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药前沿 > 医药新知
编号:12456593
粉尘螨中发现新过敏原 等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月21日 中国医药报 2014.01.21
    粉尘螨中发现新过敏原

    本报云南讯记者白毅报道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功能蛋白质组学学科组在赖仞研究员的带领下,从粉尘螨中识别了8种新过敏原,基于此有助开发出过敏性疾病的脱敏治疗新药物。相关研究近日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发表。

    尘螨是导致过敏性哮喘、鼻炎等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最主要的过敏原来源。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大约有3亿哮喘和鼻炎患者,并指出这类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病,其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超过2%。这类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仍呈上升趋势,估计到2025年将会新增1亿患者。

    对于此类疾病,目前认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基于过敏原的脱敏治疗。但在尘螨过敏脱敏治疗过程中使用的过敏原,还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尘螨粗提物。这些粗提物是含有多种过敏原和其他杂质的混合物,治疗效果欠佳,且可能产生副作用。此外,不同的个体可能对不同的过敏原产生特异性的过敏反应。因此,保证过敏原组分的单一性是新一代脱敏治疗候选药物的基本要求。
, http://www.100md.com
    课题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采用蛋白质组学结合药理学等手段,从粉尘螨中识别了8种新的过敏原。从粉尘螨匀浆粗提液中,分离纯化鉴定了一种新的过敏原蛋白alpha-actinin。采用各种免疫学技术方法对其过敏原性进行的系统研究显示,该蛋白是分子量较大的尘螨主要过敏原组分。

    

    双重响应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研制成功

    本报安徽讯记者白毅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和生命科学学院王均教授课题组,利用肿瘤微环境和肿瘤细胞内环境的调控,研制出双重响应聚离子复合物纳米药物载体,系统克服了体内多重给药的障碍。研究结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材料学顶尖期刊德国《先进材料》上。
, http://www.100md.com
    纳米药物载体能有效穿过肿瘤血管间隙,滞留在肿瘤部位,起到增强抗肿瘤效果的作用,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部分第一代纳米药物已被批准用于临床。但是,通过静脉注射的纳米药物在体内发挥效用需要克服多重障碍,如药物在体内循环时间短,难以在肿瘤组织部位富集,被肿瘤细胞摄取困难,细胞内释放药物缓慢等。第一代纳米药物通常会对载体表面进行聚乙二醇修饰,以达到延长体内循环时间,增强纳米药物在肿瘤部位富集的目的,但同时该修饰也会制约载体被肿瘤细胞摄取,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针对第一代纳米药物的不足,王均课题组利用肿瘤微环境和肿瘤细胞内环境的调控原理,研制出一种全新的双重响应药物载体。他们使用一种对酸性环境非常敏感的黏合剂,通过组装技术将聚乙二醇黏合在载体表面。当载体到达肿瘤组织的酸性环境中,聚乙二醇层便会脱落,释放出携载药物的纳米颗粒,完成第一重响应,增强肿瘤细胞对纳米药物的摄取。而当纳米颗粒进入肿瘤细胞内部后,发生还原反应,快速释放药物,完成第二重响应。这种双重响应药物载体可以综合克服体内给药的多重障碍,显著提高抗肿瘤疗效。
, http://www.100md.com
    顺铂是治疗肺癌的主要化疗药物,肿瘤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是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上述双重响应药物载体,可以将顺铂耐药肿瘤细胞中的铂类药物摄取提高30倍以上,并在小鼠肿瘤模型中证明了其能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

    该研究对于推动下一代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也为克服化疗药物耐药性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LGR4基因可作为肥胖干预新靶标

    本报上海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领衔的内分泌科团队日前研究发现,人体内有一个名为LGR4的基因,像开关一样,可以影响肥胖的发生,为临床肥胖的干预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 http://www.100md.com
    简单地来看,肥胖主要是由于能量摄入过多、消耗过少导致。事实上,肥胖的遗传特征十分明显,肥胖患者的近亲中往往有其他肥胖患者,但遗憾的是,目前发现的人类肥胖致病基因十分有限。

    经过十余年的积累,瑞金医院内分泌科研究团队通过对大样本肥胖患者的LGR4基因进行测序发现,如果LGR4基因发生激活变异,人类肥胖患病风险就增加2倍以上;如果在小鼠体内敲除LGR4基因,那么小鼠体重就会减轻。研究人员王计秋介绍,“我们发现,这些高脂诱导下的小鼠虽然食物的摄入明显高于正常小鼠,但因为LGR4基因被敲除,使得它们的能量消耗和基础代谢率明显增加,致使其体脂含量和体重均明显减轻,各项代谢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血压等,均明显好转。”就在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之前,欧洲一个著名人类遗传学研究小组也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发现极少数欧洲后裔携带LGR4失活突变,而这个人群的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人群,这一发现也进一步支持了宁光研究团队的结果。

    脂肪分为棕色脂肪细胞和白色脂肪细胞。棕色脂肪细胞是具有消耗能量性质的脂肪细胞,多见于人类婴儿期和一些小型哺乳动物身上,它通过燃烧热量起到保温作用。而在成年人身上,棕色脂肪的含量非常少,更多是储存能量的白色脂肪细胞,如腰腹部常见的“救生圈”就属于白色脂肪。但在一定条件下,棕色脂肪细胞和白色脂肪细胞会进行转变。研究人员刘瑞欣表示:“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对LGR4基因的抑制或激发,来达到调节脂肪细胞性质的作用。通过对体内LGR4基因的敲除或抑制,把储存能量的白色脂肪细胞转换成具有消耗能量性质的棕色样脂肪细胞。”
, 百拇医药
    研究人员表示,未来可通过推动LGR4作为肥胖靶点的干预研究,从而控制肥胖,这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都具有重要意义。

    (白毅丁燕敏)

    

    心源性猝死多靶点治疗优于单靶点治疗

    本报黑龙江讯由哈尔滨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杨宝峰院士领衔的心源性猝死防治新靶点及其药物干预研究,阐明了心源性猝死发生的多靶点理论,为临床进行干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日前,该成果获得2013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心源性猝死一直是临床防治的难点和瓶颈问题,我国每年大约有55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过去人们认为,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通过干预特定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功能从而阻止心律失常的发生上。但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表明,特定作用于某一离子通道的药物尽管可以暂时缓解心律失常,却并没有减少心源性猝死发生的几率,有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甚至可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而导致心脏猝死。研究心源性猝死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干预策略仍然是目前国际上的研究难点和热点。
, http://www.100md.com
    杨宝峰课题组进行了长期的离体和在体动物实验,并结合临床病例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最终发现:心肌缺血后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结构重构,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诱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分子研究表明,某些离子通道及microRNA(微小核苷酸)-101,-1和-328等是重要的调节分子,并且可以作为临床预测心源性猝死的新的生物标记物,从而开创和拓宽了核苷酸类药物调节心肌结构重构研究的新领域。

    课题组进一步研究发现,多种药物如丹参酮IIA和普萘洛尔等可通过调节microRNAs在抑制心肌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课题组在国内外首次发现,microRNAs可作为药物研发的靶标,为开发治疗药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据悉,以上科研成果分别发表于《循环》、《心血管研究》、《英国药理学杂志》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同。这些系列研究开创性地提出心源性猝死的多靶点治疗优于单靶点治疗的理论,丰富了抗心律失常离子通道靶点学说。(衣晓峰董宇翔)
, http://www.100md.com
    

    神经退行性疾病细胞替换疗法有新发现

    本报广东讯记者白毅报道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成功地将人类成纤维细胞直接转分化为神经元限制性前体细胞(NRP)。该技术将为采用细胞替换疗法治疗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细胞来源。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权威期刊《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

    近年来,干细胞领域的直接转分化技术受到关注。在以往的研究中,科学家将成纤维细胞直接诱导为终末分化的神经元。但神经元在体内增殖能力有限,仅少数细胞能够存活及发挥功能,移植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当前的许多研究将成纤维细胞生成神经干细胞(NSC),NSC可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然而,研究显示,移植后的NSC更有可能分化为胶质细胞而非功能性的神经元,不利于将其应用到神经元替换疗法中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
, 百拇医药
    在神经发生过程中,有一类细胞具有增殖和迁移能力,并特异分化形成神经元,称之为NRP。外源NRP细胞移植后能迁移并整合到大脑的不同区域,形成各种神经元亚型,具有很强的神经修复能力。然而,从正常神经组织中获得良好纯化的细胞是一件困难且繁琐的事情。赖学良研究团队通过转入3种因子Sox2、c-Myc和Brn2(或Brn4),直接将人类胚胎成纤维细胞转化形成NRP,这个过程仅需要11天时间。这些细胞在形态、多重神经元标记物表达、自我更新能力和全基因组转录谱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神经元特征。并且,这类细胞能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大量增殖,并且仅特异分化为神经元,而不会产生胶质细胞。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