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健康评论
编号:12526268
健康人格需阅读滋养
http://www.100md.com 2014年5月5日 健康时报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日读书时间不足14分钟,上网时间则超过50分钟。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少于韩国(11本)、法国(8.4本)和日本(8.4~8.5本)。

    一位从业三年的文字工作者的自述就很有代表性——“小学对书是痴迷,拿到好书就不松手;中学作业太多,看课外书是奢侈的享受;上了大学,有电脑有手机,就看不进去大部头了;现在谁还看书啊,赚点钱最实在!”

    读书确实不能让人马上获得现实利益,但它却是一份无可替代的精神滋养。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没有了书籍的滋养,人们就渐渐凸显出“心胸狭窄”、“气质乖戾”的一面。从轰动一时的“北京大兴摔婴案”到最近掀起波澜的“女子公交车上飞踹老人”,再到还在让香港大陆两地纠结难解的“儿童街头便溺”事件,不读书的国人身上,正在聚集越来越多的简单粗暴。

    没有了宁静从容,一言不合挥拳相向;不再温和有礼,思考问题粗俗鄙陋,这样的人很难说是健康的。古今中外,人们对健康的定义早已达成共识——它不单指体格强健、身体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全、处世顺畅。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四肢发达、心灵贫瘠的人,不能算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现在,我国许多古旧住宅的匾额上,还书有“耕读传家”的大字。读书与农耕(劳动),曾经是华夏儿女最朴实的信仰,并支撑起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斗转星移,曾经最推崇“诗书礼义”的国人,开始遭遇“阅读危机”。我想,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而是物质文化、网络时代、个人价值理念等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我们亟需认清这种不读书的大环境的可怕——4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的回信中说:“读书不仅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持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去年,印度工程师孟莎美的一篇题为《不阅读的中国人》的文章曾走红网络。文章中说,在法兰克福飞往上海的飞机上,玩ipad打游戏的基本都是中国人,作者由是感慨,一个有着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现在的国民却难以坐下来看书。

    今年,在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读书的重要性又一次得到宣扬,希望和书本有着最深厚渊源的中国人,能够重新找回阅读的习惯。, 百拇医药( 晏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