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486698
中药名避讳之由来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1月26日 北京晚报
     我国古代有避讳的习俗。通常,老百姓需避皇帝和皇亲的名讳。例如,“秀才”这一名词,昔时因避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遂避“秀”讳而改称“茂才”,这在古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避讳的方法通常是将需避的字采取缺笔、空字或改字。中药作为一种文化,其药名也属于“一切文字”之列,故不可避免地也必须遵行避讳之制。避讳现象在医药用语上也时有出现,有些中药名或方剂(汤头),也因为避讳而“改名换姓”。这是我国古代的陋俗,也是我国特有的“皇权威慑综合征”的表现之一。

    中药常山,本名恒山,李时珍谓:“因本植物始产于恒山,故得此名。”在《神农本草经》中,原称“恒山”。后因西汉汉文帝刘恒讳“恒”,故连地名带药名都改称为“常山”。改朝换代后,在医药典籍中,常山曾恢复了“恒山”的原名,但到了宋代,因避宋真宗赵恒的名讳,而改为缺笔的“恒”字,如“恒山汤”的“恒”字,缺去了最后一笔。

    方药中的“玄”字避讳的例子不少,历时也较长。这是因为北宋皇帝之始祖为赵玄朗,清圣祖(康熙皇帝)的姓名为爱新觉罗·玄烨,故讳“玄”。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下令要避赵氏始祖之讳,故讳“玄”。因此,涉及的中药有玄胡索改为延胡索,玄参改为元参,玄明粉改为元明粉。常用方剂“真武汤”亦与讳“玄”有关,宋真宗为避祖讳(庙讳),改四方诸神之北方玄武神为真武神,故以四方诸神命名的方剂成为青龙汤(东)、白虎汤(西)、朱雀丸(南)与真武汤(北)了。

    薯蓣之名也因改朝换代而一再改动。初因唐代宗叫李豫,豫与蓣同音,便将其改名为薯药;后又因宋英宗名为赵曙,曙与薯又同音,再将其改名为山药;尔后又冠以产地名而称为怀山药、怀山或者淮山,原有名称已荡然无存了。在《本草纲目》中,黄瓜也是一味中药。本来黄瓜不管食用还是药用都叫做胡瓜,系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种子种植而得,因为来自西域胡地,所以称它为胡瓜。到了建立后赵政权的石勒,自封明帝而下令讳“胡”字,遂把胡瓜改称为黄瓜而一直沿用至今。自称明帝的石勒,他的名和字都无“胡”字,那么为什么讳“胡”呢?原来石勒是胡羯族人,并且信奉“胡天教”,因此讳“胡”。五代十国的吴越王钱镠,因为“镠”字与“榴”字同音,便把石榴改称为“金樱、金罂”。和钱镠同时代的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后受唐封为吴王。在他占据扬州时,当地人怕犯他的名讳,便把蜂蜜改称为“蜂糖”,至今有些地区仍然称为蜂糖。

    李中梓著《本草通玄》,后为避康熙玄烨讳,改书名作《本草通元》;书中所载“玄参”,也随之易名为“元参”。在这一时期,为同一原因改名的中药还有“元明粉”(原名“玄明粉”)。中药恒山为抗疟药,宋代为避真宗赵恒讳,改名为“常山”。凤仙花又名指甲花,据《本草纲目》记载:“宋光宗李后讳凤,宫中(改)呼为好女儿花。” 甘雨周林,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