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463106
心有病 可知否? 等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1月5日 北京青年报
     心有病 可知否?

    每当我们从新闻上看到突发的极端事件时,震惊之余要么愤慨,要么惋惜,却往往忽略了无论是暴徒、病人,还是心智未健全的青少年,他们都首先是个人。在他们看似普通的躯体下,一定曾有某种异样的情绪不断蓄积、冲撞,直至喷薄而出。

    每当我们热衷于买书、看电视,研究饮食养生的时候,可曾想到真正的健康是身心两方面的理想状态?每当你感到不舒服,反复跑医院检查无果的时候,是否有意识反思生活中的堵心事可能带来心病?心理问题的躯体化症状可见于任何一个临床亚科目。有的单独存在,有的与器质性病变合并存在。难受了,没准儿是心理问题作祟。

    心理门诊早就有,只是多数人并不了解它。就像很少有人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内心一样。头晕、失眠、心悸、气短,我们会想当然地去心血管科、神经内科,甚至当医生建议去看看心理科时,还会诧异地脱口而出“有没有搞错”?
, 百拇医药
    其实,搞错的往往是患者自己——不自知,更不了解心身医学,所以错误地认为头疼就该去医头,甚至拒不接受心理问诊、访谈和治疗。

    那么,去了心理门诊又能怎样?有什么办法让人看到自己的障碍所在?专业而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怎样帮来访者找回与人、与己沟通的渠道?什么是优质的心理疏导……本报记者带着最大众的好奇和很多初诊病人的疑惑走访了临床心理专家,并观摩他们的病例和治疗过程,希望能用生动而感性的场景加上理性客观的解析,让您对心理疏导有个初浅的了解,并引起大家关注己心的兴趣。因为,心理治疗的核心之一是让人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不也是我们每人都有的愿望吗?真诚地体察自己的情绪,试着更自如地去调节它,让顺心成为我们的一种能力,而不仅仅是别人给你祝福。

    
, 百拇医药
    核心提示

    ◎谈话式访谈是心理咨询最基本、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形式。

    ◎心理疏导最核心的是治疗师对人的理解。

    ◎心理治疗的一个核心是让人成为真正的自己。真诚生活,不是指对别人,而是指对自己。

    ◎你的感受是评估咨询师水平的依据。

    ◎心理治疗的效果是让人对过去有一个新的整合,新的认识,然后有新的改变。

    

    窥探心理疏导的秘密
, http://www.100md.com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心身病学组?组建并带领宣武心理俱乐部团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心理个案经验?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学和行为医学组委员?

    在健康和养生受到全民追捧的当下,心理门诊对多数人来说还是个有点儿神秘,有点儿玄的领域。真正的心理诊断和疏导依赖大量的访谈、案例记录和多种心理学技术,远不是我们截取的几个场景可以说清的。但这些生动的定格,或许能引起你关注内心的兴趣;那些初诊患者曾有的疑虑,或许能让你对心理诊疗有个概念。别忘了,健康不仅是身体没病,而是身心两方面的理想状态。

    场景一:我怎么会有心理问题?!

    每天,辗转了多家医院,手里拎着一沓沓检查单,因头晕、头疼、失眠、心慌、胸闷或全身窜痛,从全国各地赶到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病人很多。“怎么会查不出问题呢?是不是仪器不够先进?我全身上下都不舒服啊!”病人的这种疑惑是闵宝权大夫在门诊中经常遇到的,也是让他钻研心理学的原因之一。“心理问题的躯体化症状可见于任何一个临床亚科目。有的单独存在,有的与器质性病变合并存在。”闵大夫说,挖出让患者感到不适的心理症结往往并不顺利。“我这么多不舒服,您凭什么说不是器质性问题而是功能性的?”“我是来看病的,你问我过去干什么?”“我头疼头晕跟我家庭成员有什么关系?”“你什么意思,难道我的胃病是心理出了问题?”“孩子从小是爷爷奶奶带的,他的心理问题与我俩有什么关系?”种种疑惑甚至抗拒,即使没说出来,也都写在脸上。表现在行动上的多是沉默和否认。
, http://www.100md.com
    场景二:画图识心理

    那么,封堵多年的心路怎样打通?让来访者认同医生的判断是第一步。“请您先画个图吧。”闵大夫让患者画得最多的是“房、树、人”,有时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让患者画其他内容。

    头晕2年的35岁男患者,做了不少检查都正常,多次按脑供血不足治,效果不理想。闵大夫拟诊功能性的躯体化症状,让他服用抗焦虑药,1个月后明显见效,3个月后自行停药,随即头晕复发。再来时,闵大夫问:“您病前肯定经历过某件不高兴的事。”他说没有,真的没有。“那请您分别画不同时期的自画像吧,小学、中学、大学和现在。”他很认真地画出几个除了大小,其余完全相同的人像。衣服纽扣都是4颗,连头发根数都相同(如上图左一)。闵大夫当下判断他做事讲规矩且有板有眼,可能是发病前某件事打破了他原有的平衡风格,让他如鲠在喉,只是意识层面不再想而已。听到这儿,患者说不知三年前的一件事是否有关。起因是他的担挑因一点儿误会拿起刀要砍他,众人劝阻。他打电话欲报警,妻子把电话摁下了,小姨妹在旁也没说句软话。他回家抱怨数次,妻子劝他都是一家人,也没伤着就算了吧。但此后一年他就出现了莫名头晕。
, http://www.100md.com
    场景三:空椅子对话疏通心结

    治疗中,闵大夫拿来一把椅子,“假设担挑就坐在你对面的椅子上,你有什么话尽管冲他说;想象小姨妹、你的妻子坐在对面,有什么话也可以说出来。”在闵大夫引导下,患者就把他的抱怨、不满痛痛快快倾诉了出来。这次疏导后,患者当下感到某种轻松感,继续服药三个月,经闵大夫同意后逐渐停药。此后5年头晕未再复发。

    场景四:心理剧重现经历给你看

    闵大夫让一位40岁左右的女性从安排好的十几个人中挑选扮演与她最亲密的人。挑出了演奶奶的、演爷爷的、演老公的、演姑姑的,甚至演她发小的,然后有些无措地站在那儿不知还该有什么角色。“还应该有啊。”在闵大夫反复提示下,她终于想起妈妈。“但她从我小时候就有病,没法带我,所以我跟着奶奶长大。后来父母关系不好,我也不愿回家,就一直跟着奶奶,后来妈妈就去世了……”短短十几分钟,女主角通过站位、动作和简述,重现了她缺少母亲护理的成长经历,以及她对过世奶奶的无限依恋。当她泪流满面地与奶奶扮演者拥抱着诉说自己现状时,闵大夫悄悄拽走了一位在场男士,他才是真正的患者,因不满妻子不要孩子的做法,已出现焦虑、失眠以及头疼头晕等躯体不适。闵大夫希望他看到自己妻子因缺失母爱,不懂也不理解母亲这个角色,畏惧做母亲,从而理解妻子,并减轻他自己的焦虑抑郁。
, 百拇医药
    场景五:沙盘圆梦 疏解孝子丧母痛

    在充满童趣的沙盘工具前,60多岁的某企业董事长曾某,放下冷静和理智,摆出脑海里老母百岁大寿的情景。在心理咨询师周湘的专业陪伴下,他真实面对自己弱小和无力的瞬间,完成了孝子在现实中未能完成的情节。后来,周老师让他每天安排20分钟专门回忆母亲,每周大哭一次,边哭边说对妈妈的情感,用固定的哀伤仪式替代经常无序的哭泣和情绪紊乱。每周一次,持续三个月的心理会谈,周老师通过情感理解、不断澄清他持续的痛苦、接纳他所有的感受,使他充分表达了思念和悲伤,释放丧母之痛,接纳自己人性里的弱小。三个月后,他血糖稳定,头晕乏力症状好转,心情趋于平和,不再动辄悲伤哭泣。而此前,曾某因97岁母亲去世,常常泪如泉涌,不敢听人说“妈妈”二字,持续一年头晕、胸闷、疲劳、无力和失眠,多次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但血糖指标升高,直至确诊为糖尿病。

    新病人常有的8个问号
, 百拇医药
    疑虑:仪器检查一目了然,很客观。但心理诊断会不会太主观?

    闵宝权:功能性症状也有其规律,仪器检查一般无法查出,诊断和治疗主要依赖于大夫询问病史和简要查体等临床功力。现实的许多案例给了我们经验和思路的方向,教会了我们如何考虑才最有效率和接近最大的正确性。我们大夫要是无视症状背后的心理因素和生存环境,执着于各种仪器的反复检查,非要查出器质性病因的证据,反而容易走进死胡同,既难以发现真正的病因,也让患者花费了更多的财力和精力。

    疑虑:为什么让病人画画?随便画,还是命题画?

    闵宝权:一个人意识层面的想法,可以通过文字、语言、眼神、手势和身体姿势等表现出来;潜意识可以通过口误、笔误、无意识动作和做梦等来体现。而画图介于二者之间,可以反映出意识层面未必很自知的东西。绘画能简便快捷地减小患者的防御心,即使不愿说,也能根据画图来求证来访者心理的大体特征,提高识别和诊断效率,同时让患者也大致明了自己的性格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常常有事半功倍之效。一个人只有他的意识和潜意识交流通畅以后,他跟别人才能通畅地交流。如果连自己内在都没有整合好,何谈与他人交流通畅。
, http://www.100md.com
    常用的画图识心理技术,有“房树人”绘画测试、“自画像”测试、“客厅家庭成员绘画”、“男人、女人、花瓶和狗”等命题式绘画以及“自由联系绘画”测试等。除了不能写生和临摹,可任意发挥。既可个人画图,也可以团体合作画图。

    疑虑:除了画图,还有哪些常用的方法?主要目的是什么?

    闵宝权:心理咨询有很多技术流派,一个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会根据来访者的个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技术,打组合拳。比如:浅催眠可快速让人入静放松,也可以了解来访者潜意识里的某些负面情绪和人格意向等,还可以引领来访者获得自信、平和的心态。角色扮演能快速让人明白事情的本源,也能让其讲出心里的关键话或发泄某种负面情绪,学会换位思考等。但无论如何,谈话式访谈仍是心理咨询最基本、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形式,对成人和高文化水平者可能更有效,尤其是长程心理咨询。针对某些青少年和儿童的心理问题,有时心理访谈的焦点反而应放在其直接抚养人上。

    疑问:谈话为什么要专门跟咨询师谈?看病时跟大夫聊聊,或者跟亲朋聊天不管用吗?
, 百拇医药
    闵宝权:医生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开导也称为劝导,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应是一系列的,每次以45-60分钟为单元的心理访谈,有一对一的,也有团体形式的。咨询师要尽量站在中立的角度引领来访者去觉察、觉悟、调整和修通,还要为其保守秘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完成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大体目标。心理咨询对咨询师的心智水平、人文涵养、专业技能、个人专业成长和培训经历以及实践经验要求很高,心智消耗也比较大。因为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倾听和记录,所以咨询师一天最多接3-5个案例,多了心里就承受不了了。遇到个别有难度或很纠结的案例,咨询师还要找更高级的心理督导师给予自身的心理督导后,才能继续工作。心理疏导比我平时看病要辛苦至少2倍以上。因为几乎每一个心理治疗案例都有很大的挑战性。比如很多来访者心里有抗拒,或有比较重的防御心理,不愿多说,所以开始阶段很难获知关键问题在哪儿。接下来还要考虑如何下手,如何让来访者自己去觉察和领悟,如何调动起他们自身的能量去发现解决问题的钥匙,拿到了钥匙如何去开门等等。有时来访者知道了可以怎么做,但未必敢去尝试,咨询师还要引导来访者找到属于他/她的自信等等。心理咨询和治疗都需要经过学习、考试和认证。现在有证书的心理咨询师很多,但95%没有真正的实践能力,因为他们缺少机会,经验也就无从积累。心理治疗师的认证相对较严,要求有医学背景。无论心理咨询师,还是治疗师,责任不是直接告诉来访者如何去做,而是重在引导来访者做到有效的自我觉察和自醒、有效释放长期沉积在潜意识里的各种负面情绪、打开某些心结;而后是进行自我认知、心态、思维和行为模式的调整;多些自信、自立、平和、淡定;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最终增进人际关系的有效沟通等。
, http://www.100md.com
    疑问:心理疏导能代替吃药吗?

    闵宝权:心理咨询主要针对心理问题比较轻的来访者,一次或数次均可。比较重的或带有人格问题的,应做心理治疗,而且最好做10-20次或30次以上中长程心理治疗,才能真正见到较好的效果。药物和心理疏导不能相互替代,针对焦虑抑郁失眠和躯体化症状轻的,二者均可独自发挥作用或协同作用;当病症较明显时,应药物为主,心理疏导为辅,二者往往相得益彰。北大六院心理科的丛中教授曾做过救火的比喻,药物好比是水龙头出的水,近水解近火啊!心理疏导的作用是慢慢找出火源。光有药物,没有心理疏导,药效难料;二者结合,治疗效果更好。我接着补充的是,心理疏导不仅要找出火源,还要协助楼房的主人重新修复房子。只不过修与不修,做决定的,以及干得认真与否,干得聪明与否,能否吃苦等,还得靠房子的主人和家庭成员啊。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董晓莹

    
, 百拇医药
    好的心理治疗 让你做真正的自己

    陈祉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专业委员会注册督导师

    北青报: 为什么有很多患者不认同自己有心理问题?

    陈祉妍:不愿接受医生建议,排斥心理门诊等,都说明我们整个社会需要提高心理健康知识。有一类心理疾病99%的病人首诊都会去心血管科,就是惊恐障碍。症状主要是心悸,有人以为是心动过速,胸闷,有濒死感,所以很多人第一次发作时会叫救护车,也有人反复去心血管科做各种检查,但是查不到确切问题,这时有经验的心内科医生,就会建议他来做心理治疗。而且,事实证明心理治疗是非常对症和有效的。

    惊恐障碍是焦虑一族的障碍。它是焦虑情绪没办法疏解,积累后变成一次强烈的发作。整个人越来越紧张,呼吸越来越短,心跳越来越快,由此担心害怕,于是更紧张,心跳更快。还有一类是疑病症——总怀疑自己身体有病的一种心理疾病。疑病症的核心是比较压抑和否认自己的情绪,所以这类患者更多拒绝去心理门诊。
, http://www.100md.com
    北青报:正常人也需要定期去做心理咨询吗?

    陈祉妍:我不觉得有这个必要。但正常的人应该每年跟着体检做一些非常简单的检测,比如睡眠和抑郁,几分钟就做完。检测有问题,可以再去做20题的专项问卷,进行准确判断。

    但当你纠结于怎样给孩子择校,忧虑小孩交友问题,或者自己到了一个新环境,需要更好地调适自己心态,包括要把自己生活作息调整到一个最佳状态,甚至要减肥、要戒烟等等,都可以找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不见得是得了心理疾病,但总要有个咨询目标吧。事实上现在精神卫生法也不主张心理咨询师去治疾病。

    北青报:心理诊断多用问卷而不是仪器,受试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猜想出题意图,甚至有隐瞒或不真实的成分。那么,医生的判断还能准确吗?

    陈祉妍:测试的准确性和真实度,一方面在于测验的编制,另一方面与受测环境有关。心理学特别经典的MMPI有4个量表是用来测你装假的,包括装好、装坏、装奇怪等等。心理测验有时很长,东问西问,同一个问题换了几种方式,前前后后问过几次,就是为了减少误差。有不止一个这种经典测验,能够检测出你装假的干扰。第二个方面是测试的目的和环境。如果是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在答这个问卷,你只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抑郁了,作答时就会比较真实。
, 百拇医药
    在心理健康的检测中,我们很多工具分简版和长版,大部分是经过科学性验证的。比如抑郁的简版7题就够了,长版20题,研究证明这两者的相关度超过0.9,也就是说简版的准确度损失也不大。

    北青报:心理治疗中用到的手段,包括一些分析和判断,会让刚接触的人感到有点儿像游戏,不太像科学,甚至跟网上的算命、星座、塔罗牌有点儿像。

    陈祉妍:很多心理学研究是科学的,但我个人认为心理治疗不是科学。它一直处在发展的过程中,直到今天,我们并不确知人是如何改变的。对此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有过探讨,其中心理大家埃德加·列文森(EdgaLevenson)的观点是,我们的理论可能是错的,但在经验中我们可以找到有效的办法帮人化解心理问题。这种情况在医学史上同样存在。不一定需要正确的原理才能带来正确的治疗。但疗效是可以评估有没有效的。

    列文森的书中有一章就在探讨心理治疗到底是治疗还是劝服。有些情况下,劝说同样带来疗效。比如,我解释的原因你认同了,踏实了,坦然了,然后症状就好转了。这是说服,不是治疗。但矛盾的是,当你要进行治疗时,你确实需要对方接受你的治疗原理。不认同,是无法配合治疗的。
, http://www.100md.com
    北青报:有些来访者会追问“我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是遗传,还是哪里出了问题?”“我是谁?”心理疏导应该帮人认识自己吗?

    陈祉妍:心理治疗的一个核心是让人成为真正的自己。其实很多治疗师重视的是,人能够真诚的生活,不是指对别人,而是指对自己。因此,一个病人希望了解我是谁,我是怎么成为这样的,我会非常珍惜和尊重他的这种愿望,也会共同探讨,把我的理解和他分享。但这里涉及很多问题,不能走偏。因为有些人当发现自己的问题有父母的遗传,或者与童年时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关,会有一种怪罪父母、不满命运的情绪,这是要提防的。其实,心理治疗是让人自己承担起生活的责任。

    至于遗传,确实是对人有影响的。这样说,是为了使病人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愿望——如果你天生就是一个神经敏感的人,你能够建立的目标其实就是紧张的时候,你能调节自己,不让它破坏了你正做的事,而不是根本就不紧张。那是不合理的目标。

    北青报:心理咨询师的水平怎样分高下?
, http://www.100md.com
    陈祉妍:评估心理咨询师的高下,很大一部分是来访者个人的感受。只有实际检验才能了解一个治疗师的水平。比如你觉得这个治疗师理解到你问题的核心了吗?你从他那里得到了新的东西吗?因为治疗之所以有效,其实是让人对过去有一个新的整合,新的认识;行为上的改变,来自看法上的改变。

    心理治疗确实非常难以评估,不能单纯从表面症状改善快慢来判断治疗效果。一个人的改变如果是在治疗师的压迫下发生的,未见得是好。好的改变会让人感到自己更有能力调节情绪、角度思考,更强大,是自己要的改变。

    北青报:心理疏导需要持续很长时间吗?

    陈祉妍:确实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同流派对短程治疗的界定不一样。精神分析界定的短程治疗是50次以内,认知疗法治疗一个问题一般在10-30次左右。两三次通常不够解决一个确切的主题。

    北青报:与家人或朋友说说心中不快或自己捶捶枕头,能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吗?
, http://www.100md.com
    陈祉妍:研究证明,人能够寻求社会支持,跟家人、朋友聊一聊,对心理健康是有好处的。这样做是有益而没有风险的。捶枕头就有风险了,说不定产生不良的后果。因为,这说明你还没有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现在国际上已开始通过专门网站提供心理自助式训练。比如有一个固定的程序:介绍原理,告诉你问题核心在哪里,你可以跟着一步一步做练习,然后间隔一段时间评估一下自己的情绪状态。有研究显示,这种治疗与找咨询师的效果是等同的。

    北青报:我国现在有这样的网站了吗?要付费吗?

    陈祉妍:我们心理所也有老师正在研发和推进。去年我们给国家写了一个政策建议,希望能建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训练网站。有了心理自助网站,起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心理治疗师参差不齐的问题。这种自助的训练网站有收费的,有免费的。不过,有人认为,收费有更好的督促作用。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董晓莹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