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2485425
儿童哮喘是可以控制的
http://www.100md.com 2014年5月9日 中国医药报
儿童哮喘是可以控制的

     及早发现 及时诊治

    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首都儿科研究所全国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主要城市主要城区的儿童哮喘总患病率已达3.02%,儿童哮喘发病率比以往有所升高。如不积极治疗,儿童哮喘中约1/3~1/2的患者可迁延至成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主任赵顺英指出,因哮喘反复发作而导致的门、急诊以及住院治疗不仅影响患儿的学习、生活及活动,还会对儿童身心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若哮喘长期控制不良可引起“气道重塑”,造成肺功能永久性的损伤,严重影响患儿日后生活;同时也会给患儿家长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虽然目前哮喘尚不能治愈,然而,只要及早发现,及时进行规范治疗和有效控制,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哮喘的发病次数和发作程度,减少住院率。只要控制良好,大多数的患儿青春期后哮喘能够缓解,甚至不再发作。

    及早发现儿童哮喘征兆
, 百拇医药
    及早发现对于儿童哮喘的防治很重要。那么,什么情况下应注意孩子得了哮喘呢?赵顺英主任提醒广大患儿家长,不要做“反应迟钝型”的家长,应在生活中多留意观察,孩子有以下症状应考虑哮喘的可能。一是反复咳嗽,尤其是夜里或运动后明显,夜间睡觉时咳嗽,睡眠不安,还可以听到“丝丝”声;二是有家族过敏史(家里有人患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或是过敏体质)或者孩子本身是过敏体质,有过敏史,患过湿疹、经常打喷嚏、揉鼻子、鼻堵、揉眼睛等;三是经常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超过3周的呼吸道感染,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上述几种情况如果孩子出现咳嗽、喘息症状时应注意考虑哮喘可能,特别是夜里突然发作喘息,憋气,呼吸困难时应及时就诊确认。

    及时规范治疗 长期坚持用药

    中国哮喘联盟总负责人、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林江涛教授指出,儿童哮喘和成人哮喘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儿童哮喘80%以上属于过敏性哮喘,而这一比例在成人只占50%~60%,儿童哮喘症状比成人轻,病程相对短。及早发现、及时规范治疗,儿童哮喘的治疗效果更好。
, 百拇医药
    赵顺英主任介绍,儿童哮喘的治疗跟成人大体一致,只是在药物的剂量和吸入装置方面有差别。

    哮喘的治疗药物主要有两大类:缓解药物和控制药物。缓解药物在急性发作时按需使用,迅速缓解症状。主要有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支气管扩张剂,能够缓解哮喘发作并预防运动诱发哮喘)、抗胆碱能药物(支气管扩张剂,用于缓解哮喘症状时与短效β2激动剂一起使用)、全身用激素(抗炎药物,用于哮喘急性加重时快速控制疾病,加快疾病缓解)几类药物。急性发作期一般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用到激素,轻度的采用吸入激素或雾化激素;中度以上则会口服激素;重度则必须住院治疗,静脉注射激素药物。

    控制药物用于哮喘的长期控制,需要长期规律服用。主要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吸入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制剂(如沙美特罗)。此外,还有缓释茶碱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非激素类抗炎药)。

    根据患者病情还应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如根据有无缺氧情况可选择性进行吸氧治疗;还有化痰治疗。此外还有些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哮喘,同时还需要进行降温处理。
, 百拇医药
    总之,患儿家长要遵照医生的指导,监督患儿做到坚持用药,并确保剂量足够、方法正确,同时坚持峰流速监测肺功能,定期随诊。帮助患儿做好自我管理,每天记录哮喘日记,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了解引起哮喘的发病因素和防治措施,与医生密切配合共同战胜疾病。

    从家居环境入手 做好日常防护

    哮喘的预防,首先要避免诱发因素。家长可以从家居环境入手,做好日常防护:不要在家里养宠物;不要在房间里吸烟;用湿度计监测室内湿度,使之保持在50%以下,因为湿度太高很可能加重哮喘;使用无香料肥皂和除臭剂,不用香水、头发和身体喷雾剂;保持家居环境清洁,经常进行吸尘,清除尘螨、霉菌等诱发因素。

    同时,避免到嘈杂环境的公共场所;避免过度运动和过度接触,花粉较多的季节避免近距离接触,出门戴口罩防护。尤其要注意预防病毒感染,家中如有感冒者,要注意与孩子隔离。饮食和穿着上应避免过饱过暖,鱼虾类和一些热带水果容易引发过敏,也要注意避免食用。
, 百拇医药
    相关链接

    哪些表现提示宝宝有过敏体质

    早晨一起床就会咳嗽、流涕、打喷嚏;

    有揉眼睛、擦鼻子的习惯性动作;

    小时候出过奶癣或湿疹;

    家族血亲中有人患有过敏性哮喘或鼻炎;

    一吃海鲜就会出现皮疹;

    春季容易红眼睛、流鼻涕;

    身上经常瘙痒难忍;

    患过荨麻疹。, 百拇医药( 于 娟)