,才会好的,它自己在变化,它自己也可能会好的,这一点在《伤寒论》里讲得非常非常的多。

    所以他讲了这么一种可能性,现在打不出去了,然后里边也虚了,有身重心悸的症状,所以第一式向外开的法子不能用了。但是呢,假设他出现了自己出汗,他也会好。什么意思呢?那我们就在想,是不是说这个时候让他发汗,出了汗他就会好,不是这样的。

    出汗代表是里面的能量,他得了天时、地利、人和,也得了时间,比如说他躺了三天,气自然慢慢聚起来了,或者他吃了一碗热汤面以后,又帮他中焦柔和地托了一把。聚起来以后他的里气回复,又通达向外,触到了表面,然后出汗了,里和外、内和外、上和下,它这个气走圆了,充满了嘛,就自己好了嘛。

    所以如果医生不明白,这个时候又是补,又是泄,又是发汗。可能把病人自己的势,自己回复的这个过程就破坏了。

    这个你们要去体会。“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所以他后面说的理由,之所以他身重心悸,是因为他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但是等到他自己慢慢聚起来,生命力慢慢恢复,他表和里都有能量,都接通了,接通了以后呢,他自己就布散开了,那就自然好了。

    马凯翰: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就需要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切入进去,有的时候也不要干扰这个自然的过程。

    我们在准备课的时候,也提到第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我记得李老师讲过,里面提到的这样或是那样,其实代表所有的可能,《伤寒论》的理论就浓缩在这一句话里面。再请李老师就前面的这个自愈、自和的观点,解释这两条文字的一些相似的地方。

    李辛:《太阳病篇》说有太阳证的时候,这个人他本来身体很好,现在瘀得很难受,然后也烦,脸上也红红的,但他出鼻血了。这个出来了,出来了他也就好了。所以其实它讲的是人体,《伤寒论》它不是讲病的,这点很重要。

    我们现在比如说看古代的书,尤其是看《伤寒论》啊,看《温病条辩》,会把它看成一个是操作手册,就是说什么病什么症状用什么方子,甚至会考虑,比如说现在说的“但见一症便是”,以这个方症对应,对吧?看到了这些症状,我就用这个方子。

    这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用的,但我个人认为《伤寒论》的本意不只是这些东西,它讲的是一个人体,或者说各种各样的人体在面对邪气时候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因为生命力它永恒存在,只要这个人不死,一个人从小到大,他永远都在生病。就像股票一样,它永远都在震荡,对不对?它永远都有高高低低的。

    不管是什么病,不管你是治对了,还是治错了,乃至错上加错,都还有余地。你给他发汗了,然后又吐了,又下了,还给他放血了,然后他还出了很多汗,也伤了津液了。但是不管是你误打误撞,还是说你每一招都对了。只要生命力还在,最后那只老虎,被你锤了一通之后,他又晃晃悠悠晃晃悠悠起来了,为什么呢?他阴阳自和,自己能够恢复起来,他就能活过来。

    我们需要看《伤寒论》,《伤寒论》之所以它好,就好在他把人的反应层次和反应能力和个体的资源储备,把它分成了六级,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头三层就是我们资源储备还足够的时候,所以头三层你怎么错,都还有较大的余地,因为还有后三层呢。但是呢到了后三层的时候,到了太阴、少阴、厥阴的时候,你错一步,错两步,就很麻烦。最终我们治疗的目的,其实是让他阴阳自和。阴阳自和其实不是我们医生来主导完成的,其实是这个人在天地之间,自己完成的。

    作为医生来学习《伤寒论》,他先要去体会他这个人本身的势是怎样在变化,因为每一个时刻都在变化,每一个症状不仅仅是症状,不仅仅是我们需要去处理掉的症状,有的症状它看起来很糟糕,但是背后那个势很好。

    比如说,当厥阴证变成阳明证或者变成少阳证的时候,本来看起来什么症状都没有,躺在那,也不叫痛。他其实没有阳气了嘛。突然又发烧、又吐、又拉大便,然后喉咙又烂掉了,对不对?有个药叫麻黄升麻汤。症状看起来很凶险,其实是他的人体的能量正在恢复。但是如果我们看不清这一点的话,我们会讲,哎呀,怎么又烧起来啦。先输液上抗生素,然后大剂量的大青叶和清开灵和生石膏,再给他灌肠降温。这只老虎就这么一点点能量,你最后“梆”一下就把它打死了。这个就很麻烦了。

    马凯翰:所以我们医生必须助这个机,等到病人达到内在气血需要达到的状态,我们就要知道合适的药。

    《伤寒论》太阳病篇有一个代表方叫做桂枝汤。那里面有桂枝这么一个东西,现在我们的教材会把它归纳在解表方里面,说桂枝也是一个发汗解表药。这个说法是不是跟古代医生理解草药或者理解方子它本身的意义相同?

    李辛:我们现在教材讲的方剂的分类。比如说第一章是解表药、辛温和辛热,然后是泻下药,然后是清热药。它是以功效为中心的。

    功效其实是最后的那个东西,只是一个结果,或者说只解释了药物某一个层面、某一个象限的作用,这样的解释会局限对药物相应于人体的理解。中医关注的重点,不是去治疗最后那个结果,某个症状,而是能量的格局和方向。

    结果前面有什么东西?是邪正斗争的经过。比如是在客厅打,还是在你们家卧室打。在卧室打的时候就是厥阴了。决定是在客厅打还是在卧室打的前提是什么?是这个人他本身的精气神形!先天后天,所有这些禀赋,加上此刻天地之气和这个人的关系。他此刻是什么状态?是虚还是实?精怎样?神怎样?气怎样?是在这个基础之下决定了邪气能进入到多深,对不对?

    比如说,哪怕这里只有鹰扬一个人,来十个坏人,估计能在客厅打,来一百个人可能给逼到卧室打了。其实是这个东西,所以中医说的“正气为本”是这个意思,永远是正气决定了邪气可以进入与否,可以进入多深,它在哪个层次打,而且以什么方式让它出去。

    以什么方式出去代表的是从什么通道出去。大部分现代人,身体好的也就是在少阳,现在在阳明和太阳的人很少很少。大多数人都是在太阴和少阴。那么诸位如果最近身上、脸上长包呀、皮肤痒呀,或者晚上会出汗啊,那我说恭喜你,你能量还属于比较高的,因为邪气还可以从表面出去,还属于阳气比较高的一种。诸位如果经常会有点拉肚子啊,肚子痛啊,那说明你能量稍微差一点,它是在往下走的。

    所以正气决定了邪正斗争,决定了邪气从哪里走,甚至决定了哪些邪气留在你身体里,旧的邪气和新的邪气,在哪里相应。

    对应药物来说,每一个药物,按照《神农本草经》的观点,它其实是分成几个方向,一个药物的功能,其实有好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信息层面的,比如当我们说人参或是生龙骨,如果说它是补元气,固元气,这是在能量层面;如果说它是治疗虚脱,治疗心动过缓,或者是治疗失眠,这是在功效层次。

    在《神农本草经》那个时代,这两个药它在信息层面都是帮助你的精神、魂魄稳定,能够使你的神的能量稳定,能够去邪气,不让那些外邪进入。比如说你如果晚上怕黑啊、怕鬼呀,一个人在厨房洗碗的时候觉得后背冷啊,呵呵……或晚上上厕所最好灯一直是开着的。这个不是能量层次,是信息层次。

    在能量层次,它其实讲的不是简单的补和泄,或者是现在我们说的补心、补肝、补肺,不是这个东西,它讲的是方向。比如人参的这个能量进入到你的腹部下面,它会停在那里,留下一部分作为你的老本,然后它还会一点一点地重新进入你的三焦大循环到外面来。

    药物在能量层次,讲的是一个势能,方向和势能。所以每一个药物在能量层次它会进入到人体特定的层次,然后以特定的方向走出来。但是这些部分,现在人其实已经慢慢遗忘了。宋以前和宋以后的医学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马凯翰:正好这个可以带我们进入我们第二部分的讨论。刚才描述用药有这么多的层次,特别强调这个信息上的层次,药物它本身能达到的地方,主要的是我们医生能不能掌握去怎么使用。看古书,特别学本草的,从《神农本草》开始,会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那我们再看《内经》的一篇,这个是《灵枢》的第八篇,叫《本神》。它把很多很多基本的概念,包括一些形而上的,信息层次的东西也谈得非常清楚。我们看第一句话,它会告诉我们重点在哪里。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刚才听李老师讲本草的过程,学习本草和用本草的过程,其实和针灸是一样的东西,一样的事情。

    李辛:对,世界是同一个世界,古代人的世界跟我们现代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只是古代人所取的象和我们现代人取的象是不一样的。

    尤其写《黄帝内经》或者汉以前这些医生,他们其实是在能量和精神、信息层次跟这个世界交流。我们呢,是在物质层次和功效层次在跟这个世界交流。所以在讲古代文化的时候,都会讲一个体、相、用。我们现在都偏重于用,相其实就是不同的名词概念,有很多很多的概念。

    但体呢?这个体,比如说我们在大学教材里面有一句话叫做“通天下者一气尔”,对吧?我们现在的解释说,这句话反应了古代劳动人们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我们现代的人认为它是古代的一种比较笨的、低等的、不那么聪明的、没有逻辑的、对世界不了解的,不知道白猫和黑猫的区别的,对世界非常粗的一种认识。

    而且我们现代唯物主义认为,说这个气呢其实是古代人的一个名词,相当于西方古希腊时期的原子。因为我们要靠近西方嘛,对吧?但是气跟原子不是一个东西,原子是象,它是物质的东西,气是象以前的那个东西。这在最新的量子物理学里面讲得比较清楚。

    那么我们说到这个“通天下一气”就是说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止是他们古人的世界哦,也是此刻我们的世界,只是我们已经被这些有形的东西牢牢地抓住了。在这个世界里其实你和我,我们跟这个草,跟所有的有生命或者是无生命的,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是在这里的还是在北京的,是此刻还是100年以前,其实是一个。

    大家看过宇宙星云图吧?它是无边无际的,没有边界的,我们就在其中。我们看到的是有一个一个星球。但是它的背后是现在物理学家叫量子的海洋。它其实是一个波和光合一的东西,都在振动当中。

    简单地讲,所有的东西,不管是草药还是人还是这张桌子,不管是此刻的草药还是一万年前的人,还是北京朋友家的一只狗,我们其实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手机信号一样,大家都在共振当中。这个好理解吧?

    那么每一个频率它其实既是能量又是信息,而这个频率和信息是凝固成物质的前提。物质其实是这个频率和信息的一个固化后的东西。我们现代人呢是站在这个已经固化的部分在发展我们的科学,在认识这个世界,这也是学习中医入手困难的地方。

    中医或者是古代的医学、全世界的古代医学,它其实是在这个无形的频率和信息能量的部分,它们其实在互相感应。就像我们到湖边,扔一块石头扔下去,你会看到波荡漾、撞击、消融,是这样的一个东西。

    比如健康的人是一个光洁的湖面,你扔一块石头,它会均匀扩散,最后就消失了,对吧?但是一个亚健康的人,就像湖面上有树枝,露出的石头,漂浮的垃圾,然后呢,当一块石头扔进去之后,这个波刚开始是均匀扩散的,碰到阻碍之后,原来的波和障碍物的反射波,互相干扰、交叉、震荡。这个在光学里面叫什么?衍射。这个衍射就出现了缺口。那么如果这个缺口一直存在的话,当其他部分,扔一块石头传过来的波,它也会只能遮挡一部分,这一部分是缺的,对不对?

    你可以想象一个人,从生下来到80岁,他的信息层面如果有个地方是缺的,另个地方又多了一块,那么他和这个世界交流的模式一直会是这样,缺的地方更缺,多的地方更多。最后反应在有形的世界上呢,就会是人际关系的某种障碍,重复类似的不如意事件,各种各样的疾病,甚至癌症、怪病。

    所以,中医用药,药的作用,就像现在分析一样,它确实可以直接去治疗我们看得见的这些瘤子,血液,免疫细胞啊,这是物质层面的理解和用法。但是重要的是,每个中药有特定的---我只能说是波啊,因为我们现在都是这么来理解的。

    比如说这个人下焦中焦这一部分不足的时候,人参正好能补上这个不足。麻黄呢?是这个人能量在内部几个层次是够的,但向外的趋势被挡住了。吃了麻黄会出现什么?有一个向外向四周的打开扩散的趋势。苏叶是什么呢?苏叶也是这样的,但苏叶呢,是慢慢柔柔的向外,象太极拳,所以我们说苏叶比较柔和。细辛呢?细辛是吃进去之后,“唰”一下子就醒啦,从中间向各个方向接通打开,快速有力,是“砰砰砰”这种感觉。

    马凯翰:现在大家跟我上课的,老觉得我在跳舞,你们现在知道来源在哪里了?呵呵。我在跟李医生出诊的时候,每个病人中间有几分钟的休息时间,我会看到方子然后问,这方子是在干嘛呢?这个药为什么加进去?李医生就会做动作给我看……这样双手向内收回,然后向下来的,然后再合在下焦,象太极,那我就理解了。

    李辛:比如我们学过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不对?其实就是这个动作嘛,对不对?这个就收住了嘛,对不对?小建中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但是没有收到那么深。那么收到一定的时候,身体如果自己有能量正常运作了,里气自和了,它自己有力量了呀,你们打太极拳、站桩久了,觉得哎呀哎呀不行了,我想动一下吧,就动出去了。这个是最好的里气自和,它自己就好了。但是呢?这个人如果有问题,他过去练过健美身体有淤滞瘀血啊,或者是一直很紧张啊,自己转不过来,比如太极这个动作过不来,那么请钟老师带你一下,帮一把,这个就是小柴胡,就是荆芥、防风,就是麻黄汤,或者是桂枝汤。

    马凯翰:好,正好说到了这些招。我们到了精彩的太极表演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