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388170
立足临床 促进中医外科学术创新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2月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4011期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内科、妇科、儿科、伤科等共同构成中医临床医学的主干体系。60余年来,在秉承中医传统的基础上,中医外科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随着疾病谱的改变、西医外科学的迅猛发展、学科的进一步分化和细化,加上学科自身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极富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中医外科学的地位不断弱化,整体呈萎缩趋势,其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严峻挑战。面对如此态势,总结中医外科手术的历史、剖析中医外科的现状、思考中医外科的发展,对继承和发展中医外科学术、促进中医外科学术创新、振兴中医外科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医外科学手术源流

    中医外科学手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秦汉隋唐时期,宋代以后则更加成熟。但至宋以后,中医外科手术一直停留在切开疗法、烙法、砭镰、挂线、结扎等浅表手术的层次。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医外科手术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中医外科手术水平与之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中医学某种程度上可谓起源于中医外科。早期人类生存环境恶劣,易遭受动物咬伤、冻伤等不测,且当时战事纷争,创伤、流血现象普遍,人们在自救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原始的外科疗法,如伤口包扎、压迫止血、清除异物等。

    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考证,约在公元前1324年我国就已有外科病名的记载。至周代,外科成为独立专科,外科医生被称为“疡医”(《周礼·天官》)。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则记载了我国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即用于排脓的砭针。1973年出土于马王堆的《五十二病方》,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其不仅记载有30余种中医外科疾病以及痔结扎切除、肛漏手术、腹股沟斜疝手术等外科治疗方法,而且还有作为探针用于检查、治疗漏管的外科器械“铤”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我国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术治疗脱疽。

    中医外科学发展至汉代已初具规模,当时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被后世尊为“外科鼻祖”。其以“麻沸散”作为麻醉剂进行开颅术、死骨剔除术、剖腹术、肠切除吻合术,开创了应用全身麻醉进行外科手术的先河,而“麻沸散”也成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醉剂。东晋《肘后备急方》论述了对开放创口进行早期处理的重要性,并记载有烧灼止血法。《晋书》载有兔唇修补术及目瘤摘除术。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载有短肠吻合术、大网膜结扎切除术、大网膜坏死切除术、结扎血管止血术等手术方法和步骤。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载有食管异物剔除术,同时其中的葱管导尿法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导尿术的记载,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了1200年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683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