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视点
编号:12388220
抓住机遇 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1月29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010期
     健康服务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经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链。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具有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调整结构、惠及民生的重大意义。中医药是中国健康服务独具特色的健康资源与服务技术,在健康服务业中独具优势。

    受益于强大的社会需求拉动和内部活力增强,中医药行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的大好机遇。我们要更新观念、开放政策,只要有社会需求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无论公私,不拘行业内外,我们都要去做或参与,没有大市场大人群,就没有中医疆域的扩大和地位的提升。

    什么是健康服务业

    健康服务业是一个外延很宽的概念,它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包含传统的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卫生筹资和健康保险体系、健康管理与促进的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体系。它主要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经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链: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及医疗耗材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健养生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具有覆盖面广,产业链长,社会与经济效益显著的特点。
, http://www.100md.com
    在我国经济面临出口受阻、内需乏力、速度放缓的情况下,《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具有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调整结构、惠及民生的重大意义。

    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范畴

    中医健康观的理论核心是人的健康,《内经》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以人命重于千金为喻,把“千金”两字作为自己的书名。人的幸福与发展,都必须以生命的存活和健康为前提。健康医学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重要内容。

    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业中独具优势。《意见》指出:“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中医药是中国健康服务独具特色的健康资源与服务技术。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保健理论,“天人合一”“辨证论治”的医疗实践,以及“调心”“摄身”的养生方法,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建立内涵丰富、覆盖全部生命周期的中国健康事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没有中医药的广泛参与,就没有中国的健康服务事业。
, http://www.100md.com
    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范畴包括:中医医疗服务、中药种植生产与贸易、中医药医疗与保健的设备器械、中医药预防(含治未病)、中医药保健(含保健技术、保健品、保健食品等)、中医药养生、中医药养老、中医药文化产业、中医药旅游、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以及其他衍生、外延的健康产业、产品和服务。这10个主要方面,有的在卫生与医药部门,有的在社会其他部门。

    八万亿大蛋糕谁分得杯羹?

    《意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规模要达到8万亿以上,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利好消息。这么大一个市场“蛋糕”,谁能分得一杯羹?

    健康行业的现状是怎么样的呢?2012年,我国健康业的总规模是4.7169万亿元, 占我国GDP的5.15%。其中,卫生总费用28914.4亿元,全国医药产业产值18255亿元。卫生总费用中减去医院支出的药品费用0.7万亿元(这一部分已经计算在医药总产值里面了,不能重复计算,故要减去),实际的总规模是4万亿元。
, http://www.100md.com
    目前的4万亿,是新中国成立64年才形成的健康服务业的市场总量。在今后短短的7年时间里,要翻一番达到8万亿,占到我国GDP的10%左右,这史无前例的市场“盛宴”是健康类各部门各行业的一次历史性机遇,是巨大的需求、市场和发展空间。一个行业和一个国家的能力,就是抓住机遇的能力,就是自我发展与创新的能力。中医药行业在历史机遇面前要乘势而上,大有作为。甘肃省最近就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意见》,要领跑全省经济。

    对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建议

    受益于强大的社会需求拉动和内部活力增强,中医药行业将迎来历史性发展的大好机遇。其一,国家要求健康总费用从目前的4万亿7年后增长到8万亿,健康费用占GDP比重差不多要翻一番,这对卫生和中医药行业是一个极大的利好政策、巨大的市场。其二,未来10年是中国老龄社会加速的时期,人均卫生费用支出随着老龄化的加速会不断增加。其三,随着经济发展与医药体制改革的深入,医保从低水平广覆盖进入了多样化高保障的阶段,诱导性医药消费正在转向社会人群的刚性需求,个人健康支出加大,未来健康产业总量的增速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 百拇医药
    观念要更新

    我们要从实施基本医疗向全面推进健康转变;从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转变。

    医疗的上游治未病、预防、保健(含保健技术、保健品、保健食品等),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等,重点在于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状态;中间的治已病、医疗、药品、中医药的设备器械等,主要目的是治疗疾病、修复健康;下游的康复、养生、养老、药膳,以及相关的中药种植生产贸易、中医药美容、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旅游、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等,目的在于促进和提升健康。我们要不为行业界线所羁,不为事业、产业、服务业所拘,凡属中医药健康领域,我们都要放手去做,或主动参与,开疆辟土,覆盖市场。

    政策要开放

    投资者们说:“健康市场和民营医院是下一个金矿。”

    《意见》公布后,A股市场12家投资民营医院企业的股价普遍上涨,“开元投资”因为投资了民营医院,就迎来了两个涨停板。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复星医药”收购了广州南洋肿瘤医院50%的股权,获得了和睦家连锁医院,又相继并购了安徽济民肿瘤医院、岳阳广济医院、宿迁钟吾医院等民营医院,大举进军民营医院领域,股价攀上新高。董事长陈启宇表示,要在华南打造民营医院集群。
, http://www.100md.com
    2012年底,我国有医院23170所,其中公立医院13384所,民营医院9786所,民营医院占全国医院总数的42.24%,这里面,大部分是中医医院。去年1年间,民营医院新增了1000多家。但是民营医院的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执业医师数、服务量所占比重仅在10%左右。

    开办民营中医医院,具有投资少、起步快、专科多、技术适宜等优势。但目前民营医院杂而不强的主要原因是好政策没有落实,有关部门的“弹簧门”、“玻璃墙”横亘其中,“公私医院两重天,一个苦来一个甜”。在国家力推大健康服务业的时候,要让民营中医医院顺势而为,壮大发展,首先要落实政策。

    《意见》的核心政策之一,是加大医疗服务领域的开放力度,对民营医院实行“非禁即入”:“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地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在社会办医方面先行先试”,“严控审批时限,下放审批权限”。“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第一次提出“符合条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其专科建设、设备购置、人才队伍建设纳入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消除阻碍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各地要清理取消不合理的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非公立医疗机构在技术职称考评、科研课题招标及成果鉴定、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资格认定等方面享有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这些政策如果真正落实了,我国的民营中医医院一定会有一个极大的发展。
, http://www.100md.com
    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社会资本的活力,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同时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及监管等方面的职责。

    政府不该管的要交给行业社会团体去管,政府办不了的交给社会去办。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简政放权,将部分职能转移给行业学会或协会,让他们在发展和规范中医药服务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加强行业自律;二是授权或委托行业学会协会进行准入标准、人员标准、技术标准、市场监管办法的制定;三是委托行业学会协会进行行业信息统计、分析、发布,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四是将某些监管权力委托行业协会来做,保证依法监督责任的落实。

    创新机制与开阔思路

    只要有社会需求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无论公私,不拘行业内外,我们都要去做或参与,没有大市场大人群,就没有中医疆域的扩大和地位的提升。
, http://www.100md.com
    在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民营医院的同时,部分公立医院也可以举办民营医院。我国一家大型三甲中医医院,就准备与实力金融机构合作,对方有庞大的资金投入,我方运用自己的管理优势、人才优势,合资举办新的营利性中医医院。这样就会如虎添翼,相得益彰。

    天津天士力集团是个中药企业,他们根据市场需求从药业向健康业转型,去年产值200亿元,其中“一袋药”丹参滴丸等中药100亿元,他们新投资开发的西藏矿泉水“一瓶水”、贵州茅台镇“一杯酒”、云南普洱的“一碗茶”合计产值100亿元。他们正在大举进军健康产业市场。

    广东省新会市用一片小小的道地药广陈皮,打造出了陈皮药业、陈皮食品业、陈皮调味业三大产业,产品畅销美洲和东南亚各国。

    要办“大中药”产业

    中药产业已成为我国快速增长的产业之一。2012年全国医药产业完成产值18255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中药饮片1020亿元,同比增长26.4%;中成药4136亿元,同比增长21.3%;中药出口快速增长,2012年出口已达24亿多美元。2005年至今,我国中药行业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超过了医药行业平均增长水平。
, 百拇医药
    要巩固中药工业商业,积极发展中药相关产业,提升中药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依托、以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大中药产业体系。要优化大中药产业发展的环境,制定和完善大中药产业发展战略和法规。设立大中药产业专项资金,继续加大对中药产业投资和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

    要通过重组、兼并、融资等市场化手段,建立大中药企业。医药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长期以来实行地方审批制,故我国医药企业数量众多、规模相对较小、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今年四部委联合发布《合力推进新修订药品GMP加快实施的通知》,推出七大措施,将加速行业兼并重组,提升行业的集中程度,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中药企业,大大提高中药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不要忽视康复市场

    我国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每年因车祸、疾病等原因新增加的残疾人约100多万。此外,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有约7000万老年人需要各种康复治疗,加上大量因慢性病致残的患者,全社会对康复医疗的需求非常之大。
, http://www.100md.com
    中医康复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内外治法、情志疗法、饮食疗法、传统物理疗法、环境疗法、拔罐、敷贴、刮痧,以及传统体育疗法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疗法都易于在基层医院、社区甚至家庭中推广。因此,大力开发中医康复市场,不仅可以解决老百姓的康复需求,还减轻了各大医院的负担,同时也拓宽了中医的医疗服务市场。

    “治未病”在社区与农村大有可为

    要推进“治未病”服务网络和平台建设、“治未病”服务技术的规范使用、区域“治未病”服务体系的构建,推动“治未病”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作用。

    推进城市社区及乡村服务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开展中医养生保健、药膳饮食指导,普及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建设集中医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社区健康之家;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信息管理和健康教育服务。鼓励社会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发挥作用,形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 百拇医药
    鼓励开办中医诊所,发挥坐堂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拓展中医门诊服务医疗市场,如天津在全市社区和乡镇建起了194家“国医堂”,既是中医发展的载体,更是中医服务的平台。注重将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除基本医疗需求外,进一步延展中医药服务领域,如在儿童预防保健方面推广捏脊、摩腹等小儿推拿手法。

    仪器设备中医药要分一杯羹

    中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约为 15 年。我国中高端医疗仪器设备主要依靠进口,金额约占国内市场的40%。我国医疗器械是由跨国公司主导高端产品,国内企业仅占据低端产品。《意见》明确提出,将开发中医药诊疗养生保健仪器设备作为中医药健康服务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此,要遴选出一批中医诊疗设备生产企业示范基地,加强对融合中医传统诊疗技术与现代科技的新型诊疗设备,包括中医诊断检测仪器、新型针灸治疗仪、新型理疗设备的研制与开发,推广到医疗保健机构使用,进而确立我国中医诊疗仪器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地位。
, 百拇医药
    要满足巨大的养生保健需求

    中医药有着调摄情志、适度劳逸、合理饮食、谨慎起居等养生调摄之理论和方法,在延缓衰老、驻容美颜、维系健康方面颇受欢迎,是防病治病必不可少的保障。目前,不同名目的中医养生馆在全国遍地开花,其范围之广,种类之多前所未见。集养生、休闲、娱乐、餐饮、保健、健身和美容等功能为一体的养生保健企业在我国急剧增加,多数为中医药内容,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养生保健的连锁企业也开始出现。在养生保健企业30强中,有10家采取了连锁经营的方式,品牌连锁经营企业门店共有437家。其中足浴连锁店最多的是重庆富侨保健服务有限公司,共有281家。

    以霸王集团为代表的一些中医药日化企业,逐渐走向中医药文化的舞台,引领现代中医药回归养生时代。食借药力,药助食威,兼得健康与美食的药膳也颇爱青睐。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业的经营业态由过去单一的大众浴室向足浴、温泉、桑拿、保健中心、休闲会馆、SPA会所等多种业态转变。
, 百拇医药
    我们要根据大众需求来发展丰富的中医药养生行业,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制定中医药健康保健服务产业发展战略,把中医药保健服务业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这样可以及时向社会各界和投资主体传递产业的发展方向、总体策略、基本思路,吸引各类投资,调控市场准入,使其快速发展。

    要加强养生保健行业标准建设,制定中医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探索建立中医健康服务职业技能评定,以及中医养生保健的人才培训体制。在中医医院和社区要提供冬病夏治、膏方等服务。设置中医养生健康教育会所。编写老年人群的养生防病指导手册,对其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预防疾病的发生。

    让中医药科普健康教育走进千家万户

    大力开展中医药健康和科普教育,开展“中医中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指导城乡居民运用中医药技术和方法进行养生保健。推进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工作,在全国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建立“治未病”科,开展“治未病”服务。制定常见疾病的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技术指南和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普及中医药知识,传播养生保健方法及中医药文化。开展中医药科普专家巡讲工作,组织编写出版科普知识读本。加强与媒体合作,提高中医药知识的普及率。
, 百拇医药
    中医药保健品与保健食品要升级换代

    所有从事中医药保健品及食品生产的企业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竞争的核心必将是自己产品的科技含量。企业要重视保健品的应用与基础研究,努力提高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使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成为主流。

    只有中医药保健产品企业不断更新技术和提高技术含量,开发出效果好、质量高、有特点的第三代保健品,使产品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广告战中走出来,转向高层次的技术战、服务战,才能缔造出我国中医药保健品的世界品牌,才有能力进军国际市场。

    探索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技产业园区

    现在上海、湖南等地正在建设中医药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从中医的医疗文化、饮食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等入手,设立中医药博物馆、养生馆、药膳馆、国医堂、百草园、养颜馆、长寿安养村等,集中医医疗、教育、科研、中药产业、会展、居住生活、对外合作、交流、开发、利用和健康旅游、消费等功能为一体,全方位提供中医药服务,将园区打造成中医药产业的集群区、中医药文化的展示区、中医药服务的体验区。
, 百拇医药
    他们还充分利用文化的影响力,扩展中医药产业的服务领域,加强与旅游业、会展业、餐饮业、娱乐业等产业的联系和渗透,并与房地产业进行广泛合作,如在园区建宾馆、度假村和安养村。在园区内着力打造“中医药社区”和“中医药文化街区”(如药膳食疗街区、中医保健休闲街区等),在地方特殊政策的支持和激励下,促进中医药的大发展。

    大力发展中医药旅游

    中医药与国画、京剧并称为中国三大国粹。中医药生态健身旅游作为全新的旅游项目,是中医药的延伸和旅游业的扩展,体现了生态旅游和健身旅游的主题,同时又顺应和满足了社会发展及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因而更具发展潜力。中医药旅游不仅是自然之旅,还是文化之旅,更是健康之旅。目前,中医药旅游主要以中药材基地、中医医院和中医药博物馆为依托,主要形式有参观游览、保健游、购物游、会展游等。

    甘肃省最近印发了《甘肃省发展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规划纲要》,要打造“在风景旅游区开展中医养生、中医保健、食疗药膳等为主要内容,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发挥生态优势为基础,以优化养生环境、发展养生经济、弘扬养生文化为重点的中医药生态保健旅游产业体系”。
, 百拇医药
    广西药用植物园利用南宁市郊亚洲最大的药用植物园,将种植中药和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使旅游活动围绕着 “养生”两字展开。浙江旅游局和中医药局将武义县寿仙谷国药养生园建成“浙江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游客在其中不仅能够观赏药园,还能喝中药保健茶、洗药浴、品药膳、购买特制的中草药配方。一些中药材基地因观赏性和参与性强已成为一道独特的旅游风景线,一个融传统中医药、园林及游览休闲观光文化于一体的内涵丰富的旅游精品。

    中医医院也是中医药旅游的主要平台之一。游客在这里能满足他们对中医的好奇心,他们不仅可以观看针灸、刮痧、拔罐、推拿等中医技术,还可以摸摸尝尝中药材,甚至让大夫望闻问切、开方拿药。北京市中医医院在旅游旺季天天都接待各国游客。

    一批知名的中医药单位逐渐成为旅游品牌。如百年老店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已成为来华外国人游览和购买中成药的首选之地。弘医堂规划中的“长白山度假区项目”,将旅游度假与当地得天独厚的北药资源相结合,开发自有品牌的优质饮片和保健产品,打造了产业链式的中医服务品牌。

    我国名贵的药材遍布大江南北,如东北的人参、西藏的雪莲、宁夏的枸杞、广东的陈皮、山东的阿胶、四川的黄连、贵州的天麻、云南的茯苓、三七等。旅游者可以去原产地或集中于某地购买这些中药材、常用中药饮片、特制药方和中成药等。既可作为自身居家疗养之物,还可作为珍贵的纪念品和送礼佳品等。, http://www.100md.com(陈珞珈 郑格琳 陈思 郑蕾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管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