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469479
糖友到底纠结啥 等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1月15日 生命时报
糖友有望少扎针了(降糖新视点)
糖友有望少扎针了(降糖新视点)
糖友到底纠结啥

    糖友到底纠结啥

    受访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 向红丁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首席专家 李光伟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 杨文英

    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李全民

    在与糖尿病的“拉锯战”中,饥饿感、减肥难、生孩子、并发症等一道道难关摆在面前,让不少糖友疑惑和纠结。今年11月14日是第7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全球继续倡导“糖尿病教育与预防”的主题。
, http://www.100md.com
    新糖友 降糖药用不用

    控制好血糖,就能像健康人一样生活,但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有的药饭前吃、有的药饭后吃……繁琐的程序让很多糖友望而生畏,甚至走入误区。

    部分糖友陷入极端,有的干脆不管,听天由命;有的认为用药了万事大吉,既不查血糖,也不复诊,一个方案吃到底;还有患者盲目着急,凭感觉擅自调药。

    面对糖尿病,我们应该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做到“多懂点儿、少吃点儿、勤动点儿、放松点儿、药用点儿”。多了解一些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防治办法;从生活方式入手,避免大吃大喝、吸烟喝酒;抽出时间来坚持运动,减轻体重;心态开朗、豁达一些,保持乐观,工作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发现血糖异常应及时找医生明确诊断,必要时适当用药。把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血糖监测及糖尿病教育“五驾马车”灵活驾驭,延缓疾病进展和并发症发生。
, 百拇医药
    在用药方面应该尽量简便、易行,便于长期坚持。需要提醒的是,为预防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多数口服降糖药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至最佳剂量,最终效果一般需要2~3周的时间才能观察出来。因此,治疗之初要每周一次定期调整剂量,如果2~3周后降糖效果还不理想,就要考虑换药或加药了。▲

    小糖友 怕受伤动不动

    如今,糖尿病已经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不少儿童青少年也患上糖尿病,或者迈入了“准糖友”的行列。

    小小年纪就与这么“难缠”的疾病相伴,如果不细心呵护,一生都可能后患无穷。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小糖友的家长却“心太软”,舍不得让孩子“动”,要么怕孩子碰伤了不容易恢复,要么担心孩子活动量太大出现低血糖等反应。

    事实上,与成人患者一样,小糖友也需要充分的运动,这不但是治疗的需要,也是生长发育的需要。合理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血糖控制,帮助改善心血管功能,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并促进孩子骨骼与肌肉的发育等,带来诸多好处。因此,小糖友们最好每天参加1小时以上的适量运动,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定时、定量活动。可以选择跑步、羽毛球、乒乓球、跳皮筋等轻松有趣的锻炼项目,培养兴趣。运动开始前,要注意调节好胰岛素和饮食,必要时可调整注射部位为腹部或将胰岛素用量减少10%,剧烈运动前还可增加饮食量或随身准备充饥食品或糖果。运动时,最好选择纯棉的衣物、鞋袜,以保护皮肤,运动后及时清洁。有感冒、发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视网膜并发症,或突感剧痛、视物模糊时,应避免运动。▲
, http://www.100md.com
    糖妈妈 怀孕了吃不吃

    玲玲怀孕24周了,可最近却少了笑容,多了心事:产检“糖筛”时,她被发现患有妊娠糖尿病。从此,吃饭就成了让她“进退两难”的事情:管住嘴,怕营养不够,影响胎儿发育;多吃一口,血糖上升,又怕牵连孩子。

    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让肚子里的宝宝获得足够营养,是“糖妈妈”们的头等大事。首先,掌握热量需求。每天的主食应保证250~350克。最好选择纤维含量较高的主食,用五谷饭取代白米饭,不吃长时间熬煮的稠粥、松软或黏性食物等,延长食物的消化时间。其次,少食多餐。糖妈妈要学会将一天的食物总量合理分配,不要像普通人那样一天3顿,而是将食物总量按个人饮食习惯,分成4~6次,每餐五六分饱就行了,临睡前适量进餐1次。这样既能控制每天摄入的热量,也不会影响胎儿正常发育。再次,少吃糖及甜食。糖妈妈不是完全不能碰糖,而是要避免吃精制糖,比如含糖饮料、甜食等,以防餐后血糖快速飙升。最后,选择优质蛋白。糖妈妈最好保证摄入的蛋白质1/3以上为优质蛋白质,如肉、奶、蛋、禽、海产品、豆制品等,每天还要适量摄取牛奶等乳制品。▲
, 百拇医药
    胖糖友 血脂高降不降

    随着公众对糖尿病认识的普及,控制血糖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很少有糖友主动关注过控制血脂对管理糖尿病的意义。

    研究显示,65%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等大血管并发症,而血脂控制不良,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坏胆固醇”LDL-C)可以称得上罪魁祸首。特别是在中国,6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LDL-C没有达标。这些糖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经被冠心病和脑卒中“盯上”。

    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更早、更积极地控好血脂,指标要比一般人要求更“严格”。发现糖尿病后不要心存侥幸,要主动改善生活方式。第一,把住饮食关。适当控制每天摄入的总热量,同时减少食物中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成分。第二,减轻体重。肥胖是健康“头号公敌”,会带来一系列代谢问题。对体重超标的糖友来说,一定要通过体育锻炼、规律饮食等方法,努力减轻体重。第三,远离坏习惯。日常生活中尽量做到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少熬夜,避免过度疲劳等。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来说,必要时还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调脂药物。▲
, 百拇医药
    并发症 胰岛素打不打

    张大爷患糖尿病10多年了,最近一年,他不仅血糖控制不好,而且出现视力下降、下肢麻木等症状。医生建议他用胰岛素治疗,可张大爷坚决不愿意,认为自己不是1型糖尿病,怕“打上瘾”。

    这样的误区在我们身边非常普遍,很多糖友对注射胰岛素不理解,怕依赖、怕疼痛……出现心理上的“胰岛素抵抗”。实际上,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生理激素,每个人都离不开它。没有胰岛素,机体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不能产生胰岛素,必须通过外界补充;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虽是相对不足,但随着病程的延长,并发症、身体状况等的影响,胰岛功能也可能走“下坡路”,光靠口服药物不能“激发”足够的胰岛素分泌,也需要额外补充。

    是否需要打胰岛素,应该因人而异,根据病情需要综合判断。除了1型糖尿患者必须注射胰岛素,血糖很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短期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口服降糖药“失效”的老糖友,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或其他急症,肝肾功能不全或出现较重的并发症,以及糖尿病患者怀孕期间或妊娠糖尿病患者,也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 http://www.100md.com
    老糖友 低血糖怕不怕

    不少糖友认为血糖越低越好,甚至为了让测出来的血糖值“漂亮”,不惜饿肚子、多吃药,身体不舒服了也不管。

    其实,这是极大的误区。高血糖一时半会并不会要人命,可低血糖的危害更严重,重度低血糖甚至会导致昏迷,危及生命。特别是对年老体弱和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来说,降糖“过犹不及”,血糖降得太快、太狠,或反复发生的低血糖,反而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风险,甚至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低血糖可由多种原因导致,常见的有进餐不定时、体力活动过量、胰岛素注射过量或注射部位不准确、自行加用一些有协同作用的“降糖制剂”等。

    因此,糖友出现强烈的饥饿感,或有出汗、手抖、心慌、面色苍白、烦躁等症状时,要高度警惕低血糖。此时,首先要保持镇静,身边有血糖仪的可以先测血糖,确定是否为低血糖。无论是否测血糖,都应立即喝糖水或含糖饮料、进食糖果或葡萄糖片。约15分钟后再检测一次血糖,如果血糖仍低或仍有低血糖症状,应再次进食。出现神志不清、突发昏迷等严重情况时,身边的人应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 (陈芸)
, 百拇医药
    

    糖友有望少扎针了(降糖新视点)

    纳米加超声,将胰岛素“锁”在皮下缓释

    上图从左至右为景云教授、狄瑾博士和顾臻教授;下图为新装置示意图。

    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三大杀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30年全球糖友大军可能突破4.5亿。

    在与糖尿病抗争的过程中,“打针”可能是很多患者最不愿意听到的字眼了。由于口服无法吸收,对众多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来说,频繁局部注射让他们苦不堪言,需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有些糖友甚至出现红肿、皮下硬结、皮下脂肪萎缩,以及皮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问题。
, http://www.100md.com
    2012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北卡罗来纳大学州立大学联合生物医学工程系顾臻教授和其博士生狄瑾设想:如果发明一种“缓释胰岛素制剂”,将其“预埋”在体内,等患者需要的时候再慢慢释放,不就能减少反复扎针的痛苦了吗?随后,他们开始了探索。找到这样一种既能安全“储存”、又可精确“释放” 胰岛素的装置并不容易,师徒两人利用在生物材料及纳米制剂方面的专长,将目光锁定在由可降解高分子纳米颗粒组成的3D“纳米网络结构”和超声波释放技术。顾臻解释道:“这种材料可以轻松注射进入体内,并稳定地呆在皮下,将胰岛素‘乖乖’锁在那里;但超声一来,它们又会马上解散开,加速胰岛素的释放,以满足糖友的治疗需要(如示意图)。”“打个比方:我们的纳米网络结构就像是储存胰岛素的一个小型水库,超声波则是启动阀门的开关。”狄瑾补充道。团队又请来擅长超声研究的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景云,一起攻坚克难。一年来,研发团队开展了大量实验、不断优化,比如调试材料的配比、调控超声的强弱等,并用糖尿病小鼠作为模型进行实验,最终取得了令人兴奋的结果。这项成果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团队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来自一些知名医药企业或投资公司的合作邀请,还有不少糖友的问候,令大家倍受鼓舞。
, 百拇医药
    有了这项技术,患者就可以在一次注射后,通过一个手掌大小的聚焦超声装置控制胰岛素释放,进而达到可控性调节血糖的效果。操作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不需要对注射部位进行任何特殊护理,且不受运动、洗澡、旅行等活动的限制。未来,研究人员希望这项科技成果早日面市,帮助广大糖友减少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王远)

    

    糖友买食物,看营养标签

    国家食品营养标签健康教育行动

    糖尿病医学营养干预的第一步就是合理选择及搭配食物,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学会看懂食品的“营养标签”。
, 百拇医药
    我们在门诊对糖尿病患者的调查显示,约一半以上的人购买食品时只会关注“品牌、价格、出厂日期、保质期”等信息。这远远不够。真正意义上的“营养标签”是向消费者传递相对完整的食品营养性质的说明,内容包括营养成分表、补充营养信息、营养声称和健康声称等。这些均是糖尿病患者购买食品时一定要学会看,并且要看懂的核心信息。

    糖尿病患者第一个要关注的营养标签信息是标注能量的单位。有的食品是100克食物含有多少能量,有的则是100毫升的能量值,有的是1瓶或1份的能量。同类型食品,糖尿病患者应选择能量相对低的食品。

    从营养素来看,一方面,一些大量摄入可能导致体重、血糖、血脂、血压等波动的营养素,如脂肪总量、饱和脂肪、反式脂肪、胆固醇和钠等,糖尿病患者每天摄入量以不超过100%NRV为目标,且这些营养素的NRV%越低越好。另一方面,对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及维护健康有益的营养素,如膳食纤维、维生素A、钙等,糖尿病患者每天摄入量最好能达到100%NRV,这些营养素的NRV%越高越好。
, 百拇医药
    糖尿病患者还要看懂配料表。配料表会如实记录食品中到底有什么成分,反映食品真相。一般而言,配料表排序中,含量越高排的位置越靠前。如燕麦A的配料表表述为:燕麦、米粉、蔗糖、麦芽糊精、核桃、植物油;燕麦B的配料表表述为:米粉、蔗糖、麦芽糊精、燕麦、核桃、氢化植物油。根据配料表排序原则,肯定燕麦A中的燕麦含量高于燕麦B,其营养价值更高,更适于糖尿病患者选购。

    反式脂肪也是糖尿病患者需要提防的。部分氢化大豆油、部分氢化棕榈油、植脂末、精炼植物油、起酥油、酥油都是反式脂肪的代名词。在配料表中,如发现这些名词就要谨慎购买。对于无蔗糖食品更应警惕,有时无蔗糖食品中虽不含蔗糖,但却含有葡萄糖、麦芽糖、麦芽糊精等,还有的含有反式脂肪酸,而它们对血糖的影响不会比蔗糖小。▲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 于 康)

    
, http://www.100md.com
    为糖友订制食谱(抗糖先锋)

    美国名厨阿特·史密斯分享抗糖经

    阿特·史密斯是一位美国大厨,他不仅经营餐厅,出版了多部食谱,还担任过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的私人厨师。

    然而不幸的是,三年前,史密斯被诊断患上了2型糖尿病。对一名美食家来说,这简直是致命的打击,因为他已经习惯了面对各色美食、不断品尝的“厨师特权”。痛苦之后,史密斯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良饮食习惯,不再让美食“填满”自己的大脑。

    53岁的史密斯开始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他积极配合医生,制订了个性化的糖尿病,坚持食用“全粒谷物、未经精加工的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并通过马拉松运动,减掉了45公斤的体重。改变的动力源于史密斯的美好心愿:“我希望为家人和其他糖尿病患者树立一个榜样,告诉他们可以生活得很好,拥有健康和快乐。”
, 百拇医药
    拥有厨艺天赋的史密斯并不满足于此,他表示,“光靠运动控制病情并不能体现出我是一名真正的厨师,我要继续钻研健康合理的饮食方案,让糖尿病患者也能吃得很好。”从此,他开始避免吃含糖食品和精加工食物,而是青睐于全粒谷物、鱼类等高品质的蛋白质、燕麦粥、酸奶和水果。他还呼吁各地的餐馆“把糖友放在心里”,与内分泌学专家和营养师合作,为糖友准备一些适合他们的专用食谱,而不是把患者排除在外。他认为,“哪怕每个餐馆只有一道菜是为糖尿病患者准备的,并且标注出来,这对动员全社会抵抗和预防糖尿病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作为大厨,史密斯给糖友们推荐了一道“姜汁鸡肉玉米卷”,健康又美味:把洋葱、姜块、芹菜切碎或搅拌,配上适量番茄酱、橄榄油、醋、柠檬汁做成调味酱;根据自己的口味涂在烤熟的鸡肉上,用玉米饼卷住即可食用。1个玉米卷含热量191千卡,饱和脂肪1克,胆固醇33毫克,钠350毫克,碳水化合物19克,纤维2克,蛋白质8克。▲ (赵鹏程)

    
, 百拇医药
    脾气突变暴,警惕低血糖(糖友信号灯)

    我的患者老周70多岁,是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平时温文尔雅,非常绅士。但上周他来门诊复查时,很苦恼地给我讲了一件事。

    前两天,他去拜访了一位老友,回来时由于路上堵车很晚才到家,一进家门他好像不受控制似的,情绪突然变得很暴躁,对家人骂骂咧咧了一通。后来吃了些食物后,他的情绪慢慢平复了,但却不记得之前胡言乱语骂人,家人后来告诉他时,他非常懊恼但又不知是怎么回事。听完老周的叙述,我也有了答案,赶忙安慰他,这种情绪改变其实是糖友典型的低血糖反应,我建议他平时在家一定监测好血糖,如果经常有低血糖出现,就要及时来医院调药。

    一般来说,当血糖低于2.8毫摩尔/升时,称为低血糖症。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血糖如果在短期内迅速下降,低于3.9毫摩尔/升时,就算是被定义为低血糖了。低血糖主要表现为两大类症状,一个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的症状:表现为显著的饥饿感,恨不得马上要吃东西、四肢软弱无力、手脚发抖、心慌头昏、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可轻度升高;另外一个就是大脑缺糖引起的症状,轻者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言语不清、思维迟钝、行走不稳,部分病人可表现为烦躁易怒、行为怪异,严重的低血糖可导致神志不清、全身抽筋、甚至昏迷死亡。老年糖友反应比较差,心慌出冷汗等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的症状往往不明显,低血糖不容易被发现,需要警惕。
, 百拇医药
    因此,糖友家中一定要备好血糖仪,一旦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测定手指末梢血糖,轻度低血糖进食糖水、糖果或饼干点心即可缓解。严重者家人应迅速拨打120急救,并送往医院进一步抢救。▲ (解放军第306医院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主任许樟荣)

    

    糖友发胖,寿命更短(降糖新视点)

    哈佛大学最新研究提醒

    肥胖是个讨厌的“催命鬼”,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是如此。美国“健康日”网站日前报道的一项新研究提醒,超重会增加2型糖友过早死亡的风险。

, 百拇医药     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由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完成,研究人员从“美国护士健康状况跟踪调查”和“卫生保健专业人员随访调查”数据中,选取了超过1.14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患病年龄在62岁左右。在近16年的跟踪随访期内,共有近3100名患者死亡。进一步分析发现:与确诊糖尿病时体质指数(BMI)正常的患者相比,BMI过低和过高的受试者死亡率均显著增加。其中,体质指数越大,过早死亡的风险越高。即使糖友没有吸烟等不良嗜好,体质指数超标,也会增加他们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领导者托比亚斯博士等人表示,这项研究成果有力驳斥了先前某些人宣扬的“肥胖悖论”,即肥胖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提醒各位糖友,肥胖并不会让患者在生存方面受益,控制体重仍然是抗糖重点。▲ (赵鹏程)

    
, 百拇医药
    糖友抑郁,认知能力下降

    美国最新研究发现

    美国“健康日”网站最新报道,8月14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刊登一项新研究发现,当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抑郁症时,大脑认知能力明显降低,发生认知障碍症(俗称老年痴呆症)的危险更大。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马克·萨利文博士及其同事对近3000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为期40个月的跟踪研究。研究开始时,研究人员测量了参试者的认知(思维与记忆)能力以及抑郁程度。结果发现,研究期间抑郁的糖友认知能力下降幅度更大。

    研究负责人萨利文博士表示,大约1/5的老年2型糖友合并有抑郁。患者家属应该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控制血糖的同时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状态,延缓向认知障碍症发展。▲ (金也)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